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鲁国之法》文言文 阅读题与答案

惠敏分享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鲁国之法的阅读题答案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④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选自明·冯梦龙《智囊》)

  【注释】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②府:指国库。③子贡:孔子的学生。④赐:子贡的名。

  【文学常识】

  说“三言、二拍” 五种明人辑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指明末冯梦龙攥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话本120篇。“二拍”是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共80篇,由明末凌濛初编著。“三言”、“二拍”是代表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成就的著名专集。

  【文言知识】

  说“非独” “非独”是文言固定短语,相当于“不仅”、“不只”。上文“非独适己之行也”中的“非独”就是“不仅”之意。又,“非独楚人为之,天下亦为之”,意为不只楚国人这样做,天下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于 (2)举 (3)移 (4)施 (5)适 (6)寡

  2.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

  3.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在 (2)兴起 (3)改变 (4)给予 (5)适合 (6)少

  2.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3.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她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人。

  二: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怎样才是对的?

  答: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阅读题与答案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

  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①,思延贤彦。南阳宗炳、雁门周续之,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征通直郎;东宫建,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

  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②,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己已。”史臣曰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

  (节选自《宋书隐逸传》)

  [注]①忝大宠,继承帝位,有辱天子称号。 ②清履肥素,指行迹超凡脱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忝大宠,思延贤彦 延请 B 聪辩有学义 有辨别

  C若使值见信之主 遇到 D 亦有高情,与炳协趣 相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炳哀之过甚 B ①以琴书自娱

  ②夫独往之人 ②卧以游之

  C ①为之恻怆 D ①岂其放情江海

  ②为诸桓所重 ②其清履肥素,终始可嘉

  7.以下各组句子,全能表现宗炳具有“隐逸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 ②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

  ③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④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

  ⑤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⑥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炳是南朝人,文中的“高祖”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B.衡阳王刘义季在荆州时,亲自到宗炳的家里,和他一起宴饮,并任命宗炳为谘议参军,宗炳没有接受。

  C.宗炳放荡于湖海之上,游于山林之间,不肯出仕,根本原因是他性格有点偏执,并非没有遇上值得信赖的君主。

  D.宗炳酷爱山水,喜欢远足。他去世后,衡阳王刘义季深感悲痛,认为他行迹超凡脱俗,一生品行值得褒扬。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4分)

  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

  ②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451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