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具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曾扬分享

  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具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一起来看看。

  茶具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唐

  煎茶须放盐,鹾簋制成盒罐状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叶的实用价值,在经历了药用、食用两个阶段后,魏晋南北朝开始茶作为饮料流行。唐代中期,饮茶成为一种时尚,宋代以后,茶叶文化更是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重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从宋开端,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陶瓷茶器在唐代后期正式从一般生活陶瓷器中剥离出来,到了宋代,陶瓷茶器更是成为许多窑场的生产重点。陆羽《茶经》认为,当时煎茶饮茶必备器具中,可用陶瓷制作的有鍑、鹾簋、碗和熟盂。

  鍑是煮水用具,一般以生铁制作,但陆羽提及江西洪州窑曾用瓷来制作,认为“雅器也”。其实,陆羽认为的“瓷鍑”应为陶器,只是目前未在洪州窑发现此类物品,还有待发现,但相信在唐代应有陶制的鍑。

  鹾簋是用来放盐的,唐代煎茶在水初沸时要加盐调味。鹾簋一般是小盒形状,也有制成小瓶小罐的。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鹾簋”被皇家设计成一个枝蔓缠绕的荷花形状,成为“银涂金盐台”,是最高级别的皇家茶器。现在留存下来一定数量的唐代盒子,越窑、邢窑、长沙窑、巩县窑都有,其中就有非常多的是属于茶器。越窑秘色瓷碗堪称其时代表作茶碗是用来直接喝茶的茶器,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陆羽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台北故宫(微博)的廖宝秀曾对唐代茶碗进行测量,推算出当时茶碗应为高3-5厘米,口径13-15厘米,敞口,直浅腹碗。

  盏也是唐人对茶碗的一种习惯称呼。随着唐代茶艺的发展,盏托成为茶碗配套的一部分,最先的漆木制盏托,继而与茶碗配套的陶瓷盏托也开始流行。

  浙江宁波博物馆(微博)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盏托,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由茶盏和盏托组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盛开莲花,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富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青釉亮洁均匀,胎釉结合紧密,胎为浅灰色,堪称越窑秘色瓷代表作。

  法门寺银质鎏金茶碾“最华丽”

  碾在唐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茶器具。唐代茶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茶饼为主,煎茶都是以茶末入汤制成。现在看到的多为陶瓷制碾或金属制碾,各类陶瓷制成的碾在现在众多窑场中都有发现。瓷制碾质地坚硬,便于清洁。

  而史上最华丽的茶碾莫过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茶碾。《衣物账》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这是唐僖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宫廷茶具,制作之精美实属罕见。

  现在看到的比较完整的成套唐代茶具,是藏于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一套滑石制茶器具,有茶碾、风炉台、风炉、茶釜、茶器台,茶器台上置放有茶碗、茶托二组、茶盘、茶瓶、单柄执壶。这套茶器具尺寸很小,它们不应该是实用器,而是明器,但从中也能看出成套的茶器具的使用在唐代后期蔚然成风。

  宋

  “煎茶法”是唐代主要的烹茶方式,而到了两宋,“点茶法”是茶道的绝对主流。“点茶”和“煎茶”最大的不同是在投茶上。“煎茶”是汤水在二、三沸之间投茶,而且投茶之前要调盐。“点茶”不再加盐,茶叶也不放在沸水中煎煮,研末的茶叶在茶碗中调成膏状,用二三沸的水直接充点成茶汤。当边冲边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茶盏搅拌“击拂”时,茶汤表面泛起之乳花,给文人茶人以想象创造的灵感。

  细长流茶瓶是宋代典型造型点茶都是用碾成极细的茶粉,所以与碾作用相似的各种陶瓷制擂钵纷纷出现,又称碾钵。擂钵在唐代和宋代很多窑场都有出现。

  汤瓶又称茶瓶,是点茶的重要器具。蔡襄《茶录》说“瓶要小者易侯汤,又点茶注汤者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茶瓶都有细长的流,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宋代细长流的注壶,在宋代多被用作茶瓶。这种茶瓶是宋代典型造型,各大窑场都有生产。

  茶色贵白,建窑茶盏黑又厚

  茶盏是宋代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类。点茶是在茶盏内最后完成的,需要用筅击拂茶汤,在盏面形成乳花。斗茶因此盛行,就是比试人们的点茶功夫,比的是茶汤色,当时标准是“茶色贵白”,另外就是比乳花,色白且水痕晚者为胜。斗茶先斗色,这使得宋代黑釉茶盏非常流行,其中以建窑为最。

  赵佶对点茶斗茶所用茶盏的色泽、尺寸大小都有详细论述,他认为建窑茶盏最为符合。蔡襄则从注汤炙盏的角度出发推崇建窑茶盏,因为“凡欲点茶,先须情盏令热,冷则茶不浮”,一些过于薄的茶盏反而不适合点茶,符合此条件的吉州窑茶盏在当时也受到人们喜爱。

  唐宋以后“煎茶法”和“点茶法”逐渐不再流行,各地的陶瓷窑场不再生产那些茶器具,它们因此也就不再出现。

  茶树起源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叶树。

  中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具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相关文章:

1.茶道与茶文化

2.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3.中日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

4.茶文化发展历史

5.茶道历史文化简介

6.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之都

    204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