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种植>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

曾扬分享

  双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简称蘑菇,是世界上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国食用菌栽培中栽培面积最大、出口创汇最多的拳头品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一起来看看。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

  一、生长发育条件

  (1)营养 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依靠蘑菇菌丝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和有益微生物将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可利用的营养物质而生长发育。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碳源、氮源、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生长素等。这些碳源和氮源广泛存在于农作物的秸杆和畜禽粪肥、饼肥、以及含氮化肥如尿素、硫铵中。

  (2)温度 温度是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蘑菇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3℃,最适温度为22—25℃,致死温度为34—35℃。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4—23℃,最适温度为16℃左右。温度高于19℃,子实体生长快,个体小,重量轻,肉质疏松,菌柄细长,易产生薄皮菇、开伞菇,品质差。温度低于12℃,子实体生长慢,个体大,肉厚,出菇少,产量不高。当温度降低到5℃以下时,子实体基本停止生长。

  (3)水分 水分是蘑菇的重要组成部分。蘑菇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培养料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2—63%之间。若含水量高,培养料因水多而透气性差,会产生嫌气发酵,培养料就会发黑、发粘、变酸变臭,理化性质差,容易出现线状菌丝,菌丝生活力下降;若含水量低,培养料会造成“干发酵”,使发酵后的培养料变成碎屑状,播种后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不易形成子实体。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一般覆土层的含水量在17%—18%左右。出菇阶段,特别是当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覆土层含水量要求达到饱和状态,一般含水量在20%左右。

  (4)空气 蘑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1%—0.5%之间,不能超过0.5%。出菇阶段,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要下降为0.03%—0.1%时,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就会抑制子实体分化。因此,出菇以后,菇房内要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蘑菇的生长。

  (5)酸碱度(PH) 蘑菇菌丝体在PH为5—8之间都可以生长,最适PH是7左右。偏碱性的培养料对菌丝体生长有利,另外,偏碱的培养料可抑制杂菌的生长。因此,播种时培养料的PH应调节在7.5—8之间,覆土层的PH值调节在7.5—8之间。

  (6)光线 除原基形成时需要微弱光刺激外,蘑菇整个生长过程都不需要光线。光线暗,子实体洁白。光线过亮或直射光太强会使菇体表面发黄变褐,菌柄细长,菌盖歪斜,使蘑菇品质下降。

  二、蘑菇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培养料配方 堆肥是蘑菇生存基础,堆肥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成败和产量高低。根据堆肥原料组成,可分为粪草肥和合成堆肥两大类。粪草肥由畜粪和稻草或麦草堆制而成,又称厩肥;合成堆肥是用稻草或麦草和化学肥料堆制而成,又称人造堆肥。目前国内使用最广的堆肥是在粪草培养料中添加少量化学肥料,称为半合成堆肥。以下所介绍的是国内外常用的蘑菇堆肥配方。

  ①干猪、牛粪58%,石膏1%,稻草或麦秸40%,过磷酸钙1%。

  ②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禽粪100公斤,尿素12—15公斤,石膏粉10—20公斤。

  ③稻、麦草2000公斤,鸡粪500公斤,尿素30公斤,石膏5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

  ④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豆饼粉30公斤,尿素3公斤,硫酸铵10公斤,米糠10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碳酸钙20公斤。

  ⑤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硫酸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碳酸钙28公斤。

  (2)蘑菇培养料发酵工艺 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是蘑菇栽培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把握的工艺。优质堆肥是蘑菇栽培取得高产优质的关键。没有经过高温发酵的堆肥,很难生长蘑菇,可因病虫害蔓延而遭致失败。过度腐熟的堆肥,因营养大量消耗,即使再补充营养物质,也难以获得理想收成。蘑菇培养料的发酵方法分为一次发酵法和二次发酵法。

  ①一次发酵法 是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经过数次翻堆后,将腐熟料直接上床播种。一次发酵包括予处理、建堆、翻堆几个过程。

  培养料予处理 建堆前一天,将稻(麦)草切断,用清水或尿水淋透,使麦(稻)草充分吸水,堆放一天。建堆前7—10天,干粪用清水或尿水淋湿,每100公斤干粪一般加水160—180公斤,充分吸水后建堆发酵。

  建堆 堆制时,要求一层粪、一层草逐层堆放,到第四层开始浇水,从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全部的饼肥、过磷酸钙及石膏和一半量的尿素,堆好10层后,堆高达1.5米左右,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成龟背形,最上面盖一层粪。为保持通气状态,在料堆顶部用竹筒从上向下插入2—3个通气孔。为保温保湿,堆顶要覆盖草毡子,雨天要覆盖薄膜。堆料时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饱和成度。堆料的第二天要测定50厘米以内的料温。正常情况下料温会升高到70℃左右,如果达不到70℃,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翻堆 发酵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翻堆,目的是为了改善培养料内的通气状况,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并补充辅助原料,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

  第一次翻堆 建堆后的第二天,料温开始上升,第三天料堆中心温度达到最高点(74—80℃),在达到此温情况下,建堆6—7天后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前一天在料堆上部先浇水,翻堆时再逐层浇水,堆好后在其周围要有少量水流出来,说明补水到位。翻堆时要调整料堆草粪内外的位置,排除废气,以改善堆内的空气条件,使堆内的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使培养料更好的转化和分解。建堆时仍然从第四层至第八层加入余下的尿素。第一次翻堆2天后,料温最高可达75—80℃。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要把里外上下彻底翻好,让氨气散发出去,再重新建堆。为提高温度和保持湿度料堆可适当窄一些。第二次翻堆的重点是调整水分,切忌浇水过多,以免造成料堆过湿。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3—4滴水为宜。雨天盖塑料布要用木棍支起来,使料里面透气,防止厌气发酵,保持料温在60—65℃。

  第三次翻堆:一般第二次翻堆4—5天后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上。如果有粪块,要充分捣碎后再拌入。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后4天,进行第四次翻堆。首先检查料堆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正合适,水分不够,用1%的石灰水调节;水分过大,先摊凉片刻,到水分合适时再建堆。同时配制0.5%敌敌畏,喷洒灭虫。

  第五次翻堆:在第四次翻堆后的3—4天,料内温度仍在50℃左右并趋向平稳,进行最后一次翻堆,翻堆时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0%—63%,PH7.5—8.0,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残存的氨气和害虫。如氨气重用甲醛中和,如有虫用0.5%敌敌畏灭虫。

  培养料从堆制到进房,一般翻堆4—5次,每次翻堆间隔时间通常为7-6-5-4-3天。在堆制过程中,培养料的水分要先湿后干,料堆要先大后小,翻堆间隔时间要先长后短,遵循这一原则,堆温可长期维持在50℃以上。

  一次发酵应达到的质量标准:质地疏松,手握成团,一抖即散;草形完整,柔软、疏松、富有弹性,有一定韧性;无粪臭,无酸败或霉味,有浓郁的香味;堆料的颜色为棕褐色(或咖啡色),不呈黑色;堆料的含水量60—63%,手捏时指缝间没有水滴出现,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PH在6.8—7.0左右;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放线菌、腐殖霉菌等;无害虫及杂菌。

  ②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是处理培养料的另一种方法。具有节省时间、发酵彻底、出菇早、产量高等优点。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蘑菇培养料堆制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称“前发酵”,堆制方法与一次发酵相同,但堆制时间短,通常只有13天,翻堆3次,需加温一定时间(60℃需6—10小时,48—50℃需4—6天)使培养料进行第二次升温发酵,所以称“二次发酵”。目前,后发酵技术在菇房条件较好和有栽培经验的栽培地区,已普遍推广应用。

  三、播种

  (1)播种方法 蘑菇播种方法经常使用的有四种。

  ①穴播法 每5—7平方厘米用手指或木棍挖一穴,放入红枣大小菌种块,用料将菌种盖住。一般每瓶麦粒种可播种1平方米。

  ②条播法 在料面开若干宽3—5厘米,深约5厘米的横沟,沟间距10—13厘米,播种后用料覆盖菌种,轻轻拍打,使料种紧密接触。

  ③撒播法 先将菌种量的2/3撒于料面,然后用后或耙将菌种翻入料内,再将剩余的1/3菌种覆盖在料面,用木板轻轻拍实,使菌种和料紧密接触。

  ④混播法 将培养料料层厚的2/3与菌种拌匀,再将培养料整平,轻轻拍实。

  (2)播种后管理

  ①控温保湿 一般播种后1—3天内,不要打开门窗通风,菇房温度控制在28℃以下,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75%左右,促进菌种萌发。密闭条件较差的菇房,可用石灰清水(PH8)喷湿的报纸盖在料面保湿,每天掀动报纸数次,以改善通气状况。7天左右菌丝基本封面后,揭去报纸。此时,菇房内要进行通风换气,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

  ②撬料通气 当菌丝吃料一半时,为增加料内通气,可用三齿钩斜插入料深3/4处,轻轻撬动几次,或从床底部向上顶动几次,把已经开始变硬结块的培养料撬松,加强通风,然后整平料面,促使菌丝向料底继续生长。

  ③检查发菌情况 播种后2—3天如发现菌种不萌发、不吃料或菌丝生长慢、菌丝少或退丝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④检查有无杂菌、虫害发生 如料面有毛霉或螨等杂菌、害虫,要及时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覆土技术

  在蘑菇栽培管理中,覆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措施。其子实体必须覆土之后才会发生,而且是在覆土层中扭结长大的。覆土的土质、土粒大小、土层厚薄等,都会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1)覆土方法 常规的覆土方法分覆粗土和细土两次进行。粗土对理化性状的要求是手能捏扁但不碎,不粘手,没有白心为合适。有白心、易碎为过干;粘手为过湿。覆盖在床面的粗土不宜太厚,以不使菌丝裸露为度,然后用木板轻轻拍平。覆粗土后要及时调整水分,喷水时做到少量多次,每天喷4—6次,2—3天把粗土含水量调到适宜湿度。覆粗土后的5—6天,当土粒间开始有菌丝上窜,即可覆细土。细土不用调湿,直接把半干细土覆盖在粗土上,然后再调水分。细土含水量要比粗土稍干,有利于菌丝在土层间横向发展,提高产量。整个覆土层厚度不要超过4厘米,过厚容易出现畸形菇和地雷菇;但也不宜过薄,太薄容易出现长脚菇和薄皮菇,容易开伞。覆土质量将直接影响出菇快慢和产量高低。不同覆土材料覆土方法也不尽相同。

  (2)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土和改造土。天然土包括各种田园土、泥炭土、草甸土、河泥和膨化珍珠岩等。改造土依制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合成土和发酵土。田园土和泥炭土是最常用天然土的覆土材料。近十多年来,在覆土材料和覆土方法上有许多新的改进,改造土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也有许多改进,有较明显的增产作用,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改造土尽管配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改造土中不应含有过多的有机质,否则会使菌丝旺发徒长,不能出菇。下面就几种不同的土质进行简单介绍。

  ①田园土 理想的田园土应具有喷水不板结,湿度大时不发粘,干时不成硬块,表面不形成硬皮、龟裂等特点。因此选择蘑菇的覆土材料时主要在于土质结构,肥力不是主要的。最好选用能形成团粒结构的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粘度为40%左右,含有少量腐殖质(5%—10%)。覆土最好不使用新土,因新挖泥土中含有二价铁离子(Fe++),对蘑菇菌丝有毒害作用,新土经风吹、晒干,二价可转化三低价铁离子(Fe+++),三价铁离子对蘑菇菌丝没有危害。此外,晒干泥土含有大量对蘑菇菌丝生长有利氧化物。一般说,每100平方米要准备5.5立方米覆土,其中粗土用量占2/3,细土用量占1/3。

  ②泥炭土 泥碳土具有吸水性强、疏松、通气性好、不易板结等良好物理性状。国外蘑菇栽培和我国工厂化栽培广泛使用泥炭土。使用泥炭土需注意的是:因泥炭富含腐殖酸,酸性较强,因此使用前和出菇期间必须用石灰水调PH至8.0,才能保证菌丝“爬土”,顺利结菇。

  ③河泥稻壳土 河泥稻壳(可用麦糠代替)土又称河泥砻糠。是目前使用较广、效果较好的一种合成土。制作方法是取河泥800公斤,摊放地面过夜,加石灰粉8公斤,碳酸钙80公斤,充分拌匀后,再和用石灰水浸泡一夜的稻壳40公斤充分混匀,使每粒稻壳表面上均沾有河泥,即可上床覆盖。用河泥覆土时间掌握在菌丝吃料2/3时进行。为防止河泥含水量偏高造成培养料表面菌丝萎缩,覆土前菇房最好进行一次通风,将料面吹干,再将覆土平铺在菌床上,约2厘米厚即可。覆土切勿过厚,超过3厘米,因河泥透气性不好影响菌丝生长,推迟出菇时间,产量不稳;也不宜过薄,如低于2厘米,则出菇早,菇质差,产量受到影响。

  五、覆土后管理

  覆土以后管理的重点是水分管理。覆土后的水分管理称为“调水”。调水时采取促、控结合的方法,目的是使菇房内的生态环境能满足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

  ①粗土调水 粗土调水是一项综合性管理技术。管理上即要促使蘑菇菌丝从料面向粗土生长,同时又要控制菌丝生长过快,防止土面菌丝生长过旺,包围粗土造成板结。因此,粗土调水时应掌握“先干后湿”这一原则。粗土调水工艺为:粗土调水(2—3天)→通风壮菌(1天)→保湿吊菌(2—3天)→换气促菌(1—2天)→覆细土。

  ②细土调水 细土调水的原则与粗土调水的原则是完全相反的。细土调水原则是“先干后湿,控促结合”。其目的是使粗土中菌丝生长粗壮,增加菌丝营养积蓄,提高出菇潜力。其调水方法是:第一次覆细土后即行调水,1—2天内使细土含水量达18%—20%左右,其含水量应略干于粗土含量。喷水时通大风,停水时通小风,然后关闭门窗2—3天,当菌丝普遍窜上第一层细土时,再覆第二次干细土或半干半湿细土,不喷水,小通风,使土层呈上部干、中部湿的状态,迫使菌丝在偏湿处横向生长。

  六、出菇管理

  覆土后15—18天,经适当的调水,原基开始形成。这些小菌蕾经过管理逐渐长大、成熟,这个阶段的管理就是出菇管理。

  (1)秋菇管理 蘑菇从播种、覆土到采收,大约需要40天左右的时间。秋菇期间,由于培养料营养丰富,气温适宜,蘑菇生长速度快,出菇密度大,潮次周期短,产量集中,蘑菇对水分、空气需求量大。因此,秋季要想夺取高产,必须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护好菌丝,为春菇生产打下基础。

  ①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整个秋菇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水分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出菇后,子实体生长阶段所吸收的水分主要来源于覆土层和空气中水分。培养料中的水分只要能满足蘑菇菌丝体吸收和运输溶于培养料中的养分即可。

  秋菇前期,土层喷水的基本原则是一潮菇喷2次出菇重水。当每潮菇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喷一次重水;当每潮菇采收到80%左右时,喷一次重水,以供下一潮菇形成时所需的水分。每潮菇喷好重水后,粗土重新获得充足的水分,含水量应保持在20%左右。采菇前后不要喷水,以免影响蘑菇质量和下一潮菇的形成。喷水应在温度适中时(18℃以下)进行,一般在夜间或早、晚喷水。

  秋菇后期,因气温逐渐下降,出菇量逐渐减少,密度降低,潮次亦不明显,因而喷水量应相应减少,同时要采取轻喷、勤喷的喷水方法。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每次喷水0.5公斤左右,使细土湿度较前期略干结,既要保持细土潮湿,又要保持细土松、软。

  喷水时要力求均匀,最好呈雾状,喷头朝上或稍向上倾斜,防止水流直接喷到幼菇上。喷水前后要及时检查土粒的干湿度,以便根据土层的干湿情况合理调节喷水量。干处多喷,湿处少喷或不喷,促使均匀出菇。

  水分管理技术是一项细致、灵活的工作,除看菇、看土喷水外,还必须和当时的气候条件、菇房的保湿性能、菌株的特性、菌丝生长情况、覆土物理形状和土层厚度等具体情况综合起来考虑,灵活掌握。如气温适中,晴天干燥,就要多喷水。气温偏高闷热、气压低、阴雨潮湿,就要停水或少喷水。我国南方地区温热、潮湿,就要少喷水;北方地区气候凉爽、干燥,应当多喷水。气生型菌丝要少喷水,匍匐型菌丝要多喷水;菌丝生长旺盛,要多喷水;菌丝细弱无力,要少喷水。床架下层和靠近门窗的菇床,由于通风条件好,水分蒸发快,应多喷水;床架上层和四周的菇床,通风条件差,水分蒸发慢,应减少喷水量。土层较厚,要间歇喷重水;土层较薄,要多次喷轻水。

  ②温度管理 温度是蘑菇生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创造菇房内适宜出菇温度是秋菇夺取高产的关键。

  秋菇前期气温高,当菇房内温度在18℃以上时,要采取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如夜间通风降温、向棚四周喷水降温、向棚内排水沟灌水降温等。

  秋菇后期气温偏低,当棚内温度在12℃以下时,要采取措施提高棚内温度,一般提高棚内温度的方法有采取中午通风提高温度,夜间加厚草苫保持棚内温度,或用黑膜、白膜双层膜提高棚内温度等措施。

  ③通风换气 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的呼吸作用比菌丝体生长阶段更为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多,需氧量大。因此,出菇后,菇房内必须经常保持空气新鲜,随时注意做好菇房的通风换气工作。尤其在秋菇气温偏高的前期,此时菇房内通风不好,将会导致子实体生长不良,甚至出现幼菇萎缩死亡现象。此时菇房通风的原则应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风不提高菇房内的温度,二是通风不降低菇房内的空气湿度。因此,菇房的通风应在夜间和雨天进行,无风的天气南北窗可全部打开;有风的天气,只开背风窗。为解决通风与保湿的矛盾,门窗要挂草帘,并在草帘上喷水,这样在进行通风的同时,也能保持菇房内湿度,还可避免热风直接吹到菇床上,避免使蘑菇发黄而影响蘑菇质量。

  秋菇后期,气温下降,蘑菇减少,此时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热量也相应降低,可适当减少通风次数。菇房内空气是否新鲜,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含量为指标,也可从蘑菇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确定出氧气是否充足,如在通风较差的菇房,会出现柄长盖小的畸形菇,说明菇房内二氧化碳超标,需及时进行通风管理。

  ④挑根补土 秋菇期间,每次采菇后,应及时将遗留在床面上的干瘪、变黄的老根和死菇剔除。若将老根和死菇继续留在土层,这些老根已失去吸收养分和结菇能力,时间一长还会发霉、腐烂,易引起绿色木霉和其它杂菌的侵染和害虫的孽生。每次挑根后,应及时用湿润的细土将采菇时带走的泥土补上,以免喷水时,水渗透到培养料内而影响菌丝生长。

  (2)冬季管理 蘑菇冬季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恢复培养料内和土层内菌丝的生长活力,并为春菇打下良好的基础。冬季管理能否将培养料内菌丝保护好、休养好,是保证春季出菇是否顺利的关键。

  ①水分管理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出菇越来越少,蘑菇的新陈代谢过程也随之减慢,对水分的消耗减少,土面水分的蒸发量也在减少,为保持土层内有良好的透气条件,必须减少床面用水量,改善土层内的通气状况,保持土层内菌丝的生活力。秋菇结束后,及时在培养料反面打扦戳洞,增加料内的透气性,排出料内有害气体,使料内菌丝能得以生息、复壮。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床面要少喷水,降低土层湿度,一面让其自然出菇,一面安全的进入冬季“休眠状态”。当气温降至5℃以下时,床面上每周只需喷1—2次水,保持细土不变白,稍湿润即可。

  ②通风换气 秋菇结束后,菇房除加强保温,使之不结冰外,每天中午可开南窗进行通风1小时,使菇房内经常得到新鲜空气,排除菇房内二氧化碳。为保持土层一定湿度,通常每周可喷一次水,每次每平方米喷水0.5千克左右。

  ③松土、除根、喷发菌水 冬季后期,为使土层内菌丝能够得以更好地恢复生长和发展,需要对土层进行一次全面的松动,挑除失去再生能力的老根和死菇,并排除土层内长期积累的有害气体和废弃物质。松土、除老根前,菇房需通风2—3天,使土层水分蒸发便于松动。松土的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土层菌丝生长旺盛,需将细土刮到一边,翻动粗土,使板结的菌丝断裂,拔掉发黄干瘪的老根,再履上细土,以促进菌丝更好的萌发。土层菌丝尚好,但板结不紧的菇房,只要刮开细土,拨动粗土,去掉死菇,然后再覆上细土。土层菌丝较差的菇房,不需刮开细土,只需用小刀或小耙将粗、细土一起松动一下即可。

  松土及除老根后,需及时补充水分以利发菌。发菌水应选择在温度开始回升以后喷洒,以便在适当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下,促使菌体萌发、生长。发菌水要一次用够,用量要保证恰到好处,防止用量不足或过多,使菌丝不能正常生长。发菌水总的用量一般为每平方米3公斤左右,2—3天喷完,每天喷水1—2次。喷水后应适当进行通风。菌丝萌芽后,千万注意要防止西南风袭击床面,以免引起土层水分的大量蒸发和菌丝干瘪后萎缩。

  (3)春菇管理 春菇管理和秋菇管理相比较有几个不利的条件。首先,越冬后蘑菇菌丝的生活力比秋菇有所下降,培养料内养分也相应减少。其次,秋季气温变化由高到低,整个气温的变化趋势与蘑菇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相一致,而春季天气变化正好相反,且天气变化无常,忽高忽低。因此,春菇的管理更需谨慎从事,一旦管理不当,容易造成菌丝变黄萎缩、死菇和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①水分管理 春菇前期调水应勤喷轻喷,忌用重水。每天每平方米用水0.5公斤左右,随着气温的升高,蘑菇陆续出菇后,可逐渐增加用水量。把握春菇的出菇时间尤为重要。出菇过早,易受冻害;出菇过迟,则会因温度过高造成死亡。一般气温稳定在12℃左右时,调节出菇水,就能正常出菇。

  ②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的调节 春季气候干燥,温度变化较大,因而要特别注意加强菇房的保温、保湿工作。尤其我国北方地区,春菇管理应以保温保湿为主,使菇房保护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温湿环境,有利于蘑菇生长。通风时严防干燥的西南风吹进菇房,以免引起土层菌丝变黄萎缩,失去结菇能力。

  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

  一、准备培养料及配方,以栽培100m2计算,需备优质干麦秸1500kg,干牛马粪600kg,磷肥50kg,尿素15kg,石膏粉25kg,碳酸钙12.5kg。

  二、培养料的堆制与翻堆

  1、堆制培养料的全过程需要25天左右,建堆时间在播种前期5天进行。

  2、堆制与翻堆。培养成料堆制选在地平、不存水、无污染、有水源的地方;建堆前2-3天,将麦秸浸水后捞出,逐层均匀撒入1.5石灰粉,再将麦秸堆成长方形大堆,逐层踏实,同时将马粪土预湿;建堆时先在堆料场上铺一层湿好的麦秸,厚薄15-20cm,然后再在麦秸上撒一层粪,共计10-12层,从第二层开始适量加水,分四次进行翻堆,第一次在建堆后的第七天进行,以后每次间隔5-6天,每次翻堆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

  三、播种

  1、播种时间:外界温度在25℃左右,料温在28℃以下适合播种,以8月下旬—9月上旬为宜。

  2、播种量:每m2接种500g/瓶。

  四、播种后覆土前的管理

  1、播种后,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如料温超过28℃,棚内温度超过30℃,适当通风降温。

  2、播种后4-10天内,要及时微量通风,如湿度在70%左右,属于偏低,可用纸盖在料面上,再用1%的石灰水喷在纸上,至纸湿而不积水为止。

  3、播种10日后及时把纸拿掉,15-20天后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即可覆土。

  五、覆土及覆土后的管理

  1、覆土:按100m2计算需2.5m3土,在土中拌入50kg磷肥,1-2石灰粉,用水渗透,抓起成团,撒下散开为宜,把土均匀地铺在料面上,厚度在2-2.5cm为宜。

  2、覆土后的管理

  (1)、水分:覆土层的含水量一般在20%最佳,在菇蕾长成米粒大时,喷一次出落水。

  (2)、湿度:覆土后要求空间湿度在80-90%之间。

  (3)、温度:菌丝体生长适温13-18℃,实体生长适温13-18℃。

  (4)、适时采收:采收直径2-4cm。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相关文章:

1.如何种植蘑菇视频

2.牛粪种植双孢菇的技术

3.牛粪种植双孢菇的方法视频

4.双孢菇种植技术

5.山东双孢菇的种植技术

    281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