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舞蹈、影视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金秋九月“焕新”。历时两年多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近期完成了全部编审程序。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选材更丰富,编排更科学,育人导向更鲜明。
戏剧、舞蹈、影视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近日,从人民教育出版社获悉:首套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 戏剧(含戏曲)》《艺术 舞蹈》《艺术 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戏剧、舞蹈、影视首次分别作为独立学科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
这三门新课程教材的主编分别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许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
增设艺术课教材是本次课改的重要变化之一,体现了此次课改的核心变化,即教育理念——从育学转为育人。“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艺术课程的可选性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课程,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意义。”人教社相关负责人说。
“新三科”教材让美育落地,并延伸到课堂之外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22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艺术课程由原来的音乐、美术两科增加至五科,新增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调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新学科亟需新教材,人教社随即组建由高校专家、一线教师、资深编辑,共同编写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戏剧、舞蹈及影视教材。”据介绍,自2022年课程标准颁布后,人教社相关编辑室开展了长期试教、全国性教研会议及教材培训,并结合不同学科制作了一系列教材配套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教学课件、教学微课等。
《艺术 戏剧(含戏曲)》教材主编冯远征谈到,在中小学阶段,戏剧是一门刚刚萌芽的学科,此次人教版的教材编写作了创新的尝试和探索。戏剧课程并不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在经过多轮的试教后,相关编者发现学生的真正创造在于课后的自主合作、编写剧本、设计舞台方案等。“美育浸润不只是在课堂,更是延伸到课堂之外。”冯远征说。
《艺术 舞蹈》教材主编许锐表示,教材编写注重舞蹈学科的专业性与普及性,突出教科书编写的创新性,强调不同舞种的体验,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
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影视组负责人王琦表示,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科课程的艺术实践,包含了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这四板块,这四部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学习活动,而是互相关联有机融合的整体。
“新教材打破原先的人文主题式编写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学习项目制,注重不同册次的一体化设计,关注内在逻辑关联。”人教社音乐编辑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核心素养是美育浸润于心的外在体现。教材编写采用学习项目制便是美育浸润课堂的一次探索。
以人教版《艺术 戏剧(含戏曲)》为例,在戏剧教育的专业性与普及性之间寻找恰当的结合点,既融入了专业知识,又让学生学会欣赏戏剧、享受戏剧、创造戏剧。
据悉,该教材以“一学期一出戏”为学期任务,设置了四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还设置了戏剧游戏、探索空间、排练厅、表演训练营、剧目赏析、剧本围读会、剧本编创、拓展实践等模块。
“动”与“静”之间确定教材内容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教材组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教材一定会存在许多不足,它需要时间的检验。”人教社音乐编辑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教材启动编写之初,编写组曾对关于艺术课程的“动”与“静”产生争论。
高校专家认为艺术教材每节课的编写应从“静”到“动”,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再进行实践环节;而一线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课程应从“动”到“静”,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感性认知,再到理论提升。“针对该争论,教材编写组注重各方意见,撰写了不同版本的样章,经过多轮论证与教学实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结构与内容呈现。”
在教材的篇目选择方面,该负责人表示,以教材《艺术 戏剧(含戏曲)》为例,编写组在剧目选择上有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剧目能否发挥育人作用,这是首要标准。
教材遴选了大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剧目,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国底色,厚植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剧目是否有代表性与针对性。
代表性指的是剧目本身是否经过时间检验,是否足够优秀,如《茶馆》《雷雨》《哈姆雷特》均为戏剧经典作品。针对性指的是为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服务,如《西游记》《山海经》等富有想象力的优秀文学作品,编写组根据单元主题遴选代表性片段,将其放置于灯光设计、音效设计等设计工坊与制作工坊栏目中。
而在教材的编写思路方面,新教材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教学上具有可操作性。以《艺术 舞蹈》为例,教科书围绕舞蹈的形式、内容、文化内涵以及延展知识共设计了四个板块。
“在学习‘呼吸’时,教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气球;编创双人舞时,引入照镜子、影子的跟随等情境;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中学生熟知的人物为题材等。”该负责人表示,教材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舞蹈、在情境中编创,将舞蹈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人教社音乐编辑室相关负责人也回复说,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在全国所有地区和学校均应该有所开设,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情况,各地也有一定的要求。
而最终教材使用效果如何,还期待九月份投入使用后的反馈。“希望全国各学校的老师能与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完善教材,助力新学科的发展。”
为什么要换新教材?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新教材是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此前,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课标是教材的编写依据,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
目前的老教材是基于2011版课标编写,因此需要新教材。
哪些年级会换上新教材?
此前,教育主管部门在回答家长提问时介绍说,2024年秋季,九年一贯制学科从起始年级换新教材,即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
所谓“九年一贯制学科”,指的是语文、数学这类从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有的学科;非九年一贯制学科,从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所谓“非九年一贯制学科”,指的是历史、物理、化学等,例如,秋季八年级物理就要换新教材。具体以学校通知为准。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有何变化?
1. 设计理念:旧教材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2. 内容更新: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优化。例如,语文教材调整了学习要求,使标题更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数学教材加强了部分知识如统计等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英语教材则根据新课标进行了全新修订,更加注重学生的语篇意识和阅读能力。
3. 教学方式:新教材倡导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这与旧教材中较为传统的讲授法和单一的知识传递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新教材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教材的特点
01、知识更新:新教材会根据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原有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更新和调整,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
02、素质教育: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03、个性化教学: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04、跨学科整合:新教材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05、信息技术融合: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
06、评价改革:新教材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