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90后网络创业者成功故事

弘达分享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年轻人互联网创业既面临巨大的机遇又面临一定的挑战。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90后网络创业者成功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90后网络创业者成功故事一

  合肥“三瓜公社”,一个做生态农业的电商,在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正尝试走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农村的探索之路。

  一个米其林大厨的农村生活

  这是位于合巢经开区东洼村里一片不到3000平米的废弃厂房,墙上痕迹斑驳,当年留下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生产标语依然在目。小院里摆了几对造型别致的桌椅,又开垦了一个小菜园,在一个鹅卵石小水渠围成的洼地里,番茄秧苗已经攀起长藤。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此间的主人陈耀说。材料就地而取,鹅卵石、砖头乃至水渠里的水草,都是从村子里搜集而来。经设计师统一设计打扮之后,这个荒废的地方重现生机。

  陈耀的本来身份是米其林的星级主厨。集团公司的一纸调令,他就从酒店老总变成了“三瓜公社”项目负责人,他则更愿意称自己是“南瓜村长”。

  “来,什么话都等会说,先尝尝这只瓜。”甫一见面,戴着一副圆边眼镜、脑瓜锃亮的“南瓜村长”陈耀,像个热情好客的老农。

  桌子上的大果盘里,切好的香瓜和小番茄红绿相间。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我压下满腹的问题,一片瓜入肚,凉沁心脾。

  我突然有点明白这位米其林星级大厨喜欢东洼村的原因了,但是他以及他所管理的“三瓜公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是一个疑问。

  一个二维码,能做多少文章?

  陈耀负责的“三瓜公社”项目由淮商集团投资,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

  “我们已经用完一个春天了,所以说是‘给我两个春天,还你一世春天’。”陈耀说。

  我开门见山:“三个春天,3个亿,你们想做成什么?”

  陈耀拎来了一小袋包装好的米,上面常见的标识之外多了一个二维码,陈耀指着示意,“扫一扫。”

  一个H5页面打开,点开其中一个“产品溯源”标签,里面显示出了米的生产地、产品周期、营养元素、处理食谱等等,看完返回,旁边即是“我要订购”的标签。

  “这就是公社要做的事。”陈耀说。

  将本地的农特产品搬上pc端、移动端、微商,建立本地的农村O2O平台,引入第三方物流平台,搭建本土的旅游电商平台……二维码,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如今看来,陈耀已经非常愉快地融入了角色:厂房前半部分是农产品展示区,展示台和木架上摆满了环巢湖地区的农特产品;后面是办公区,这里是陈耀和同事们实现“一世春天”的主阵地。而未来,三瓜公社项目还将预留创客空间,吸引附近和外来的大学生在这里扎根,创业。

  一条产业链,带动多少未来?

  陈耀介绍,三瓜公社由三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村组成。冬瓜民俗文化村将挖掘还原巢湖地区的农耕民俗文化,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油坊、布坊,可以在这里看到庐剧、买到手工土布等等;南瓜村解决食宿,这里将出现15家风格迥异的农家乐与30家民宿,游客可以通过餐饮公司的APP下单消费,消费结束后线上打分,新游客就可以根据满意度选择;西瓜村则是电商村,让村民在家里将好东西卖到全国各地去。

  “我们跟淘宝、1号店、京东都有合作。也在做自己的电商APP平台。”陈耀说,公司跟顺丰、邮政、四通一达都有合作,未来的物流配送,将直接从村里走。

  “像这只瓜,吃完了关系链就结束了。但是有了这些,就不一样了。”陈耀说,怎样增加旅游区的游客黏性,“你吃完了,想带走,下了单等你到家,瓜也到了,送人?一样没问题。”

  陈耀说,三瓜公社未来将流转土地1000多亩,实现农业产业化有机化生产,吸引农民做产业化工人,“我们想把年轻人留在农村。当其他老百姓看到我们种的东西好,能卖好价钱,自然就会跟风学了,这就叫市场倒逼产业升级。”

  从半汤温泉到郁金香高地再到三瓜公社,合巢经开区集民俗旅游、电商、新型农业为一体的乡村生态经济圈初具雏形。

  “淮商集团涉及的行业很多,而我们董事长对农村很有感情。之前到郁金香高地考察时,特别喜欢这边保存完好的环境。”陈耀说,让农村更像农村,留住青山绿水,这就是集团投资的初衷。

  这个目标与经开区的发展原则不谋而合。于是管委会帮忙引荐了乡村建设专家孙君,在尽可能保留原貌的前提上,为12个自然村进行合理规划。合巢经开区的相关负责人说,经开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厚,“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温泉,有高铁站和高速入口。但正因如此,才不能肆意挥霍。”

  “以前我们不知道互联网可以加什么。”陈耀说,但是现在他知道了,当互联网加农村时,这就是电商的未来。

  企业家说

  安徽“三瓜公社”项目负责人 陈耀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我们在探索“互联网+农村”经验中发现,“互联网+农村”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农产品卖出去,而是要真正解决农村健康发展的生态圈,我们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村民参与、市场推动、基层运作”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能在在农村生根落地,更多的年轻村民能够留下来创业就业;让互联网+倒逼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与生态健康的发展,真正的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互联网+让美好乡村更加的美好。

  90后网络创业者成功故事二

  “我的目标是,万亩石榴园的产值能够达到1.2亿!”。站在石榴基地的地头,来自鄂西贫困小山村的土家小伙张棕顺信心满满地说。今年23岁的张棕顺,受到“互联网+农业”的创业梦想感召,经湖北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牵线,跑到河南省淅川县圈了一片5000亩石榴基地,成为了这片基地的“地主”。

  众筹、微商、电商……这位清华大学EMBA班的高材生,正为“地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成绩单:刚种下去一年多,就预售出600多万元的石榴,果子都没长出来,生意只要坐在家里就给做了,两年后规模将超过1万亩。

  湖北贫困小伙毕业后圈地搞农业

  在创业有成之前,张棕顺的生活与现在鄂西山村贫困家庭的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老家,几亩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拥有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果实”,成了张棕顺从小就有的朴素愿望。

  “有地就能有饭吃。”张棕顺说,自己一家六口人,往上还有3个哥哥,自己最小,就是这样,在读大学前,因为可耕种的地太少,他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在大学报到时交完报名费后,张棕顺兜里就只剩下73元,这便是他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没过几天就剩下40元, 平均每天的生活费只有2元。生活的困窘,促使当时的他做成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

  张棕顺就读的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着统一供水中心,可开水房离宿舍有接近1公里的距离,加上要爬楼梯,不少学生懒于去打开水。

  有一天,同寝室的同学了解到张棕顺生活费不足的窘境,便提出以5毛钱每瓶的价格,让他帮忙打开水,一方面是自己懒得提开水,另一方面也算是帮了张棕顺一把。

  就这样,张棕顺开始挨个敲门,几乎“承包”整层宿舍的打开水“业务”,勉强为自己赚到了每天的晚饭。此后,他还干过餐馆刷碗工、送奶工、文具店促销员等,以此来维持读大学的日常开销。

  “人不经商不富。”张棕顺说,自己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工厂,他认为这样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生活,所以从一些日用品的促销员做起,到做酒水、医疗器械的区域经理,逐步摆脱了“打工仔”的身份。

  同时,通过清华大学EMBA总裁研修班的学习,张棕顺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也结交了一些圈内朋友。在财富和人脉资源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后,他才又拾起了自己的“地主梦”——经湖北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牵线,他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种了一片面积超5000亩的土地,开始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从突尼斯引入独特软籽石榴

  张棕顺的石榴基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按直线距离计算,这里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渠首枢纽工程不过2公里,南水北调工程的干渠在一旁蜿蜒通向北方,为保护水源,周边半径5公里的区域都禁止施用农药。

  “选这个地方,我们跑了接近2个月。”张棕顺说,在决定做农业前,几个生意伙伴不停在思考“我们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的问题。

  张棕顺的创业团队主要有三方,其中,一位生意伙伴是主要投资人,出资比例最大,一位是河南当地人士,善于寻找和整合各方资源,张棕顺主要负责项目的运作,他们三人均主要生活在郑州。

  “我是非常想做石榴的。”张棕顺说,基地里栽种的是来自突尼斯引入的一种软籽石榴,食用时几乎不用吐果核,这在张棕顺的家乡湖北是非常少见的,他相信种植这种水果在南方地区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做农业没有专家,什么事都干不成。”张棕顺说,在决定发展石榴之后,他的团队找过有着“软籽石榴之父”之称的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刘中甫先生,并经由刘中甫介绍,找到了创业团队的技术核心: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杨立峰。

  和别的老板对待专家堤防的心理不同,张棕顺和自己的团队把所有的技术问题都交由杨立峰处理,包括选址和确定种植规模,为此,他们用近2个月时间跑遍了大半个河南。

  “南阳地区是这种石榴种植的绝佳区域。”杨立峰说,石榴在低温摄氏零下十度以下就会被冻死,因此,如果是长期石榴种植的最北线一般在北纬35°C,同时,石榴需要一定日照长度又怕水,南方多雨地区也不适宜种植石榴。

  杨立峰说,对于石榴种植而言,南阳地区的日照强度、雨水量和温度都非常适宜,同时,临近丹江口水库,不仅沾了生态环境好的光,而且水库具有天然的温度调节功能,会让这一区域保持冬暖夏凉的小温差状态。

  “专业人做专业事。”张棕顺说,之所以把选址和种植规模、标准化制定的权限都交给专家,就是为了让产品的质量有保障,产品质量是创业成功与否的核心,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打出品牌和市场。

  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未产先销”

  “地主哥”是张棕顺的网名,这也与他在网络上干的事相符,除了把握产品的质量,张棕顺还十分会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产品的营销。

  今年春季,张棕顺石榴基地里的首批18万株软籽石榴树已经有部分开始挂果。截止目前,通过建立网络社群,他已经提前将1万株石榴树未来5年产出的最优质的果实给卖了出去。

  “搞农业如果只会种树,肯定不行。”张棕顺说,在树没种下地前,他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将果实卖出去,这一次,他借鉴了众筹和朋友圈营销的“微商”理念。

  现实中,张棕顺拿出了第一期18万株石榴10%的果树产量,提供预订服务,认养一株石榴树的客户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获得一张“地主证”。未来5年,客户将每年拥有认养的一株石榴树10斤最优质的石榴(单个重量超过8两)。

  然后,通过自己的创业团队、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建立一个社群,包含了微信群、公共号、服务号等一系列可以利用的公共社交平台,聚集起一个潜在的客户群体,向他们宣传自己产品的核心优势,并最终将他们发展成产品用户。

  “单株来算,我们肯定是‘亏的’。”张棕顺说,按照市场价,“认养”单株石榴的费用并不足以购买到50斤优质软籽石榴。

  而张棕顺提供的,还有未来将建成的视频管理系统,可供认购的客户随时掌握石榴树的生长状态。基地的酒店、新农村建设建好后,还能提供休闲旅游服务,“这些增值服务,可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会员”。

  “认购的客户要拍照,就肯定会发朋友圈。”张棕顺认为,只要产品质量足够好,客户购买需求肯定的不止10斤,这些庞大的客户群体也在各自的朋友圈里传播信息,形成更多人际传播的渠道,届时,这10%的“亏”,将打通91%的销路。

  目前,从张棕顺社群平台收到的信息来看,他已经卖出1万株石榴树的认养权,“众筹”到资金超过600万元。据他反复估算,预计到今年他的石榴产业产值将达到6500万,预计产值将达到1.2亿。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90后网络创业者成功故事相关内容

  

172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