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年形势与政策专题(3)

嘉敏分享

  2017年形势与政策专题篇3: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志愿服务本身具有的特殊内涵,使其自然成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者是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队,志愿服务对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信仰,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因其特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深入探讨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价值和意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5份。

  志愿服务:大学生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志愿服务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率先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并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章节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后再次号召:“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党在两次重要文件中把建立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表明党和国家早已意识到志愿服务对促进国民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服务”下的定义为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两者不仅在指导精神上高度统一,在具体内容上也颇多类似,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之一的荣辱观提出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和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不谋而合。志愿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它所倡导的实践理念和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一致。

  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得到了高校和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社会公益类、社区服务类、环境保护类、扶贫开发类与专项服务类等五大类志愿服务。比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各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载体功能主要表现为: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志愿服务特别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积极行动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展开,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为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累计已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致力于建立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青年志愿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些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貌。”①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多达59.6%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还希望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这充分说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升华成信仰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冲突和观念矛盾普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甚至使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要重新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必须“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②,志愿服务就是接触的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信”的,这一点无庸质疑。但要想实现由“可信”达到“确信”,必须经过“实践”这一中介。志愿服务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有56.5%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唤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75.8%认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很快乐,68.8%认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志愿服务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志愿活动的自我评价中,有6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和奉献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69.8%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有3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帮助”,而54.7%认为“很有帮助”;而在问到“您认为志愿活动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个问题的时候,33.3%的人选择了“非常有帮助”,50.1%的人选择了“很有帮助”……,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志愿服务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着力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有多达24.2%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多结识些朋友,甚至还有少量的人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随波逐流。这说明政府、高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的宣传尚存在不足之处。

  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有多达35.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参与需要。这说明一方面高校在活动开展之前缺乏充分的意愿调查,另一方面在志愿活动的内容和途径提供方面有待加强。

  志愿活动的过程管理存在明显漏洞。60.1%的大学生发现志愿活动与学习工作冲突,20.7%抱怨工作强度太大,30.2%埋怨团队配合不协调,30.2%担心不被他人理解,64.4%害怕自己知识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工作。这些问题都说明组织者对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还有待改善,进一步提高志愿活动的效果。

  因此,要把志愿服务打造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领导和组织部门的共青团,必须克服上述问题: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努力实现志愿者的全面发展。另外还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反对全球泛滥的新自由主义,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志愿和慈善文化,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③

  第二,要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行动基地化、项目化、长期化的长效机制,注意结合本校特色,开拓创新,拓宽服务思路和领域,比如积极联合民政及其他相关部门,以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方式,创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基地,以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第三,要加强管理和协调,坚持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本,建立符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志愿活动项目库及与之相适应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做到以项目的亮点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点,以适当的激励保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活动前调查研究,尽量避免提供服务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资源浪费,挫伤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的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持久更具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方面的育人功能。(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

  注释

  ①志愿者培训第三课――中国志愿者服务概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③龚万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志愿服务”,《理论月刊》,2009年第12期。


看了“2017年形势与政策专题”还看了:

1.2017形势与政策时事报告

2.2017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篇推荐

3.2017下半年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

4.2017年国内形势与政策

5.2017形势与政策经济转型心得体会

3617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