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总结>工作总结>

课后总结

HT分享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后总结通用,欢迎大家分享。

课后总结通用1

心记不如墨记,做好生物学笔记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做或不会做笔记,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1、严格要求,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对于做笔记,学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书上有,懒得做;二是想做笔记,但由于上课速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跟不上,有些学生半学期过后仍没做任何笔记,甚至在书本上连记号都没有,这样给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学业成绩也往往很差。因此,在绪论课上就要介绍生物学笔记的作用、方法、要求,在以后教学中更进一步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2、加强指导,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笔记是一项具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刚开始学生可能跟不上,可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提醒学生记笔记的内容,每节课可留适量时间让学生整理补充笔记。尤其要避免学生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账,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也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上课是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写标题留空课后补充。对于新课要安排学生预习,先对内容有一个粗浅、大致的了解后,就可减少上课时听课的压力,记笔记时更有针对性。

一个虚心好学的青年教师,应当把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挞,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必须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毕竟属于主观的东西,要使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有实用价值,必须如实地反映教学的客观性。这里所说的教学的客观性,是指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必须忠实地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方而和不足方面,切忌随心所欲,随意夸大成功经验,或只记成功之处,不足方面竭力遮盖;要克服露短揭丑心理。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教学实际,从而使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具有实效和生命力。

(2)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内容应以公开课的评价要求为对照标准,落实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要求。从知识角度看,应检查新授课的科学性,检查对教材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总结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的信息(情绪反映),核对数据、材料等;从政治课德育功能看,应检查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当堂课后的分析、运用情况。此外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应检查的。标准和要求的高低一般与教师成长过程相联系,新教师可以低一点,以后逐步提高。切忌标准和要求的过高或过低。总结的形式一般是在每一节课后进行,以书面文字进行笔录,并依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或注重知识体系、或注重能力方面、或注重觉悟方面,或三者综合。切忌流水账式,缺乏理性分析,或每次记录都是老面孔,单调无味,否则会失去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必须处理好“显效果”和“隐效果”的关系。所谓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显效果”,是指教师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后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效果上所发生的或所体现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隐效果”,是指教师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后在教学认识、教学的处理和应变能力、教学艺术上的潜在的无形变化。“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辩证效果,切忌急功近利,只追求“显效果”、而忽视“隐效果”的存在,否则会失去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内驱力。 转贴于

总之,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效果是显然的,但要讲究科学精神,贵在持之以恒。

课后总结通用2

1、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

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有时可在讲授结束时,出几道紧扣讲课内容,答案简明的题目让学生自解,这种“检验性总结”,能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另外,以上几种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总之,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周密思考,精心设计,尽量做到周密安排,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课后总结通用3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对课后的总结往往不够重视,或重视得不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一课的开头要精彩,能迅速激发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的兴趣;一课的结束亦要精要,能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承前启后,温故而知新。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后的总结方法:

讨论归纳法。即老师通过让学生们充分自由的发挥,引导他们对所讲到的或未讲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归纳,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识记和运用。如:在上《荔枝》这课后,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下去讨论:

(1)课文表达的是对母亲怀念的感情,为什么不用“怀念母亲”做题,而是用“荔枝”呢?

(2)这样的结尾好在哪里?学生们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反映了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表达了作者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给予了补充,对他们所激发的新观点、新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把同学们归纳起来的精华部分,以知识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并初步培养了他们研究创新的能力。

训练巩固法。在一课结束的时候,老师根据该课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留几道题,趁热打铁,加深他们的记忆,使同学们得到训练和巩固。如:我在上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出了这样两问题:

(1)诗人“喜于狂”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2)写出诗人还乡路线。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出题少而精,勿泛泛而出。

联系现实的方法。即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现实中的一些事或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我在上完《只有一个地球》后作了这样的总结:学习了这课我们知道了地球小而易破碎,地球与人同在,请大家走出校门,看一看哪些行为是在破坏地球,请你们加以制止和劝说!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有抽取地下水,使地表下降,导致我们全组的人缺水;有用“电猫”捕猎,使物种灭绝;有伐木,森林遭受破坏的,等等。这不但利于同学们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还让学生们认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于指导社会实践,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

运用电教手段。这种方法主要对有条件的学校而言。在一课结束的时候,播放与之相配套的录像、录音和投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了解。我在上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后,使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展开想象,学生听这如诗一般美的语言,想象梦一般的画面,学生仿佛闻到了来到了遥远的小兴安岭,看到了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音乐美,为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

课后恰到好处的收结,一般能使文章主旨更为明确,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以浓缩和提高,潜意识中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还便于同学们对新知识加深巩固,便于他们对前面知识的继承和对后面知识的启迪,利于他们的拓展创新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技能的培养。一讲一收,一收一进,把知识既分割又联系地教给学生,使学生不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是有了提高和突破,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课后总结通用4

一、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环节的功能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进行回头看,对课堂目标掌握情况的重新认识,从而实现再总结、再实践,让知识达到升华的教学环节. 数学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拓展,又是下一节内容的铺垫和准备. 因此,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结尾,不仅给完美的课堂画上一个句号,更可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结尾的几种方式

1、 知识归纳,总结新课

这种方式是课堂结尾的一般方式,适用于大多数的课堂结尾. 它能使学生在新课教学之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教师利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图标,言简意赅地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把握重点. 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时,将本节总结设计为:A. 学生填表说明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B.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设计不仅有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归纳,更有方法上的总结,可谓抓住重点,提纲挈领. 类似于这种以表格的方式进行高度的概括来进行总结的结尾方法,既形象直观,又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内化自身的能力.

2、 把握关键,开展训练

新课教学完成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以及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精心编制一些训练题,组织学生开展训练,也可起到强化本节内容,结束新课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应用,起到活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还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便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

如“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节,由于内容本身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对其掌握较好,再加上临近下课,学生思想上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如果此时教师仍然采用知识归纳的方式来总结,则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 而教师此时如果将本节课的“不等式的性质”巧妙地编制在几个题目中,通过习题的解答来强化对知识的巩固,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如下的几个小训练题,用以小结本课:

A. 已知不等式kx > k的两边都除以k,得x < 1,则k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B. 有学生将不等式3x > 6x的两边都除以x,得3 > 6. 你能指出他错在哪里吗?

C. 不等式-2 > x,将其变形后的结果是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呈现,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中,深化了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相对于简单的语言总结,其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3、知识对比,挖掘本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有效识记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我们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把握记忆对象. 在数学课堂总结时,运用知识对比来作为结尾,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知识的异同中把握问题的本质,既可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涵的了解.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似之后,很多学生容易将其判定与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混淆,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教学结尾时,占用一点时间将二者的概念、性质与判定进行对比与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加深对两者知识的印象,从而避免了知识之间的负迁移.

4、 设置悬念,回味无穷

精彩的结尾,犹如评书讲解,总是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让人产生欲罢不能,一探究竟的欲望. 数学教学的结尾,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来结束新课,可以在课后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在教学完“反比例函数”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总结:

A. 如何判断某一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

B. 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C. 既然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与区别,那么它们的性质和图像又有哪些异同呢?

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借助学生认识函数知识的规律,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

5、 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课后总结通用5

本文论述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并对这种课程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思考。这种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是将《公共政策学》每章节的课程内容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再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进行《公共政策学》章节内容的总结。本文尝试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介绍,探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及其完善途径。

一、《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大学传统以灌输为主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知识是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因此,大学教师们应更多地扮演好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使大学生不仅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而且能使大学生自觉地发现、总结学习规律,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中挖掘自身的能力。《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先进教学手段调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上世纪50年代一些英国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进行国际援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随后,这种方法在被引入到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并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参与式教学,包括标准的参与式教学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增加参与式元素两种方式。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互动,这种教学过程通常是:在开始时学习者配对互相介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经常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每节小讲课后,学生要进行分组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绘画、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照教学者要求制订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且形象直观的形式。这种参与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公共政策学》等理论因素较少而更注重实际操作经验的课程。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大学教育课程中需有较多的理论学习内容,因此,不便也不必采用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但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入一些参与式教学元素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活动、基于行动研究的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形式

遗忘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及时地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包括课程课件的准备和讲解等。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之初,在绪论中对《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简介,然后再要求学生根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对某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每一章节只安排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具体进行时,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但由教师把关。《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授课完成后,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对本章内容的进行总结。进行总结的学生讲述课程进行情况,可向其他学生提问及要求其他学生上讲台互动等。教师则站在旁边进行观察,对学生总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或误解等进行及时更正。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讲演技巧等。

在学生总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大都表现非常积极,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好的回顾。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反映了同龄人的思考和认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优于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还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启发了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外自我延伸式学习。在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时,课堂气氛相对于老师主讲时,更为活跃。台上台下的互动比较多,讲者与听者都在这种互动中收获了不少。总之,通过参与式教学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汲取《公共政策学》课程知识,能够深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公共政策学》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乐趣。此外,学生在如何面对公众进行演讲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应该说,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对于其他没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而言,由于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总结时体现了同龄人的思维,所举的例子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从别人的讲演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讲演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安排《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和调整讲课方式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的优劣,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在经历《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判断两个部分。与《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相关的主要是客观选择部分,从多个不同侧面请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总结的区别、总的评价、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等;主观判断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但在主观判断中,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115名学生中回收有效调查表共98份,对其中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得到学生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选择比例。对于“如何看待老师安排同学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小结的这种教学方法”,有56.7%的同学选择“很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是认可和喜爱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有57.7%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其次,有73.6%的同学认为如果上台总结,自己的收获会很大;最后,认为这种方法对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足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88.3%。但结果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于上台总结的同学会有更多收获,但对于未作总结的同学来说,收获则不够大。这反映出学生总结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够,需要经过更多锻炼,也说明在活动形式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坐在台下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老师和学生讲解的区别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讲时的心理状态不受学生和教师身份变换的影响;而听讲状态的改变则因人而异,呈现出均衡分布。

总的来看,这些数据说明上述教学形式值得肯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在后面的主观判断题中也有体现。在主观判断题中,很多参与总结的同学谈出了自己对总结的看法,一致的意见是总结花时间多,但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因此,也有学生建议应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比如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在实际讲解之前从中选择最好的上台去讲。

四、结语

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以及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成果,特别适合于有成熟思维的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可大力提倡和普及参与式教学法;应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和元素,既可以是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参与式教学元素的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学》课程每章节课程内容的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手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收获更大,在学习方面和个人讲演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本文论述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和提高,以使《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没有机会总结的学生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更多的收获。可以尝试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进行课前试讲,从中择优上台作最后的总结;也可以尝试将学生分组进行总结。同时,还可以让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点评与打分,使台下学生对于如何讲演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总之,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参与《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总结通用6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很少有人重视。一堂课如一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况、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一、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况、归纳和总结。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况、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个“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概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总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口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定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又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四、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课后总结通用7

课堂总结就是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对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课堂小结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课堂总结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

整堂回顾就是给一节课打一个基本分,产生一个总体认识,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达到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回顾小结,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其次,课堂总结有助于我们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应该说这部分更值得重视。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要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第三、课堂总结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据。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这样在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老师可通过小结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小结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第四、课堂总结为我们写论文提供素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之,课堂总结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而教师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课后总结通用8

心记不如墨记,做好生物学笔记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做或不会做笔记,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1、严格要求,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对于做笔记,学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书上有,懒得做;二是想做笔记,但由于上课速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跟不上,有些学生半学期过后仍没做任何笔记,甚至在书本上连记号都没有,这样给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学业成绩也往往很差。因此,在绪论课上就要介绍生物学笔记的作用、方法、要求,在以后教学中更进一步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2.加强指导,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笔记是一项具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写标题留空课后补充。对于新课要安排学生预习,先对内容有一个粗浅、大致的了解后,就可减少上课时听课的压力,记笔记时更有针对性。

还应当把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挞,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内容应以公开课的评价要求为对照标准,落实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要求。从知识角度看,应检查新授课的科学性,检查对教材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总结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的信息(情绪反映),核对数据、材料等;从政治课德育功能看,应检查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当堂课后的分析、运用情况。此外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应检查的。总结的形式一般是在每一节课后进行,以书面文字进行笔录,并依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或注重知识体系、或注重能力方面、或注重觉悟方面,或三者综合。

(2)必须处理好“显效果”和“隐效果”的关系。所谓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显效果”,是指教师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后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效果上所发生的或所体现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隐效果”,是指教师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后在教学认识、教学的处理和应变能力、教学艺术上的潜在的无形变化。

“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辩证效果,切忌急功近利,只追求“显效果”、而忽视“隐效果”的存在,否则会失去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内驱力。总之,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效果是显然的,但要讲究科学精神,贵在持之以恒。

课后总结通用9

一些教师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却不注重课堂总结的设计,总是问学生:“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长此以往,这样单一的课堂总结方式无法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导致“课断思断”的后果,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总结的艺术性设计,努力使课堂总结达到巩固知识、诱发兴趣、启迪思考、开发智力、训练思维之效。

一、设置悬念

一堂好的课,不应该结成句号,而应该结成问号。也就是说,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临近结束时,不给课堂画句号,而是给课堂画问号,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历史的兴趣。

1、评书式课堂总结

在评书中,说书人总是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这样能给听众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求知空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品三国”之所以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易中天在每集最后都会设置一个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历史课的课堂总结中,采用评书式课堂总结,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经济危机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课结束时,笔者这样问学生:“美国通过新政慢慢摆脱了经济危机,那其他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呢?它们难道也采取了美国的方式了吗?要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这样,在课堂总结时顺势把以上内容提出来,不但预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节课巧妙过渡,衔接自然。同时,这样做使悬念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总结,就如同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样吊住了国王的胃口。

2、谜语式课堂总结

在历史课中,有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深化,这时候采用谜语式课堂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一课时,笔者这样课堂总结:“同学们,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当年的元宵节那天,中国的一家报社在报纸上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的原因,要求打四个古代历史人物,你们可以在课后猜一猜这个谜语。”这样的课堂总结,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课后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进一步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拓展延伸

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拓展式课堂总结,把课结成“省略号”。所谓拓展式课堂总结,就是指课堂总结时,将教学内容作纵式或横式的拓展延伸,伸展开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促发求知兴趣。

1、纵向式拓展课堂总结

所谓纵向式拓展课堂总结,就是指教学完一课的历史内容以后,课堂总结时把该内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自主探究的课堂总结方式。例如,在教学完“西汉的历史”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西汉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著名的历学家司马迁曾经写过一部史书《史记》,其中有许多章节也记录了西汉的历史,你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读后你们一定会对西汉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课堂总结,就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横向式拓展课堂总结

所谓横向式拓展课堂总结,就是指教学完一课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相近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横向对比的课堂总结方式。如教学完“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可以这样课堂总结:“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摆脱了被殖民压迫和被剥削的困境。而隔了30年的中国进行的却失败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总结,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很有效的。

三、首尾呼应

在一堂课中,开头和结尾的设计是很重要的,“龙头豹尾”能让课堂焕发异彩。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结成“双引号,”结尾的设计力求首尾呼应,这样,就能够让课堂浑然一体,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增加课堂吸引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弄清历史的内在联系,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明确重点难点,深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总结首尾呼应,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前后照应,完善并升华了主题。

四、激感

课后总结通用10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最后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小结,能够有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总是会直接跳过课堂小结,恨不得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传授新知,甚至下课铃声响起还在继续讲授新知,这种忽视初中生真实接受知识的方式会让很多初中生感到十分疲惫,也让他们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留出时间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知识内容与容量、学生的变化等,让初中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是系统的、有条理的。下面笔者从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两个层面,讨论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教师都在数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时常倾听学生的想法与交流,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局限在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大部分情况下,课堂小结依然是以教师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的,这就让很多初中生认为课堂小结与他们无关。但实际上,课堂小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进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评价对象,整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小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小结之中,这能让初中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继续学习。

在“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课堂小结,他们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在全体学生的说明与补充下,学生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进行了全面总结。然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的学生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全等形,只是我们总说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从来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来想过这??问题。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学生说:“全等三角形就是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图形,他们能够完全重合。”学生的总结结束之后,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看了三组图形,一组是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对这三组图形的判断正误,便可以直接反央出他们对本课新知的掌握程度。然后,我再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总结,着重表扬了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参与度较小的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使用正确的教学语言,即含有一定激励性。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是用语言总结出本课的知识,但实际上,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都是有效的。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单一地总结课堂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很多学生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感,即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但由于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所以他们会完全忽视课堂小结。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此,教师应该要设计多样的、有趣的课堂小结活动,使得数学课给学生意犹未尽之感。在“等腰三角形”一课的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与测量工具,亲自动手制作了等腰三角形,通过他们的几何制作结果来判断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在“平方根”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计算比赛,即为学生提供一组方程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速度最快的学生可以积一分,学生在这个比赛的竞争氛围下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学习状态。总体来说,我会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状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堂小结是有趣的、有效的。

总之,课堂小结对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真正参与进来,保证学生对课堂小结有着高度的积极性,这是优化课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使初中生能够对课堂小结活动保持期待与愉悦感,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每时每刻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23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