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目标解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图钉、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表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经行测量。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⑴、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⑵、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⑶、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2、认识厘米。
⑴、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⑵、认识1厘米。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②、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③、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⑶、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④、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3、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①、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②、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③、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数学书的宽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
2、读物体的长度(看幻灯片)
3、判断题:对打√, 错打×.
①。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
②。教室的长约8厘米。()
③。语文课本的宽约100厘米。()
④。小明身高约1厘米。()
⑤。小红的食指宽约1厘米。()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 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 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 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数学,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课本8页主题图,例3主题图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第8页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每辆车准成70人。
师:下面发生了一件事,你们能帮忙解决吗?仔细看!
(出示11 页例3的二(1)班和二(3)班的乘车图)
师: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二(1)班和二(3)班想合乘一辆车,能坐下吗?
师:怎么算?
生独立思考并列式36+35= (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先用小棒摆一摆。
师:在36根小棒下面放35根小棒怎么放?
生:上面10根一捆,3捆再有6根,下面10根一捆,3捆再有5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好小棒)
师:将两组小棒加起来,应先加什么?
生:6根和5根先相加是11根。
师:11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吗?(能)怎么放?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并汇报结果。
生:把11根小棒其中的10根捆起来(边说边放),把这1捆放在整捆处。
师:结果怎样?
生:上面的3捆加下面的3捆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和剩下的一捆合在一起是71根小棒。(多找几名同学边说边摆,说过程)
2、用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动作(放在整捆处的1捆)在竖式上该怎么写?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6加5得11,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样写?(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3、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巩固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注意哪三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师:请大家翻到课本12页,看看你总结的和课本上的是否一样。(指导学生看课本)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小棒,形象地在脑中建构竖式的形成过程,以“动作”为出发点把小棒十根一捆放在整捆处内化到竖式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更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11页下面的“做一做”。两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时,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完成练习二中的3~6题。
3、课本12页下面的做一做。
师 :小红跟爸爸去海洋馆玩。你们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吗?
4、完成课本12页“做一做”下面的思考题。
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关键是先找到一个两位数,使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9。然后再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交换位置就得到另一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