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统编教材“全覆盖”,学生该怎么应对?(2)

慧良分享
  “全国通用的统编版新教材汲取了新课程改革20年以来所取得的语文教育经验,体现了语文课程观念发展的新趋势。”

  统编教材鲜明地指向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记者了解到,统编教材的选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比如以革命传统教育为题材的《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以爱国主义情怀为题材的《梅花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以默默奉献担当为题材的《落花生》《为人民服务》等七八十年代的课文重新进入教材中。

  “统编教材内容非常‘中国化’,讲中国故事,扬中国精神,显中国智慧。”任丽芳指出,教材在四至六年级中,古诗词增加至46首,文言文11篇,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历史、民间故事等25篇,“这些都寄予了浓重的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同时强调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此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无名岛》,让学生在“家国之殇”中增强历史使命感,并积累经典作品。

  语文学习,读书必不可少。统编教材倡导“读书为本,读书为要”,主治学生“读书少”的顽疾。任丽芳表示,新教材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在教材中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对学生进行整本书导读。比如,四上和五上分别以“很久很久以前” “从前有座山”为主题引出中西方神话、民间故事的阅读。此外,新教材还提出了阅读策略培养要求,并且将这些阅读策略化入单元编排中,如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的速度”单元、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单元。通过四个单元的集中学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使他们成为主动、独立的阅读者。

  语言文字实践运用在新教材中突出。编者在“课前导读”“课中助读”“课后练习”对语文要素进行了立体多维的编排,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提示,也是对学生的自学指导。比如,在四上课文《牛和鹅》正文旁边附有“批注”范例,这就是学生学习阅读批注的重要载体。新教材中还单独设立习作单元,用专门一个单元用来教习作方法,这是对“读写结合”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又比如,五下第五单元以《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为范文,引导学生学会“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螺旋递进,这是对语文学习本体价值的回归。”任丽芳说。

  所有年级更换统编教材,对开学即将升入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会一些担忧:“前面教材没有学,新学期会不会脱节?”教材的“衔接”问题不仅成为学校,也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

  任丽芳表示,新旧教材的生字分布差异大,课文篇目大多不同,习作话题也是千差万别,如果想着把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全部都补一遍,那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家长和孩子都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语文学习不只是叠加,而是素养的养成和积累。”她表示,新旧教材本都是遵循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修订的,教材的差异并不等同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学生的语感培养、思维发展、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文化和审美素养的养成,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材料来实现。“所以,我们要淡化‘外显’的衔接,无须对具体内容的‘补教补学’,而是要强化‘内隐’的衔接,也就是对教材编写思想和语文课程观念的衔接。”

  暑假进行时,学生们可以利用假期,进行适当衔接。为此,任丽芳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有时间、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将上一学年段统编教材上必须积累的古诗文适当温习。“在同一个教材体系中,这些经典不会重复出现,但却必不可少,因此可以适当温习”。二是加强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基石,因此,学生不仅要按教材要求读完推荐书目,更要进行相关领域的拓展;不仅要增加阅读的量,还要提高阅读的“质”——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提高深度理解能力。三是加强书本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相互转化。任丽芳表示,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多读多写”的简单重复,而是架起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经历过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才能实现的累进式突变。

12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