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嘉敏分享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式与政策论文是怎样写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中日双方要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和平与发展 历史认识 平等互利 睦邻友好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 ,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三十多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仅在90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愤填膺。6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11月10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1994年5月3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1994年8月12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几百万军队?

  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此而感谢日本吗?

  (二)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据日本《读卖新闻》1996年5月5日透露,台湾“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丁懋时于3月上旬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时秘密访问了日本,并与日本官房长官木尾山静六就台湾海峡演习情况及日台间的有关情报进行了会谈。台湾高级官员访问日本,就安全问题相互沟通,自70年代日台断交以来这是第一次。1997年9月23日,日本和美国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当时日本报纸指出:“新指针肯定是针对台湾海峡制定的”,“届时在军事上不可能不具体设想包括台湾海峡危机”。还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日本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日本还有人认为,周边地区的范围“到马六甲海峡为止”,“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其以远地区均被纳入视野”,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三)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双方就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谅解和共识。2010 年9月发生在钓鱼岛海域的“撞船事件”,日本政府不仅非法抓扣中国渔民和渔船,还发表了“日中之间不存在领土争议”“搁置争议是中国单方面立场,日本从未承认”等言论。日本高官甚至宣称,如果其他国家“侵略”钓鱼岛,“将不顾牺牲一切行使自卫权加以排除” 。日本的强硬态度和高调处理违背了以往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达成的互谅互让的有关默契,打破了长期以来务实、低调处理这类问题的常规做法,致使中日关系出现重大动荡。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的多次严正交涉,对我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宣布“购买”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给中日关系带来了邦交正常化40年来最严重的冲击,国际社会对此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对这股势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破坏中日关系的行径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亲自出面“购岛”。右翼想做的事情、想要达到的目标,最终由日本政府一手实现了。日方说日本政府“购岛”比右翼“购岛”好,让中国在其中作出选择,中方绝不接受这种荒谬逻辑,绝不接受任何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选项。中方的唯一选项就是采取坚决措施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 中国 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道,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 金融 、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 交通 、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 目前 ,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将逐渐加深。97年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其影响决不仅限于该国国内,它会波及到其周边地区甚至全世界。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中日两国应当在未来的岁月里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精神,加强政策协调、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经济技术合作,为亚洲及世界的经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7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论中日关系的对策与前景》

  摘要:古代中日友好往来,中日文化之间的渊源极深,但是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高速发展,中日间政治关系却进一步陷入了冰点。突出表现在两国领土问题上的分歧以及近年来诸如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的出现。而种种调查又显示日本国内民众对日本右翼政府的不满。面临如今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国需要抓住两个立足点,首先必须坚持原则,态度鲜明,坚决反对日本右翼分子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其次,要重视两国文化及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尤为注重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把握好中日关系的对策,未来两国关系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关键词:中日关系 对策 前景

  一、中日关系中积极的方面

  1、中日的文化渊源

  大家看一下古代日本的服装、礼仪,不难发现,在唐朝时期,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的坐姿“正坐”,以及1000多年前流行日本的女性发式(近似今天的“马尾”,但是系的地方是在整个辫子的中间左右位置)等等,这些都并不是官方礼仪与生活习惯,那是什么时期的呢?看过《大汉天子》的朋友,只要细心观察,您就不难发现其中奥秘。对,是汉朝。也就是说,从汉朝时期开始,中日之间就有了相互借鉴的经验。

  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日本进一步开始了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他们不仅用中国文字造出了日语假名,而且在行政、建筑上有很多借鉴了唐朝,甚至行事习惯上也有所影响。众所周知,除了文字以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制就是仿造唐朝的“道州郡县”制;日本的饮食上也有诸多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演变的地方;建筑风格上,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唐朝的风格。不仅文化上,思想上也有相互借鉴的影子,中国的首都自南向北逐渐迁移,而日本也是由东向西,最后定都东京;而且于中国的北京、上海一样,日本也是一个政治中心东京、一个商业中心大阪。

  2、中日的经贸关系高速发展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而从生活的小细节也不难发现,中日经贸关系紧密。日本品牌的汽车在中国高速公路上比比皆是,而中国制造也走进了日本民众的生活里。

  2014年4月11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举行中日CEO对话。在对话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经团联副会长、事务总长中村芳夫表示,虽然近年来中日经贸发展遇到了一些挫折,但经贸关系依旧紧密。日本企业界对增强中日经贸合作发出了很强的积极信息。

  中村芳夫说,虽然中日关系在过去一年里在投资和贸易领域出现了“双降”现象,但中日民间商界依然保持着良好关系。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未来两国将在环保、健康等新兴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针对目前部分日本媒体所提出的在华投资风险,中村芳夫指出,投资必然会存在风险,而这种风险在各国都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中日企业可以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加强互动应对从而减少此类风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平说,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得到了中日企业家的高度认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了解以发现更多的商机。种种迹象都表明中日经贸关系在不断地发展与前进。

  二、 日本国内民众的态度与看法

  1、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中争议较大问题的看法

  最近,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德国期间,谈到南京大屠杀这场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深重灾难,强调世界必须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维护人类正义和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竟对这样的正义声音妄评为“不具建设性”。菅义伟的无理言辞,在国际社会引起一片哗然。4月8日,日本民众集会反对安倍内阁的错误外交和安保政策,说明日本右翼的种种歪理邪说在日本国内也是站不住脚的。而在围绕钓鱼岛问题这样的领土争端,如果你对日本人讲钓鱼岛问题的历史

  背景和中国的立场,他们觉得你说得有你的道理,可以听进去。但是,你让他支持中国的立场是不可能的,围绕这个问题日本民众中形成了一种与中方相互对立的主张。

  但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是有不同看法的。根据日本媒体的民意调查,大概有三分之一,即不到一半人支持。相当多的日本人不赞成、不支持日本领导人参拜,对历史、对战争也是有反思和反省的。那段战争的历史是悲惨的记忆,多数人不希望打仗,希望和平。

  2、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对中国人不太了解又好奇

  日本社会客观友好看待中国的人士也大有人在。2013年《中国日报》和日本言论NPO联合在两国搞的舆论调查,双方90%以上民众对对方都没有好感,但同时也有70%的人都希望改善和对方的关系,这个数字也确实反映出目前两国民众的感情出现一种对立的倾向,值得重视。但是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日本民众,特别是地方上,以及文化界、经济界希望中日友好的还是占多数的。

  至于你问到媒体的作用,确实,一方面一些日本媒体对正常的、积极的事情不做报道,反而是经常挑起有争议的话题,这样对民意就会有一种误导。另一方面就是网络,双方一些网民之间已经出现了对立的倾向,甚至用很不正常、很不健康的语言表达,已经不是讨论了。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冷静地考虑。在新媒体上,网民还是要开展理性的讨论。

  但是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人”不仅是能够产生亲近感,还感到佩服的。例如,中国年轻人在日本自费留学,每天除了学习之外还拼命打工,如今在日本的便利店等场所打工的到处都是中国留学生,他们或她们是勤奋的,礼貌的。而且,日本消费者也基本接受着“中国制造”的现实,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中国制造,其实离不开。

  可惜的是,这种把“国”和“人”分开的看待方式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中国政府在领土问题上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坚决反对日本右翼分子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中国国家领导人也在采取着这样的态度和措施。

  国务院2013年5月23日参观了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波茨坦会议旧址,并冒着小雨发表讲话。他指出,《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确定的原则,即日本必须归还窃取的中国东北、台湾等岛屿。(编者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一天前祭拜了位于缅甸仰光的二战日本侵略军墓地。)指出,历史是客观存在,也是一面镜子,中国古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任何否认或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携手,维护二战后确立的和平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最后表示,正是因为有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各国人民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中德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支持中德友好、中欧友好。我们愿与德方、欧方一道,继续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第六条规定:“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

  还有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2014年1月2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刘晓明把日本军国主义比作幽灵,把靖国神社比作恶魔的化身。他写道:“如果把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伏地魔,靖国神社无疑就是其魂器之一,代表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一面。” 随后,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也发表文章称,中国有可能成为亚洲的伏地魔。 争论还从报端延伸到了电视,英国当地时间1月8日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之夜》栏目直播了一档专访节目,做客嘉宾正是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新闻之夜》将两人安排在同一间直播室,期间,刘晓明大使和林景一分别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问题作出针锋相对的回应。林景一语焉不详、前后矛盾,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刘晓明大使,则慷慨陈词,以事实为依据,始终坚定表达中国立场。当天,BBC《新闻之夜》将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大使林景一同时请到直播室,两人相隔数米坐下,主持人首先访问了林景一,之后采访了刘晓明,尽管期间刘林二人没有直接的对话,但刘晓明大使一一驳斥了林景一为日本修宪、窃取钓鱼岛的辩解。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政府在2013年11月23日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东海防空识别区公布划设后,中国空军进行了首次空中巡逻。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表明中国的原则和领土完整是不容侵犯的,

  四、中日关系改善的契机:重视两国文化及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尤为注重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近年来,中日民间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但仅仅是通过一些著名人士和机构推动中日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中日间在经济、人文及地方等各领域交流很深,优势和潜力也很大。比如在文化领域,日本人普遍认为,在文化上中日两国之间渊源很深。日本现有文化很多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这一点基本上是日本的社会共识。日本民众也可以抛弃政见的不同,认同中日文化之间的共同语言。

  上世纪80年代中日之间文化交流非常多,比如两国合拍影视剧等。这两年少了一些。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人对此也很高兴,虽然当时似乎和日本人形成竞争,但因为都是亚洲人,亚洲文化毕竟和欧美文化有些不同,还是有亲近感的。

  另外,也应该有更多的优秀影视产品走出去,让日本通过多元渠道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民间文化组织和团体也应该多开展交流,包括友好团体、地方各省区市之间的交流。中国著名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当时就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最先从电影搬上舞台的,《白毛女》现在还在日本公演。民间交流的传统不能丢,而且要继续推动。

  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当代随着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和便捷化,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的方便与便捷。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从共同的爱好开始,比如风靡全球的日本动漫等,然后逐渐深入的交流与了解,可以让日本青少年一代更清楚的了解到他们教科书中被缺失的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共求和谐。

  五、中日关系的前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把握好中日关系的对策,未来两国关系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毕竟日本也是民主的国家,当一个右翼内阁无法获得日本民众的支持时,必然会走向下台的道路。而随着平等交流和了解的加深,再加上本身的文化认同感,中日关系终将改善。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结果还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如果日本右翼分子鼓动民众并作出一些触碰中国底线的行动时,中国也会坚决维护自己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商务部:《日本企业对发展中日商贸发出积极信息》,2014年4月14日。

  【2】罗援:《日本的邪理歪说根本站不稳脚》,2014年4月12日。

  【3】:《日本必须归还窃取的中国领土》,2013年5月27日。

  【4】刘晓明:《中日驻英大使BBC交锋:谁是伏地魔》,2014年1月10日。

  2017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21世纪初期中日经济关系及未来走向》

  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日经贸合作继续平稳发展。中日两国在进出口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日经济关系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取决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力量与制约中日经济合作力量的变化。

  关键词:中日经济关系 中日贸易 经济互补

  一、21世纪初期的中日经济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总体来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日本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越来越依赖于中国。日本政府财务省发布的2006年(2006年4月―2007年3月)贸易统计速报显示,中日之间(不含香港)贸易额为254300亿日元(约合1660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6.5%。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中国也首次成为二战后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这个形势已经越来越清楚。

  (一)中日贸易快速增长,贸易依赖关系变化

  中日之间早在恢复邦交之前,就以“民间协定贸易”(20世纪50年代)和“友好贸易”、“友好备忘录”(20世纪60年代)等形式保持着贸易往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见图1)。2004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日本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据日方统计,2006年全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100.8亿美元,增长11.5%。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927.5亿美元,增长16%;从中国进口1183.4亿美元,增长9%;日本对中国贸易逆差255.9亿美元,下降10.3%。

  另一方面,中日贸易的相互依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对中国依赖度提高,中国对日本依赖度下降。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和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比重的下降。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3.5%扩大到2005的16.7%,而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22.4%下降至2006年的11.8%。同时,日本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在下降,自2004年起,日本已由中国连续11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至第三位。

  上述趋势明显反映在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度的变化上。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计算,日本经济的对华依赖度由1990年的0.2%提高到了2003年的1.5%。目前,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的经济依然保持较高的对日依赖度,但中国经济的对日依赖度已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对日依赖度相差无几了。

  (二)相互直接投资出现新动向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从1986年到2002年,日本对华投资的累计额达354.4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额在建厂过程中形成了对基础建设和资本品的巨大需求。自2003年开始,日本对华投资创出新高,有人把日本对华投资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或第三波中国热。2005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实际投入65.3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性高峰。按实际投入金额排序,日本的对华投资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中占第三位。但是从2006年开始,日本对华投资出现调整态势,较上年同期减少29.6%,降幅仅次于1989年日本发动对华经济制裁、全面中止对华投资时34.6%的降幅。目前日本电器产业开始脱离中国转向其他亚洲国家,服装、电子零部件和玩具工厂也逐步向越南、缅甸转移。2007年1―6月,日本对华投资1022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减少20.96%。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逐步开始了对日本的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572亿美元。2005年,中国(含香港)对日投资累计26.87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了约11倍。2006年1―10月,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协议金额为1218.95万美元,累计投资金额为1.8亿美元。对日投资涉及软件、机械、电子等领域。目前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已进入日本市场,今后可能有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

  二、中日经济关系的基础:互补

  中日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二十多年间逐渐形成的规模在世界经济史上亦不多见,根源主要在于两国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时期的互补性

  两国复交后不久,世界经济遭遇石油危机,受其影响,日本国内物价飚升,经济出现了战后首次负增长。当时,由于中国尚处在““””之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的需求有限,中国还是一个能源纯出口大国。大量的煤炭和石油源源不断出口到日本,帮助日本度过了石油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在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产业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成为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时期,日本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资金方面开始出现剩余;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家电市场开始呈现饱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日本的剩余资本提供了出路,而且为生命周期已至的传统家电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新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的膨胀程度接近20年代后期美国泡沫经济的4倍。仅就这一点而言,在日本爆发一场比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那场大危机还要严重的经济危机都不足为奇。然而,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虽然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却没有出现20世纪30年代美国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究其原因,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大大强于30年代的美国;二是在日本的周围,是一片正在成长中的新兴市场,增加了对日本产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泡沫破灭对日本经济的打击。表1的数据证明,1990―2002年,亚洲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由31.1%上升到了43.1%,其中,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由3.9%上升到了9.6%,表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拉动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作用日渐上升。假如没有中国以及其他东亚新兴市场对日本需求的增加,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经济状况会更加糟糕。

  (二)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晚,产业结构尚处在较低层次。日本则是一个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就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这决定了中日两国的产业发展处在不同的层次。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日本的优势在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

  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机电产品是日本对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2007年1-3月出口额为112.4亿美元,占日本向中国出口总额的46.3%。贱金属及其制品是日本向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2007年1-3月出口额为30.7亿美元,占日本向中国出口总额的12.6%。其中,钢铁和铜及其制品的出口增长很快,出口额分别为16.5亿美元和6.4亿美元,分别增长23.1%和56.4%。日本向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产品是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2007年1-3月出口额为25亿美元,占日本向中国出口总额的10.3%。

  同时,机电产品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产品。2007年1-3月,日本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113.3亿美元,占日本从中国进口总额的38.0%,增长7.1%。由于日本对纺织品整体进口需求的萎缩,以及来自韩国、意大利和越南等国家的激烈竞争,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口增速和占比双双下降。1-3月,日本从中国进口该类产品下降1.4%,进口额为49.6亿美元,占日本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8.2%降至16.6%。1-3月,日本从中国进口贱金属及其制品17.1亿美元,占日本从中国进口总额的5.7%,增长16.3%。其中,钢铁制品和钢铁进口最多,增幅最大,进口额分别为6.5亿美元和3.6亿美元,分别增长21.9%和62.7%。

  需要指出的是,从表面上看,中国与日本似乎在机电产品上存在着竞争关系,其实这不过是产业内交叉贸易的表现。就产业内贸易来看,中日两国企业处在不同的加工环节,中国企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的加工与组装,日本企业从事的是核心部件等高附加价值的生产环节和研究开发。在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中,有许多是日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后返销日本的产品。在日本有人将此称之为“日日贸易”,即在日本的企业及在中国的日本企业之间的贸易。

  分析中日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国经济的互补关系。对中日两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10000种工业产品进行细致比较,发现中日产品的“竞合度”为20.5%,远低于中韩之间的41.1%,中台之间的57.1%,中港之间的 64.4%,而中国与印尼和泰国之间的出口产品“竞合度”分别高达83.5%和76.1%。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日两国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上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中日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是中日双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中日经济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其中包括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的不正常的局面和日本对华日元贷款的急剧减少。

  三、中日经济合作的结果:双赢

  (一)中日经济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26847.0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20%,人均GDP达到2042美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是国内经济建设的结果,同时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跨国公司的作用分不开。就中日经济合作而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民间对华直接投资方面,如果不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国。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有助于缓解中国的资金不足问题。第二,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这对增加中国的就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第三,日本企业在中国开办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同时,也将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带到了中国,对中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起着示范作用。

  此外,日本企业来华投资办企业,对促进中国的国际贸易也起了积极作用。中国虽然是一个地理上的大国,有十几亿人口,但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却是贸易小国。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位居世界前十名以内的贸易大国。

  2.日本曾经是向中国提供ODA最多的国家。

  日本从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ODA,日元贷款是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金大部分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校、办医院、治沙、环境保护等我国急需发展的方面,对促进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日本经济发展为中国提供借鉴。

  回顾一百三十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真正在经济技术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在追赶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事实上,日本许多有识之士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例如,最早告诉我们应该通过增加居民储蓄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就是日本学者。中国政策金融系统的建立,直接参考了日本政府金融机构的经验,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公害问题、泡沫膨胀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等,成为中国引以为鉴的教训。

  (二)中日经济合作对日本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经济合作从来都是互利的,否则这种合作就没有生命力,就难以维持。中日经济合作对于日本同样也有许多有利之处。

  1. 中国成为拉动日本出口增长的最重要的力量。

  从日本官方统计中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03年中日间贸易总额增长了42.43%。日本对华出口从2001年到2003年增长了76.36%,对中国出口的增加额为16580亿日元。这对促进日本经济从低迷中复苏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上半年,由于日元贬值,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持续大增,2007年6月,日本对中国出口增长22.6%,创出历史新高。同时,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大幅下降,较上年同期下降36.1%。日本出口连续八个月保持强劲增长,为经济扩张提供了保障,而对华贸易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中国市场为日本资本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

  中国的发展增加了日本剩余资本的选择余地,提供了性质上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场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规则将进一步健全,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日本在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3. “中国生产基地”对日本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延长了产品及其专用生产工具的生命周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然而,在日本市场上已经落后的产品转到中国生产和销售,仍然会有市场。这样一来,既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又不需要继续投入研发费用。

  第二,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有助于日本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助于克服日本的高成本结构,提高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将劳动密集型、中低附加价值型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可以使日本节省各种资源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

  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未来发展取决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力量与制约中日经济合作力量的变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和缺乏相互信任等因素的存在,中日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道路曲折而漫长。但如果中日两国充分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妥善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日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加速推进。

  (一)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动力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开拓中国市场,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在日本制造业的主要企业中约有75%把中国视为“市场”或“生产据点兼市场”,近90%的企业计划扩大中国业务(计划大幅度扩大的企业占1/4以上),日本企业的这种姿态是中日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中日两国与东盟及韩国合作关系的加强和东亚金融领域合作的开展,中日经济体系将更加开放,中日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将随着两国与东盟及韩国之间合作的深入而提高。自1997年12月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以来,东盟内部以及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机制已经建立。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达成的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定的签署标志着金融合作已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未来日韩经济和中韩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推进。

  另外,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日本经济走向复苏也会为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二)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障碍

  首先,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中日两国现有的贸易保护对象和保护程度明显不同。日本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对本国的农业采取了保护,而中国在希望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同时要求日本能够给予中国一定的贸易保护空间。日本对中日贸易自由化存在着较大的疑惑,其缺乏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认为在非贸易领域中国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放,中国履行承诺的可行性值得怀疑,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可能会对日本国内企业带来威胁。在现有的制度下,日本对农产品采取了闻名于世的强力保护,实现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中日双边贸易自由化十分困难。中日两国在个别领域上的严重保护会增加中日贸易整体的不确定性。

  其次,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依赖于区域外经济。中日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特殊关系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决定了美国因素会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在东亚的地位,一方面希望东亚国家之间能够通过合作促进东亚地区的市场开放;另一方面,美国不希望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对美国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在中日经济合作问题上,美国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贸易和金融两个方面。在贸易方面,如果中国对日本开放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日本对中国开放农产品市场,那么美国必然也会对中日两国提出开放对美贸易的要求。在金融方面,美国不希望亚洲国家间的金融合作削弱美元在东亚的地位。

  最后,历史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是中日经济合作正常发展的最大障碍。中日两国之间友好的政治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日本领导人反复参拜靖国神社和“教科书改恶”不断地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在安全利益上所采取的战略、日本的修宪、对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努力均体现了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转变的愿望,这一系列变化都会增加中日经济关系未来的不确定性。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多年来,中日经济关系已经从单纯的贸易往来发展到现在的相互直接投资,政府资金合作以及包括金融、保险、运输、物流等服务业在内的全面经济合作阶段。中日两国关系的好坏,不仅对中日双方自身,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中日经济往来和合作中,两国应当共同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和障碍,使中日经济合作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更健康快速地得到发展,创造出中日友好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王可: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

  利用外资分国别(地区)统计简表,中国投资指南网站。

  《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和统计局联合发布。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2017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349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