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瘤如何治疗
治疗皮肤血管瘤要根据类型选择治疗方法,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瘤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可用氩离子激光治疗。铜蒸气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和冷冻均有效。也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磷32或锶90于患处敷贴,早期治疗效果尚好。外用掩盖性化妆品。
单纯性血管瘤:多数患者的皮损可在3-5岁逐渐消退。不必治疗。对长期不消退(5-7岁)或生长很快,向重要器官侵袭,或反复出血或形成溃疡,损害较大者,可采用X线照射、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磁疗或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混悬液治疗,但应注意出现疤痕等副作用。
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注意每次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引起局部明显坏死;可用浅层X线照射,小者用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大者可手术切除。但有时会出现复发。
皮质激素:瘤体增大不适宜手术者,可用醋酸强的龙局部注射,每周1-2次,缩小后减量。
婴儿血管瘤生长迅速,或累及重要器官,或伴有血小板或出血倾向,可服强的松。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
血管瘤的分类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属于毛细血管瘤的一种,又称葡萄球色斑,是毛细血管瘤中一种,在出生出现,好发于面、颈部,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40%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于创伤后易于出血。鲜红斑痣是无数扩张的后微静脉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后微静脉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 毛细血管瘤
是血管瘤的一种,较为常见,属于血管畸形。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葡萄酒色斑。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前者为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出现的皮肤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隆起,高出于正常皮肤表面。后者大多数为不高于皮面的红色斑块;二者的共同点为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大多数为错构瘤,但如果其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可能为真性肿瘤。许多患儿的毛细血管瘤在1岁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草莓状血管瘤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血管瘤出生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其形如草莓得名。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Kasabach-Merrit综合征是相对常见的毛细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表现为婴幼儿大面积的毛细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不单纯是由于血小板减少,而且也是消耗性凝血病导致的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血管瘤的诱因
1.胚胎期血管过度增生
血管瘤的形成被认为是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母细胞与发育中的血管网脱离,在其它部位残存并过度增生而成。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出现一个个血管腔,互不联通,动静脉还没有分化清除,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30天左右;
第二时期为血管腔形成期,毛细血管网互相联通,出现尚未接通的动静脉结构,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48天左右;
第三时期为血管基干定型期,原始的血管结构消失,动静脉连通,发育为成熟的血管,这个时期一般在怀孕后60天左右完成。
2.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或残留
由于种种原因,在血管形成不同时期,由于发育异常或原始血管组织残留,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发生。如在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发育停滞或有血管腔未联通而残留,即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瘤,残留存在于皮肤即为草莓状血管瘤;残留于皮下组织、肌肉等深部组织即成为海绵状血管瘤。因此,血管瘤与其它良性肿瘤不同,其严格的讲,只是一种脉管畸形或者说是一种血管的形成异常。
3.雌激素
导致血管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很多,发现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的孩子血管瘤发生机会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