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富硒茶文化的历史
紫阳富硒茶,历史悠久,且天然富硒区,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具有特种保健功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紫阳县富硒茶文化的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紫阳县富硒茶文化的历史
紫阳县所在的安康市产茶历史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茶祖神农氏在陕西形成了最早的饮茶习俗,开创了陕西5000年“茗饮之风”,陕西更是开启了“茶马互市”的先河,将“茗饮之事”推广至大江南北,形成了举国饮茶之风,陕西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它的发展史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而作为陕西茶树最佳生长区和茶叶主产区的安康更是中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一直处于茶树原产地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间地带。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台雉,黄涧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其中香茗即指茶叶。这说明包括今紫阳茶区在内的巴国,茶叶的栽培已十分普遍。
佛教的传入,对茶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古文献载,东汉中期佛教已传入紫阳。由于僧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旁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促进了山区的开发和茶叶的发展。此后数百年间,汉水流域一直比较安定——这是唐代金州成为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区的重要原因。金州境内的“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紫阳、安康、岚皋一带),成为唐山南茶区的一部分,陆羽《茶经》有载。朝廷还将茶叶列为仅次于金的第二位贡品。《新唐书》载:“金州……土贡麸金、茶牙、椒、干漆、椒实、白胶香、麝香、杜仲、雷丸、枳壳、黄檗。”
紫阳县富硒茶文化的冲泡程序
第一步:天女散花,展示茶具。
紫阳富硒毛尖、银针最宜盖碗茶冲泡。冲泡为湿宜在90度左右,以玻璃大茶壶作洗茶壶,以中号紫砂壶作公道杯,以青花盖碗茶作品饮杯。由两名副泡手用托盘将一次摆上茶托,再上茶碗,再上碗盖。动作达到流畅,迅速、准确,似行于流水,天女散花。
第二步:嫩芽初露,万古茶韵。
由主泡手介绍紫阳富硒茶的历史、地位、作用、特征。由副手用茶匙从茶海中取出干茶装碟,让客人观看留下紫阳茶第一感觉,以上的程序均有背影音乐。
第三步:游龙入海,灵芽出世,周公三吐哺。
(一)洗茶:将茶剩入玻璃壶内,先用90度山泉,先低后高,将水注入壶至满,却浮泡后,用头道茶水去温紫砂公道杯,然后将壶水提高注七分入壶,使茶在壶内翻滚,再将茶汗箅入公道杯中,如此三次称之为游龙入海。
(二)奉茶:此时玻璃内的茶叶已是莺舌向天展、旗枪列如队,明前嫩芽已是一览无余。这时由副泡拿起玻璃,摇动旋转,将茶芽连同茶一次分注入客人茶碗中,每碗注入芽头百余枚,绿汤嫩芽、犹如处子,此为灵芽出世。
(三)敬茶:此时孕育在公道杯中的茶汤已是香、色俱佳之时,此时由主泡手端壶一一向客人敬茶,三巡过后,饮者满腮清香、神爽志明,称之周公三吐哺。
第四步:品茶听歌。紫阳是有名的歌乡,而歌词以茶托情,有单唱,有对唱,听歌品茗。在悠闲中领略紫阳茶味,在清爽中感悟茶道中释放出的精神。
紫阳功夫茶程序与潮州功夫程序相似,宜用紫阳翠峰和紫阳炒青泡茶。
紫阳县富硒茶文化的介绍
紫阳在久远的历史中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茶叶品饮形式,在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中,紫阳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几个断层。新时石器时代的马家营文化,夏商时期、魏晋时期的白马石文化,到元末明初的以东明庵为主体的寺庙文化,而这几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并没有形成一种承启关系。紫阳在置县以前时属秦,时属巴蜀,时归荆楚,不同的文化因子散落其中,加之紫阳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导致了紫阳茶文化的零散性和不明显性。地域的独特位置给云茶巴茶向中原、东南推进提供了通道,形成紫阳茶文化西南东南过渡地带。秦岭也成为南北分水岭,给大唐贵族茶道和雅士茶道传入设置了障碍。虽然大唐贵族茶道的香风曾也薰染过汉水流域,但寻觅其踪,早是雪泥鸿爪。
商业经济的发育,撬动着文明车轮的向前,使横贯东西汉江樯桅林立,匆匆商船,不断把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携至。加之荆襄流民涌入老林,各地品饮方式、文化的互融,导致了紫阳茶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以湘楚文化、巴蜀文化、长安文化为主体的异化体。三是紫阳置县后,由于明朝的茶马贸易和对中亚、东海沿岸的对外开放,以茶叶、陶瓷、丝绸为主体的贸易,使茶叶的经济主体地位再次提高。同时也因为寺庙、道观以茶理佛,以茶悟道,培育了茶道的成长,脱胎了紫阳茶道的雏形。
紫阳县富硒茶文化的历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