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的阅读感想满分作文范文
《郑义门》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颇具“依法治国”的思想,欲以一本《大明律》约束人心,修德敬业。很多读者读了郑义门之后也会有读后感。小编给大家精心推荐写郑义门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郑义门读后感作文篇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国的人文学者和江南人家中,郑义门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年。它十五世合族同居的奥秘,它被宋、元、明三代正史所传颂的荣光,以及它那部传世家规《郑氏规范》中所蕴藏的“学问”,都被归置在研究者的案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在一个江南雨后的下午,我们来到了矗立于浦江之畔的郑氏宗祠。这是一座别有韵味的古式建筑。有记载说它“石柱林立,横梁盈抱”,有亲历者赞其“庭院幽深,别有洞天”,看来这些都并非浮夸之词。移步室内,眼前的一幕幕是如此亲切!那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为郑家家谱题写“郑氏家宝”的故事,在导游的娓娓讲述下似乎就发生在不久之前;那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就是他写下了我们早在初中就熟读的文言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作为郑氏家族的朋友和恩师,正是在他的参与和修订下促成了《郑氏规范》的最终成熟;那个我们感佩不已的一代大儒方孝孺,作为郑氏私塾东明书院培育的英才,他为这个家族题写的楹联“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就静静地悬挂在祠堂的旁柱上……
漫步在郑氏宗祠,那一字一句镌刻着《郑氏规范》的木牌,依然还端端正正摆放在祠堂的中央。祠堂的大门开开合合。数百年来,被家规温润的光芒和智慧润泽着的郑氏后人,走出了大宅。环绕着郑氏祠堂,两层三层的江南民居,白墙黑瓦相映,一座接一座向四周铺陈、延展,形成了今天的郑宅镇。还有许多的郑氏族人散布到全国、甚至海外……
触碰那口悬挂在宗祠左侧的大钟,耳边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回望郑氏义门,那本被视为其家族灵魂的《郑氏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或许与今天的人们产生了时空上的隔膜和认同上的疏离,但这种以一纸家规将“孝义”精神传承至今的创举,以及蕴藏其中的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今天的人们治国治家的启示和借鉴。
郑义门读后感作文篇二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号称“江南第一家”。900年历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她的传奇故事在于:其一,这一家族十五代同居生活,300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其二,郑义门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郑氏先人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风家训,却实实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郑氏子孙的血液里。
是什么,使这户寻常人家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让这个传统家族延续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修身齐家
家风传承
“江南第一家”古宅,其实是浦江郑氏的祠堂,是一座五进九间的四合院,古朴、宁静。与其他宗祠最大的不同是,院内有着密密麻麻的各式牌匾。
最出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的“孝义家”。
郑定汉,郑义门第27代孙,虽然已经71岁,但身板硬朗、声如洪钟。几乎每天,他都在这里给来往客人讲述郑义门的故事,今天也不例外。
传奇的家族,总是有着惊心动魄的历史。老郑儿时印象最深刻、也是他最爱讲的,是一个“兄弟争死”的故事。宋末元初时期,郑氏有兄弟俩,郑德珪的弟弟郑德璋颇有才能,但因为有些脾气而得罪了权贵,被诬陷判了死刑。郑德珪拼了自己一死,保全了弟弟的性命。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祖先的故事是如此,老郑过的日子也是如此。老郑的两个儿子都40多岁,都做生意,一个做拉丝,一个做挂锁。有了钱,两个儿子也没造新房,也没搬到城里去住。大儿子郑可教说,离父母近,能照顾,有房子住就行。
吃饭也在一起,老郑的老伴掌勺,两儿媳妇就打下手。不管哪个兄弟的客人来了,到了老郑家,就是大家的客人,谁在家谁接待,都一样。4个孙子但凡回家,都要帮着给家里干活、做家务,伺候太奶奶。
“勤勤恳恳是做人的本分!”这是老郑的口头禅,也是这一家三代不成文的家训。
数百年的同居,浦江郑氏靠168条《郑氏规范》管理着数百人的大家庭。如今,郑氏子孙各家各户也都有各自的家训。这些家训来自于《郑氏规范》,又有着各家的特色。
东明村是郑氏子孙聚居的村子之一,共398户人家。无论你走进哪家,墙上都挂着一块牌子,写着这一家的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缕半丝,恒念物力为艰。”这是村民郑隆利家的家训。
“主持正义,肩挑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郑隆善家的家训。
“吾人生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这是金晓峰家的家训。
……
儒家抽象的孝悌忠信,在这里有了更通俗、更具体的解读。郑氏数百年的家风家训,实实在在地印在了每个村民的生活里。
克己自律?德行为先
360多年时间,郑义门十五代人同居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可想象。
郑义门读后感作文篇三
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奉贤区认真学习贯彻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求,抓住制度约束、意识提升、作用发挥三个关键,着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将奉贤“好家风”的培育和建设工作作为塑造优良党风政风民风的重要基础。
加强制度规范,
建设“好家风”严字当头
建设“好家风”,制度规范是关键。奉贤区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制定和实施《区管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为抓手,有效开展干部家庭美德考评工作,引导和推动领导干部正好家风、管好家人、处好家事,安好家庭成长摇篮。
一是细化量化考德标准。细化正向指标,把“模范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诚实守信、品行端正”,“孝敬长辈,严格要求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作为评价内容。细化反向指标,选择当前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负面现象作为评价指标,设置“有违章搭建”,“邻里关系紧张、群众有反映”,“有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反映”等12项反向指标。根据每项指标的评价等次量化相应分值,赋权相加得出相应总分,使干部家庭美德表现显性直观、外在具体、便于考评。
二是建立“考德链”。对干部家庭美德实行全方位、多角度考评,形成相对完整的干部“考德链”。一为个人诺德,拟提拔考察对象签订《德的承诺书》,对家庭美德情况作出承诺。二为民主测德,参加测评人员根据干部家庭美德日常表现,对干部遵守德的情况进行测评。截至2015年底,先后有 4783人次对155名拟提拔干部进行测评。三为民意查德,对干部进行家庭美德民意调查,居委干部、楼道组长、物业管理员、志愿者、小区邻里等相关人员都列入参评范围。四为联动审德,书面征求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纪检部门、党支部意见,征求区纪检部门意见,全面了解干部“八小时内外”的表现。
三是加强考德结果运用。把家庭美德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德表现好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对品质不好的干部坚决不用,作风不正的干部坚决不用。同时,从去年12月开始,干部评先评优都要到所在居民区党支部了解12项反向指标情况,问题突出的干部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今年换届考核也将到干部所在居民区党支部了解家风情况。去年,已有1名干部因在遵守社会公德、小区秩序上存在不文明行为,居住地德的民意调查负面反响大,最终德的考评不过关被取消提拔资格。
郑义门读后感作文篇四
初听说郑义门是2002年秋在金华的侍王府,府里有个全金华地区的文物展,图文并茂的,其中有幅“十桥九闸”的照片,清溪古桥,两岸斜生的树木,浣衣的村妇,看上去怡人得很,注明地点是在浦江县的郑宅。因为有了兴趣,此后上网又特意浏览了一下浦江县,知道郑宅的古民居已列入第五批全国文保单位,又开发了旅游,称“江南第一家”。2003年的1月,去东阳的途中,终于有机会顺道一访这处古建筑。
总体印象:
略出意料的是,这“江南第一家”并非如山西王家大院或东阳卢宅那般以奢华气派取胜,而是闻名于以儒治家的传统。到郑宅旅游,不是看热闹,而是受教育来了。不过这教育受得还挺值得。
郑氏从北宋年间迁居浦江,倡导同族聚居,孝义治家,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儒学的家规,称“郑氏规范”。规范中有特色的内容很多,同居(聚族而居,财产家族公有)、合食(吃大锅饭),家规168条,还涉及节俭、教育、廉洁、敬老、爱幼等,具体内容都颇有特色,不一一介绍了。这样近乎儒家乌托邦式的家规,在成员达三千人时仍然能执行,很令人感佩。浦江县把郑义门作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很有意思。家学渊源,郑氏一族在元明清三代出任县级以上官员的达169人,除一人受诬罢官,其余均政绩清明,确实很值得我们的党员干部学习。
郑氏家族于元大正四年受旌表为“孝义门”,从此以郑义门闻名,门者,家族也。明太祖又敕封为“江南第一家”(也就是现在旅游景点的名字),不是因为其资财,而是因为孝义门风。
“江南第一家”:
郑义门于2002年初作为旅游点开放,去年一年已接待8万人。据介绍是投资几百万元,修葺了原被粮站占为仓库的郑氏宗祠,作为核心景点,收门票25元,开放时间冬季7:30-16:30,夏季7:00-17:00(开门时间之早,在同类景点中挺少见的)。景点工作人员大多为郑氏后裔。
郑氏宗祠朝街悬着“江南第一家”的匾额,进门是坐东朝西的五进院落,第一进师俭厅,悬满名人匾额,厅前还有一排古柏,传是明初名臣宋濂所植,这老先生在郑家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对郑义门影响很大。进院依次是和义厅、有序堂、孝友堂、寝室(安放祖宗牌位的所在)等,陈列有郑氏家规连环画,家族历代名人画像介绍。
以古迹论,师俭厅最胜,旧时梁栋宛然,有明清风味,其余各进整旧如新,好在陈列都饶有趣味,购票游客还配备免费讲解员,不辜负这25元的票价。讲解员不索取也不谢绝小费,不付无妨,付些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推荐1号讲解员郑小勉(导游部经理,郑氏第二十八代),对郑宅风物如数家珍。
每年正月初一是郑氏宗祠的祭祖日,此日姓郑的凭身份证是免门票的。
其他景点:
镇上还有若干处小景点,都不收门票,多数分布在白鳞溪两岸,按图(见"推荐书目")步行逛逛即可。比较可看的有(按建议游览次序),
十桥九闸-鳞溪上,溪水中拦闸为塘,溪上有若干明清石板桥连接两岸,当年郑氏家族便是夹溪而居的,可惜今天古建筑留下很少了,听说景区管理部门有斥巨资恢复古村落原貌的想法。若是春天来此,葱绿掩映,十桥九闸是很上照的。
孝感泉-和郑氏家族出的一名孝子有关,泉水清澈。
老佛社-和明建文帝避难郑家的史事有关,原名眉寿堂,正在整修。
郑氏宗祠正门(西门)门楼-面朝鳞溪,但先祖有训,不出状元此门不开,所以自古至今进宗祠的都走南侧的门。
九世同居碑-元末郑氏受朝廷旌表“一门尚义,九世同居”,所以立碑建亭为念。
昌七公祠-在九世同居碑旁,未开放。昌七公即郑铉,元末明初使家族鼎盛的一位家长。
东明书院-在江南第一家沿街东行三百米处,原先还有个宋濂祠在一起,现在都只剩门楼了。
猜你感兴趣:
2.读后感作文选
3.初中作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