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助学良方:说明文阅读四要及现代文阅读考察

惠敏分享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察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许多学生最易失分的难点之一。那么,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哪些能力呢?我们需要培养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哪些能力呢?

  一、感知能力。即对文章阅读后一种基本的感觉、知晓能力。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就是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和了解。如阅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怎样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阅读记事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通过事件反映了什么主题;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

  二、理解能力。即对文章内容的某些方面通过阅读、思索而懂得了的一种能力。这是现代文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如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这是在对文章内容初步整体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无论是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文章去理解。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词语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具体的文章语境去就词语理解词语,就句子理解句子。

  三、分析能力。即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某些方面进行分解、考察,找出其本质属性及相互联系的一种能力。这是在理解能力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阅读能力。如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的分析等。我们平时阅读和考试检测中,所选的阅读文章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这些文章在写法上有许多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如构思布局、情节结构、人物刻画、描写方法、表现方法、表达方式、语言特征等等,我们要利用所学的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结合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能够分析这些写作方法有什么具体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进而锻炼和培养我们的分析能力。

  四、概括能力。即对文章的内容或写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这是在分析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既需要进行分析,又需要进行总结,还需要用语言文字归纳表述出来,这是记叙文阅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概括能力包括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对人物特点的概括、对景物特征的概括等等,就是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对相关内容用语言作出符合要求的概括。许多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或者不会概括,应当引起重视。要按照试题概括能力的要求,能够通览全篇,抓住要点,提纲挈领,综合、归纳,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平时阅读中要多练习归纳段意和文意,培养善于概括的能力和习惯。

  五、探究能力。即对文章主题

  六、欣赏能力。即以喜悦的心情享受文章美感、领略文章情趣的能力。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当然,我们只是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欣赏作品的形象,欣赏作品的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对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要联系课本所学的知识,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养成。

  去欣赏,就一定能发挥自身的阅读潜能,不断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助学良方:说明文阅读四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程序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两部分之间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51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