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职场>劳动法规>

22省养老金吃紧最新消息2017

谢桦分享

  在当代这个社会,大家普遍关注的比较多的就是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有关22省养老金吃紧的新消息,欢迎大家阅读。

  22省养老金吃紧消息

  基金自身的可持续运转能力堪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简称《百问》)近日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学习出版社发行。《百问》中透露了官方的一个统计数字——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扣除财政补贴后,当期收不抵支省份达到22个。

  也就是说,中国超过7成的省份在没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情况下,2014年的养老金支出超过了养老金的征缴收入。这意味着,中国的养老金过度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撑,基金自身的可持续运转能力堪忧。

  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7月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也显示,2014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达到19847亿元,总收入达23305亿元,累计结余达30626亿元。

  但实际上,南都记者根据官方公布数据计算,2014年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扣除掉财政补助的3309亿元之后,含征缴收入、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一共是19996亿元,只比支出多了149亿元。

  数据还显示,2009年-2013年扣除财政补贴的企业养老金收入比支出分别多出996亿元、993亿元、2326亿元、1924亿元、1291亿元。

  有3省份养老金“窟窿”财政补贴也堵不上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还披露,即使包含财政补贴在内,已有河北、黑龙江、宁夏3省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仍收不抵支。

  财政部长楼继伟也在官方的十三五建议辅导读本中撰文称,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体现精算平衡的原则,“基金财务可持续性较差”。

  《百问》介绍,“十三五“建议明确提出,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22省养老金吃紧 部分地区用失业保险基金发放

  从全国账面上来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14年收入大于支出,本年收支结余3476亿元,收支状况保持正常运行。但实际的情况是,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中。全国数据并不能反映出部分地区养老金收支恶化的态势。

  地方盼新方案

  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国内居民在养老储备方面似乎依然还有欠缺。“基金可持续性较差”已成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块“心病”。近日,中央相关部门透露了一个统计数字,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扣除财政补助后,当期收不抵支省份已经达到22个。

  不仅如此,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动用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等来发放养老保险。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一直保持着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态势,收支矛盾日渐突出,这种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甚至正在向全国多地蔓延。

  面对养老金吃紧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劳动力输出地区养老金收支状况严重恶化,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助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力不从心,地方急盼中央尽快出台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

  对此,有专家提出建议,当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状况堪忧,仅仅靠统账分开是不够的,须多管齐下才能增加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要想实现企业职工养老金“高进高出”,财政兜底模式亟待转型。

  老有所养如何实现

  基金可持续性较差”已经成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块“心病”。在财政“紧日子”与人口老龄化叠加效应的影响之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正在向全国多地蔓延。

  近日有记者在地方调查时发现,一些劳动力输出地区养老金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必须依靠转移支付和省级调剂金才能实现“保发放”,但由于财政收入增速在放缓,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助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力不从心,地方急盼中央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尽快出台。从目前的养老金现状来看,个人账户何去何从是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的一大难点。有专家表示,养老保险基金不可持续早已不能靠对当前制度的缝缝补补来解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混账运行模式,尽快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离——社会统筹由政府兜底;个人账户明晰产权,交由市场运营。

  然而,统账结合的混合模式模糊了政府和个人责任的边界。若将个人账户变成自愿性的养老制度,可以减少效率损失,降低养老保险费率,有利于发展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当然仅仅靠统账分开是不够的,须多管齐下才能增加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现在的实际的情况是,由于中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仍然比较低,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中。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出部分地区养老金收支恶化的态势。因此,更完善和科学的统计方式的介入以及提高统筹层次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要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丰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渠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等。同时要把更多的改革提上日程,除了统账分离外,还需要政府尽快对转制成本进行“明债明还”,提高职工养老保险的交费年限,增加缴费人的义务,这样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消息

  一、上涨幅度如何确定?

  自2005年至2016年,我国已经连续12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使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从640多元提高到2016年的2400元左右。2005年至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至少上调10%,2016年则放缓至6.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5.5%左右的总体调整水平,是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新形势,慎重做出的决策。

  从国外主要国家经验看,养老金调整水平多与物价或工资指数挂钩,或综合考虑物价和工资增长情况,有的国家还兼顾人口结构变化等情况。

  从我国的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步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近几年,GDP增速、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都呈下降趋势。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认为,养老金此前连续多年上调10%,一是因为养老金起点较低,二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养老金涨幅要高于物价涨幅,但不宜长期超过工资增幅,只要在两者之间,都是合理的。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201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2%,低于预期上涨3%的预测指标,属于温和通胀范围,反映了物价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基本平稳。

  “同时,去年1至3季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大致在6.3%,增幅继续减缓;去年我国GDP增速为6.7%,与上年的6.9%相比有所下降。”金维刚说,“因此今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总体调整水平确定为比上年增长5.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具体调整怎样进行?

  人社部这位负责人特别强调,“5.5%左右”的调整水平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全部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总体人均水平,而不是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别以各自人均养老金水平为基数、都按照5.5%的比例调整,更不是每个退休人员都按5.5%增加养老金。

  首先,此次调整,统一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定额调整体现社会公平,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调整标准基本一致;挂钩调整体现激励机制,使在职时多缴费、长缴费的人员多得养老金;适当倾斜体现重点关怀,主要是对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照顾。各地将兼顾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按照调整办法大体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各部分的具体标准。

  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具体调整办法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到每一位退休人员,由于缴费(工作)年限和养老金水平不同等原因,实际的调整水平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今年调整将继续坚持“并轨”原则,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统一实行“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

  “调整的时间从2017年1月1日起,预计可在9月底之前发放到位。”金维刚说,由于各地情况存在差异,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实施时间不长,工作基础和进展地区间不平衡,各地调整养老金发放到位的进度可能会有快有慢。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离休人员不属于此次调整范围。

  二、体面养老如何保障?

  衡量退休人员生活水平通行的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水平之比)”。国际经验显示,当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左右时,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在职时大体相当,而低于50%时生活质量则下降。

  “按照养老金与缴费工资基数的比值计算,2014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达到了67%。”金维刚说。而据褚福灵测算,从2005年至2014年,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工资替代率从近60%逐步下降。尽管统计口径不同,替代率的结果存在差别,但想要仅仅依靠基本养老金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恐怕有点不切实际。

  养老金的主要分类

  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行的不同制度,被舆论广泛称为养老“双轨制”,两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种歧视性的制度,在中国已经持续20年。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00%~500%。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两者之间待遇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已引起群众的不满,要求缩小差距、统一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支出差异的原因

  (一)计发基础不同造成的差异

  公务员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的职务工资加级别工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岗位工资加薪级工资;机关技术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岗位工资加技术等级工资。计发比例则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工作年限越长的人退休金替代率越高。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最低退休金替代率都有80-90%。

  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基础是社会平均工资,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新人”为例,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养老金=(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高于社会平均工资,这也加大了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距。1999—2009年,各年机关和事业单位平均工资都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就养老金替代率而言,据郑秉文测算,1997年中国企业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替代率达76.3%,以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只有47.7%。说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的速度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而与机关事业单位比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只有机关事业单位的一半多。

  (二)养老制度与薪资结构的不匹配导致人们对退休双轨制深恶痛绝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保障模式是低工资,高福利,相当于在职时已将部分资金交给国家,国家则提供养老医疗等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则是延续这一制度,它的制度假设是基本工资不高,所以养老不要缴费。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依据的制度假设是职工的薪酬里已包含延期收入,延期收入可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

  因此在现行双重退休金体制下,只有企业员工的在职收入高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双轨制才是合理的。然而,由于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有的垄断企业员工收入远远高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的中小企业员工收入则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忽视了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薪资结构差异,而集中关注部分高收入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高工资、高福利现象,并对此表达强烈不满。

  (三)企业年金制度的自愿实施将造成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异持续扩大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保证公平,企业年金体现对工作期间的激励。基本养老保险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不高,加上企业年金之后才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替代率。由于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自愿实施的,很多企业考虑经济情况没有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亦有部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后又终止该制度。这种局面导致退休工人最终领到的养老金只有基本养老金,即企业退休人员只领取了制度设计者设计的部分养老金,所以感觉待遇较低。而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既包含了基本保障部分,又包含了激励成分,所以金额很高。很多群众并未看到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只是看到养老金最终结果的差异,于是不满情绪在滋生蔓延。如果不改变企业年金制度的自愿性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异将会持续扩大,最终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又一重大隐患,必须及早解决这一问题。

  (四)养老金调整机制的不同使二者的差距未能消除

  公务员退休金的主体部分是基本退休金。随着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不断增长,公务员的退休金也需调整。公务员基本退休金是按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调整的,其调节办法是:在国家统一调整生活必要品价格时,退休公务员可按在职国家公务员并入基础工资的补贴数额增加退休金;在职国家公务员根据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指数调整工资标准时,退休公务员可按调整工资标准的幅度相应提高基本退休金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是以调整前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为基础的,按照一定比例增加。例如,2011年1月,国家决定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幅度按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而2006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年均递增为18%,高于10%的养老金增幅。

  公务员退休金按工资上涨率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低于工资上涨率的比率调整,而且他们的基数不同,公务员调整基数包括全部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数只是基本养老金,基数和比率均低的结果造成二者的绝对数差距并未缩小,只是它们之间差距的相对比例有所下降。

  解决建议

  1、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构建全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在于个人不缴费,责任完全由国家承担。不仅国家的负担较重,而且引起缴费人群企业职工的不满,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感。从养老金领取结果来看,上文已经述及,大部分退休职工只领取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则领取全额养老金,造成了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异。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攀比。因此必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构成的养老保险体系,以形成全国不分单位性质,同级别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相等的情形,进而减少人们的不公平感,增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2、调整养老金替代率政策

  在现有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保障程度的设计中,政策制定者假设每位退休人员都有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的职能只是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较低。但现实是很多企业职工缺乏企业年金,更不用说储蓄性养老保险。2011年来,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为1577万人,当年城镇就业人数35914万人,参保率只有4.39%。[10]因此,在设计养老保险替代率时,要考虑没有企业年金的退休人员。同时,替代率的设定也要考虑绝大多数离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开支需要,对过高的养老金进行限制或税收调节。

  3、优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政策

  自2005年起,中国已连续九年十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通过十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的总体待遇水平翻了一番,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也部分缓解了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但这种调整在时间和比例上都不确定,是一种没有规律的临时调整办法。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但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本文认为需要根据精算平衡原理,建立一个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联动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长效调整机制。


猜你感兴趣:

1.2017最新养老保险政策

2.2017年社保退休工资新规定

3.2017年退休养老金发放新政策

4.2017年新型养老保险政策最新消息

5.2017年提前退休最新消息通知

    3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