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归纳总结

欣怡分享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为了让初一的同学学习文言文变得简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归纳

  一、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为博士邪“邪”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

  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

  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

  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

  今为“国王的长子”

  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

  今“古人”

  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

  古:听到

  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

  古:离开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古:只

  双兔傍地走:今:行走

  古:跑

  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

  古: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

  古: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

  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

  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

  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

  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学习文言文方法总结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犬:像狗一样。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准备:

  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文言文解答技巧

  一、文言文中的实词翻译

  (一)考查形式

  《孙子兵法·谋攻篇》曾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解决古文实词翻译题目,得先了解古文实词的考查形式。

  例如,2014年南京中考真题《报恩塔》:

  9.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_____ (2)闻烧成时_____

  (3)半日方散_____ (4)必顶礼赞叹而去 __

  【迷津指引】大部分情况下,南京地区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再如,2017年玄武区一模真题《高低抑扬》:

  17.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 不以疾也 (《山峡》)

  B.其理同 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C.则其法亦同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此至当不易之理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迷津指引】但也有时也会选择更加灵活的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这是近年来的一个变化,值得注意。

  (二)解答技巧

  1. 整体来说,动词最多,形容词等修饰语其次,名词最少。

  例如,2016年鼓楼一模真题《读史宜映雪》:

  11.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4分)

  (1)吹笙鼓瑟以扬芳 (敲击,弹奏)(动词)(2)空山悲号 (号叫,哭叫)(动词)

  (3)恨其易竭 (遗憾)(名词)

  (4)苦于艰竟 (完成)(动词)

  2. 四个解释中常会有一个词类活用或通假用法,要尤其注意。

  (1)名词、形容词常活用成动词:

  例如,2015年玄武一模真题《余幼时家贫》:

  7. 解释”学诗习艺”中加点的词语。(4分)

  (2)语先母曰 ( )

  “语”,是指语言,本身是名词。在这里名词作动词,应该是“告诉,对……说”。

  再如,2015年高淳二模真题《金陵自北门西行》: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1)树之荻千章( 种植 ) (3)同其音,易其义。( 改变 )

  【迷津指引】“树”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翻译成“种植”。

  “易”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翻译成“改变”。

  (2)名词常活用作状语:

  例如,2014年高淳二模真题《柳子厚》:

  9.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分)

  (1)予怜而售之( 爱 ) (2)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每天 )

  【迷津指引】“日”是名词,这里用作状语,要翻译成“每天”。相似的句子,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和“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等。

  (3)常出现使动用法:

  例如,2015年鼓楼一模真题《庄子家贫》:

  8.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4分)

  (4)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使……活 )

  【迷津指引】“活”本身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变成了“使……活”。

  (使动用法的形式:使……)

  (4)常出现意动用法:

  例如,2016鼓楼二模真题《随园先生》:

  9.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4分)

  (2)莫不异之 ( 对……感到惊异 )

  【迷津指引】“异”本身是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该翻译成“对……感到惊异”。

  (意动用法的常见形式:认为...... 以.....为..... 对.....感到.....)

  (5)常出现通假用法:

  例如,2016年玄武二模真题《孔子游于太山》:

  7. 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4分)

  (1)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 ( 走 ) (2)吾乐甚多 ( 快乐(的原因) )

  (3)值衰世之季末 ( 正值,适逢 ) (4)被裘鼓琴而歌 ( 同“披”,穿 )

猜你喜欢:

1.初一语文文言文精选题及答案

2.人教版初一语文文言文背诵默写要点

3.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报告

4.人教版初一语文古文总复习提纲

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

    38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