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话剧茶馆观后感_观看话剧茶馆观后感

乐平分享

  《茶馆》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杨的数来宝开始,使得三幕的衔接十分的流畅。下面是有话剧茶馆观后感,欢迎参阅。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一

  有幸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特记下些许拙见。

  一开场,整个舞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压抑,混乱。茶馆的整齐有条的建筑没有了,支撑整个舞台的,是数根粗大的未经装饰的大木柱子,横七竖八是构建起来。老北京典型的窗户歪歪斜斜,门与窗的透视严重不对,整个舞台构架像是快要倒下来的样子。背景色是一个十分压抑不安全的灰黄色,很显现这个舞台十分明确地向观坐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贯穿整个戏的除了混乱,还是混乱。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演员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荣安乐的景象,这应是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个人认知里,根据整个剧的主旋律,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舞美设计的。顾此失彼,是我对这场设计的最大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很明确,象征性舞台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点放在逐个演员的精彩细节里,若处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剧绽放异彩。可偏偏在第一幕与第二幕里,东歪西倒的简陋舞台布景与刚阳有力的时代演员那种依存关系中却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台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馆》剧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热情棱角也因随着时代的冲涮被渐渐磨平,人变老了,灯光变暗了,风气变得更混乱了,而舞台布景从一开始的凌乱到最后也是凌乱,贯穿整体似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不能跟随剧情发展,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哑剧演员"。

  这些,皆因是对剧本整体的时代规则把握力度不够准确,演员在其中表演已经是很难和上调子,观众的感觉更是像被盲目地牵扯到不相关的信息里进而不能投入气氛中。随着演员的时光穿越,舞台一开始就"歪倒架构"决定舞台只能作很微小的变化,此时演员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脱离了舞台的个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终人定局,人物一个个黯然离散,最初混乱的社会没有改变,而是被更混乱的制度覆盖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台与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点豁然开朗,找到路子的感觉。一开始就十分压抑的舞台气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压抑甚至更加压抑,其中没有什么变化,倘若音乐旋律上也没作一些亮点为剧中提亮的话,观众的感觉除了审美疲劳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台设计的构思很优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是要与灯光紧密结合的,没有了灯光的塑造,表现主义就很难迸发出其隐潜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茶馆》剧本的创作形式决定了茶馆不必过多的灯光运用,不似莎士比亚剧作里,大段的读白大段的个人表演和多演区表演模式,莎剧无论在象征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舞台处理手法上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馆》剧作最大意义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刻画,所以《茶馆》在上述的舞台上才显突兀,火候不足。运用表现主义舞台构思老舍大师的《茶馆》,在分幕剧中,需用心琢磨。

  全剧不长,却把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横行的社会面貌通过人物的种种对话与关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来,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伟大。全剧不温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处,语言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剧中出现了很多不党派不同社会立场的人,都最后都纷纷给了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是庆幸,是失望,都还有下一代去延续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转月异,茶馆退场了,时代与人物矛盾的纠结依然继续着。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二

  老北京的茶馆大约有三种,即清茶馆、书茶馆和茶饭馆。清茶馆只是喝茶;书茶馆里则有艺人说书,客人要在茶资之外另付听书钱;茶饭馆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饭,但提供的饭食都很简单,不像饭馆的品种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里的裕泰茶馆,就是一家茶饭馆,所备食物似乎只有烂肉面一种。

  茶馆的伙计都是青壮小伙子,没有用女招待的。因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规矩,则使主客都不快。这是一种行规。王利发在茶馆经营不下去时,说到自己打算请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于破坏了行规。这种行规似乎不只限于茶馆,饭馆也是如此。电影《老店》,话剧《天下第一楼》写的都是旧北京的饭馆,伙计也都是男人。茶馆伙计提水壶的手势有专门的讲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后。我们一般人提水壶时的手心向下径直握住提系,在茶馆里被认为是提尿壶,如此,对客人是极不礼貌的。茶谱写在特制的大折扇上。客人落座之后,展开折扇请其点茶。茶客自带茶叶称为自带门包,茶馆为其泡茶只收水钱。讲究的茶客落座之后,要拿出一块专用的布铺在桌沿上,一只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侧身坐着,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这是一种派头儿。茶馆里不供神像,只在柜台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为利。茶馆只用方桌长条板凳,没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馆多是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显得更加懒散。

  坐茶馆的乐趣不只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热闹,既可以融入其中,说一些可有可无的闲话,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闹之中兀然独坐品味生活的悠闲,使悠闲更加丰富和突出,这才是坐茶馆的真味所在。至于在茶馆中谈生意说事情,把茶馆当成别致的办公室的,如《茶馆》中的刘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虽然没了这样的茶客,茶馆也就不是茶馆了。

  旧北京茶馆很多,这有两个条件,一是爱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闲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风气很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穷困如拉黄包车者,日暮收工时也要买一包茶带回。高碎或高末就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其实是茶叶店筛茶时筛出的茶叶末,在别的地方是弃之无用的东西,北京的穷人买不起好茶,故茶叶店也将此物出售,意为高级茶叶末。北京茶叶店包茶,一两茶可包为五包,也是因为穷人每次买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烧水的专用工具叫氽,用白铁皮制成,直径约一寸半,细长筒状,径口处有长柄,加水后可直接插入炉火中,使水能很快烧开。茶喝够了才吃早饭。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见了面要问候:喝了没有?如问吃了没有,就有说对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礼貌的。

  北京人独重花茶,著名的茶叶店如张一元、吴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艺精细、货真价实而获信赖。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爱喝花茶,汪曾祺就说,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质极高的。对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是北京地下水质不好,花茶香气浓郁,可以盖过水的苦涩;另一说法是过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运抵北京要一个月,路上风吹雨淋,茶叶往往都变质了。用花窨过之后,变质的茶味就喝不出来了。这两种说法都未必可靠。山东的水质没什么问题,四川当地就产茶,山东和成都的人也都爱喝花茶。估计还是和口味有关系。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三

  一直对话剧这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有种莫名的情愫。

  鲜活,激情,爆发力十足。

  说不上来从何时开始关注话剧、喜欢话剧。可能是小时候活泼的自己喜欢表演,在学校里演了几个小角色,所以对话剧有了懵懂的憧憬。所以,当年去北京读书的时候,没什么未来打算之类的远大理想,却给自己许了三个北京愿望——看一场话剧、逛一次胡同、听一场演唱会。

  记得生平看的第一场话剧,约莫在大二,是“艺术家”春石师弟带我去的,《青春禁忌游戏》,王府井的首都剧场,第一排。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极大的舞台冲击力,深深震撼了我。记得当年想报学校北国剧社来着,却因为乱七八糟的理由没有去面试,而后所在的白鸽青协办公室与北国剧社比邻而居,也时不时会凑过去看看排练。记得在学校新建的北国剧场看《哥本哈根》,被一串串的物理名词演算公式给弄傻了,至今仍觉得没看懂这经典剧目在讲什么。记得去年3月和姐姐、露露去蜂巢剧场看了《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被逗得前仰后合,繁忙工作中甜美的精神调剂。记得去年7月和公司同事去看了《空中花园谋杀案》,被更为复杂的表演方式所吸引,还办了一张孟京辉戏剧的会员卡。也记得,一直没有看到《恋爱中的犀牛》、《暗恋桃花源》的遗憾。现在回想起来,能在北京读书是幸运的,这里的文化氛围极其浓厚,这一场场的话剧,为我一层一层剥开了它的神秘,慢慢显露出诱人精华,引人入胜。

  回到重庆,生活原本平静,甚至有些无聊。或者可以说,我的意识还在游离,还没有抓到典型重庆生活的主心骨。7月底,买了张《渝报》,《重庆有个街坊剧团》的副刊标题吸引眼球。这才知道,有这么一群热情而充满想象力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重庆人自己的业余话剧社,只是因为喜欢话剧,他们走到一起,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耕耘出了一片小小理想地。这个话剧社在豆瓣上很火,这就是——303话剧社。

  看到报道的那一刻,我体内的某种细胞,某种热情,被唤醒了。意识仿佛澄明了些,有种热爱生活的冲动。我立即找到豆瓣303小组,加了QQ群,很幸运,我成为了303话剧社的一名新成员。渐渐发现,这个话剧社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各个身手不凡、才艺出众,友好、热情、积极。感觉自己仿若回到了大学时光。这里真是太棒了!

  昨天,第一次参加了303话剧社的活动——观摩话剧《河街茶馆》,也第一次走进了位于观音岩的抗建堂剧场。喧闹街边,大厦顶层的剧场,如同一个精神堡垒般,有独特的生命张力。《河街茶馆》是一出方言话剧,以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为背景,讲述了以幺姨妈为代表的河街茶馆街坊的爱国情怀和生活热情。整出剧情节紧凑、情感丰沛、表演细腻、场景逼真,把观众真实地带入了40年代的重庆,带入了那炮声轰鸣、战火纷飞的不屈之地。

  我最深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场景逼真,360度旋转,精彩无死角。

  话剧的主场景“河街茶馆”被搭建在一个可360度旋转的舞台上,因此观众可以坐着不动就欣赏到茶馆的正面、侧面、背面。场景随着故事线索的推进而变换,店里、街上、河边,衔接自如。旋转式的舞台弥补了传统舞台展示面较窄的缺憾,省去了换场景的零落琐碎,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当舞台旋转的时候,我跟旁边的美女说:好洋气的舞台哟!

  2、表演生动,注重细节,激情漫全场。

  主角“幺姨妈”的演出自不必多说,大段台词酣畅淋漓,感情充沛,时而笑颜如花,时而怒目圆睁,时而哀怨动人,时而激昂澎湃。整个戏剧的情绪渲染跟着幺姨妈的表演渐入佳境,观众情绪也被带入其中。我觉得还有一个特别棒的,就是各个配角的表演。十几个角色的舞台上,主、配鲜明,但融入自然,不同身份的配角一刻也没闲着,各个手势、眼神、声音细节拿捏到位,让人觉得是很真实的生活场景,忘却了这是戏剧。比如卖药的出场时自顾自地在街边摆摊吆喝,比如下江人在茶楼上的暗自惆怅,比如三姨太在幺姨妈个人独白时的不屑眼神,比如史大爷和黄腊丁在一旁的窃窃私语……演员的敬业和细致,让整个演出完整、感人。

  这是我第一次在重庆看话剧。感动、激动。虽然重庆的话剧市场远远不如北京、上海那么蓬勃,但是重庆话剧的未来,值得期待。

  感谢可爱的303话剧社,感谢303的组织者们不辞辛劳,为话剧事业打拼。

  朋友们,走,去看话剧,去拥抱生活吧!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话剧茶馆观后感相关内容

  

72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