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教案有哪些

欣怡分享

  高中物理教案有哪些?物理教案怎么设计?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最大值——最大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动摩擦因数 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 )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最大值,当外力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最大限度的静叫做最大静( ).实验证明,最大静由公式 所决定, 叫做静摩擦因数, 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最大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二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弹力产生条件,准确判 断弹力方向,熟记胡克定律,提高分析弹力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用假设法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激情投入,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胡克定律;

  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弹力方向的判断。

  【使用说明】

  1.先通读教材P54-P56,勾画出本节的基本概念,明确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 巩固训练】预习时不做要求。

  3.认真书写,找出问题和疑惑点,以备课堂上讨论质疑。

  【问题导学】

  1.举例说明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性形变?

  2.什么是弹力?

  3.写出你对于胡克定律和劲度系数的理解。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弹性形变和弹 力

  问 题1.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橡皮泥可以被捏成各 种不同模型,这两种形变有何不同?

  问题2.在下图中,球 和球 都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四种情况下两球之间是否存在弹力。

  根据以上情况总结弹力产生条件及判断是否有弹力的方法。

  【针对训练】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坚硬的物体一定不能发生形变

  B. 用力压桌子,虽然肉眼看不出,但桌面一定发生形变

  C. 两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弹力

  D. 两物体之间有弹力作用,物体不一定发生形变

  2. 下列情况下,属于弹性形变的是( )

  A. 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时,撑杆的形变

  B. 当你坐在椅子上时,椅面发生的微小形变

  C. 铝桶被砸扁

  D. 弹簧被用力拉直

  探究点二、几种弹力及其方向

  问题3.如图所示,一物块静置于水平桌面上,画出物块和桌面所受弹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块对桌面产生弹力的原因。

  问题4.如图所示,天花板上用线绳吊着一小球。(1)分析小球的受力并画出所受各力的示意图。

  (2)绳子对小球的拉力也属于弹力,其方向有何规律?

  【针对训练】

  3.小木块放在 桌子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接触处只有桌子受弹力的作用,而木块不受弹力作用

  B.在接触处桌面和小木块都受弹力作用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木块形变后要恢复原状而对桌面施加的力

  D.木块对桌子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

  4.请在图中画出杆或球所受的弹力。

  A. 杆靠在墙上

  B. 杆放在半球形的槽中

  C. 球用细线悬挂在竖直墙上

  D. 点1是球的重心位置,点2是球心,1、2点在同一竖直线上

  探究点三、胡克定律

  [实验]:在一个后面附有长度刻度的弹簧上面挂钩码,当钩码的数量增加时,弹簧中的弹力加大,弹簧的伸长增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5.简述胡克定律的内容并写出公式。

  问题6. 我们定义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请写 出它的符号和单位?

  【针对训练】:

  5.有一根轻弹簧的自然长度是15cm,在下面挂上0.5kg的重物后的长度变成了18cm,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巩固训练】

  1. 关于弹力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B.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C.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有可能不沿绳的方向

  D.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书放在桌 面上,会受到桌子对它的弹力 的作用,产生这个弹力的直接原因是( )

  A. 书的形变 B. 桌面的形变 C. 书受到的重力 D. 桌面受到的重力

  3. 一辆汽车停在水平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

  B.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也发生了形 变

  C.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弹性形变

  D.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施力物体是地面;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施力物体是汽车

  4. 如图为一轻质弹簧的长度L和弹力 大小的关系,试由图线确定:

  (1)弹簧的原长 ;

  (2)弹簧的劲度系数 ;

  ( 3)弹簧长为0.20m时,弹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加速度的关系,会计算匀变速运动的速度;理解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图象的意义;理解匀变速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加速度的关系,会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过程与方法:通过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的建立,体验物理理论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体会运用已知理论推出新理论的方法与思想;通过速度图象的建立,体会图象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物理公式、图象对同一规律的表述,体会物理规律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体验物理规律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公式、速度图象、位移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图象的意义及运用。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某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这表明物体的速度怎样变化?

  2.评价小结:

  (1)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不为零且恒定不变。

  (2)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表示物体每秒增加或减小的速度是2m/s。

  3.提出问题:若已知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初速度)及加速度,怎样计算某时刻的速度(末速度)?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问题研究:课本第10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中的计算速度问题。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推导。

  (1)由加速度的意义推导──案例研究

  例1 质点0时刻的速度是vo(m/s),从0时刻起以加速度a(m/s2)匀加速直线运动,求ts末质点的速度。

  解析:质点0时刻就具有的速度为vo(m/s);由加速度的意义可知,1s时间里质点增加的速度是:a(m/s);从0时刻到ts末的ts时间里增加的速度是at(m/s);ts末的速度应该是0时刻的速度与ts时间里增加的速度的和,即:。

  (2)由加速度的定义是推导:

  加速度的定义式是:,对此关系式去分母、移项可得:

  3.交流评价──归纳小结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若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有:。

  (2)公式的意义:公式反映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共涉及四个与运动有关的物理量,若已知其中的三个,利用此式可求出另一个未知的物理量。

  (3)公式中各量的方向: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中,除时间外都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由于是直线运动,三个矢量的方向都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可以事先确定某一个量的方向为正方向,其它量中与该量同向者代入公式时为“正(+)”,否则为“负(-)”;计算出的某量为正,说明它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一致;为负,说明它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这样,运用公式,不但可以计算出未知量的大小,又计算出了它的方向。

  在运用速度公式时,一般选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案例研究──小结巩固

  例2 课本第11页“例2”。

  a.例题解析

  b.注意事项:运用公式时,各量的单位都应换算成国际单位;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初速度为正;若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正值,若是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负值,其量值代入公式时,应在其量值前加“-”号;计算出的末速度为“+”,说明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一致,计算出的末速度为“-”,说明它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c.关于矢量正负:如上所述,矢量的正负仅表示矢量的方向,不表示矢量的大小,比较两个矢量大小时,取它们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合作探究

  (1)数学知识与方法准备:在数学上,除了运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一个量(因变量)随另一个量(自变量)的变化关系外,还可以运用平面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直线或曲线表示纵坐标轴代表的量随横坐标代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初中学习过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

  (2)方法点拨:公式反映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就像数学问题一样,也可以运用坐标平面上的图象表示这一关系。如果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横轴代表时刻,纵轴代表各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质点运动中的每个时刻和相对应的瞬时速度,可以在坐标平面上描出一系列点,将这些点用平滑直线或曲线连接起来,就是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简称“v-t”图象,它直观形象的表示质点的速度变化情况。

  (3)学习建立“v-t”图象:指导学生以课本第11页表格所反映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质点各时刻的速度,建立它的“v-t”图象。

  a.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tov“坐标系,定出坐标标度;b.描点;c.连线

  2.交流评价

  (1)图象的特征:直线。若是匀加速运动,是斜向上的直线,若是匀减速运动,是斜向下的直线。若初速度为零,是过原点的直线;若初速度不为零,是不过原点的直线。

  (2)图象的意义:

  a.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可从图象上直接读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b.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从图象上任意选出两点,可计算出加速度:。由解析几何知识可知,比值是图象(直线)的斜率(图象的倾斜程度,即图象与t轴夹角的正切,图象越倾斜,斜率绝对值越大)。所以,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案例研究──小结巩固

  例3 如图是三个质点运动时的v-t图象,各代表物体做怎样的运动?

  解析:图象都是直线,表示三个质点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图象的斜率不等于零且为正,a图象代表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b图象的斜率为零(图象与t轴平行),表示加速度为零,b图象代表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图象的斜率不等于零且为负,c图象代表的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合作探究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设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t时间里的初末速度分别为vo、vt,则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为:。

  注意: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由平均速度定义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推导出的。

  (2)位移公式的推导:

  将代入可得:,将代入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3)对公式的讨论:公式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共涉及五个物理量,已知其中的四个量可计算出未知的另外一个量;应用公式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所以,当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代入加速度时取正,当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代入加速度时取负;如质点的初速度为零,即质点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运动,则:。

  2.案例研究──小结巩固

  例4 课本第11页例题3

  (1)解析例题

  (2)强调说明:汽车等交通工具制动后的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为零后,加速度将变成零(以后会学习到),汽车等将处于静止状态,它的减速运动随之结束。因此在求解汽车等制动后一段时间里的位移或某时刻的速度时,应首先判断制动后运动的真正运动的时间。

  ◆交流评价──总结归纳

  1.课堂练习:课本第17页“复习与巩固”5、9。

  2.教师总结:(见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17页“复习与巩固”6、7。

  2.撰写小论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3.预习本节“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设计】

    368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