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校园文章>

大学生心理文章_大学生心理文章精选(2)

淑贤分享

  大学生心理文章三: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在做“健康·心理”版这三个月时间里,我常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收到的求助信件太多,我自己不可能一一回复,甚至都未必能帮读者找到适合他们的心理医生,因为全国的心理咨询业远不够发达。而且,一些读者自己也没有钱去找心理医生。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独一无二,永远不要以为你是最不幸的。实际上,我深谈过的几乎每个人,包括我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心理问题在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问题之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譬如数学家纳斯(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男主人公原型),他在年轻时患了精神分裂症,从未彻底治愈,幻觉和妄想一直在纠缠着他,但他带着症状去生活,去思考,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要分清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太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恐惧痛苦……最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要带着心理问题去生活,我们必须先改变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明白痛苦与问题的关系。

  错误认识之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一和异性说话我就会脸红。每次面对异性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只好落荒而逃。我看别人都是那么镇定,为什么唯独我这个样子?”

  “口吃让我痛不欲生。为了治口吃,我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口吃,我屡屡丢人现眼,每次都有想死的心。看见别人流利地说话,我又羡慕又嫉妒,为什么他们那么自如,而我就这么不幸?”

  “我是一名大学生,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断了一节小手指,从此以后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大学里,我非常担心别人会看到我的残疾,总是把手插在口袋里。每次不得不把手抽出来时,我心里都会咚咚地跳个不停……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我失恋了,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地走在一起,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

  ……

  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大量的“同道”。但人们经常看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总是感叹“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扩大化,并将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资源去纠正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人以为自己的问题是洪水猛兽,不敢将它暴露出来,但在封锁自己问题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最不幸的人了。

  口吃者如此。很多口吃者一开始将自己视为最不幸的人,但一旦接触到口吃团体,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不幸,他的痛苦就减少了一半。

  各种社交恐怖症患者也如此。脸红恐怖症者以为天底下就自己一个人一见人就脸红;对视恐怖症患者以为天下就自己一个人“眼神下流”而不敢和人对视……但实际上,患有他们这些问题的大有人在。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社交恐怖症患者时,第一步常常是给他们看其他人的案例,等他们发现有这么多人和他有同样问题时,痛苦就减少了大半。

  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

  “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句话从这个角度上讲是有道理的。再不幸的人,发现同样不幸的人,总会觉得像找到亲人一样。

  错误认识之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

  产生了惧怕、恐慌、愤怒、焦虑、忧愁等负性情绪,我们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无妨思考一下“为什么”。

  一个27岁的女孩写信说,她只谈过一次恋爱,分手后再也不敢谈恋爱了,因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种如坐云端却顿时坠入谷底的感觉,很害怕。”

  无数人在恋爱中分手,但多数人后来又开始了新的恋爱,为什么这个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谈恋爱呢?

  一般说来,这可以回溯到童年。这种不敢再谈恋爱的女孩多在童年遭受过严重的分离焦虑的伤害。譬如,父母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离开她很长时间。甚至,父母一方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种严重的分离焦虑最后化为一种无意识,深埋在她心底,分手重新唤起了她的无意识,又一次诱发了她严重的分离焦虑。于是,她宁愿麻木,也不想再有亲密关系。

  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大多与童年分离焦虑有关。当痛苦时,不要只沉浸在痛苦中,或者以寻找刺激的方式来降低或麻木自己的痛苦,而要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重复了童年的什么体验?”

  一对姐妹,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妹妹失恋后割腕自杀,姐姐从此发誓再也不谈恋爱。她果真坚持了下来,40多岁了仍然单身。

  从表面上分析,姐姐可能是因为太内疚,同时又认同了妹妹,以妹妹的身份恨那个男人,也恨所有男人。但是,如果追溯到童年,就可以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她们的爸爸辜负了妈妈,有了第三者后和妈妈离婚,也离开了她们。当时,她们一个4岁,一个2岁,正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爸爸的离开给她们造成了严重的分离焦虑,她们一早就埋下了对男性的怀疑和愤怒。妹妹年纪小,更主要产生的是自卑,姐姐大两岁,更主要产生的是恨。

  很多人谈恋爱会分手,但妹妹之所以割腕自杀,是因为分手唤起了她2岁时爸爸离开导致的绝望感。而姐姐之所以恨所有男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妹妹的遭遇,更是因为她心中早就埋下了对男人的恨,妹妹的事情只不过再一次证实了这种恨是“合理的”。

  这个27岁的女孩,和这对姐妹,对她们来讲,她们的逻辑看似是合理的,因为成年的体验重复了童年的灾难。

  但是,如果她们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惧怕和愤怒究竟从何而来,她们就会明白,自己的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是不合理的。

  错误认识之三:“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

  孔子说,人的认识能力分四个层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以前,我觉得他的话说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道理,但在我有限的31年人生中,迄今尚未遇到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我所知道的心理学大师,都是“困而学之者”。

  譬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因为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概念,被心理治疗界认为是最有贡献的心理治疗家,他对医患关系的论述更是精彩绝伦,关系也成了他的治疗理论的精髓。但是,罗杰斯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闭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他为之痛苦,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并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从此,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

  再如,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提出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的一个非常流行非常有效的疗法,而他自己在读大学时正是一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

  再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恋母情结、童年创伤和无意识等成为理解人性的钥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个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的孩子。

  再如,国内著名口吃矫正专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严重的口吃者。他是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断地颠覆我对孔子四分法的迷信。现在,我更坚信美国心理学家派克的表述“逃避问题及其内在情感痛苦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陈祉妍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痛苦告诉我们,“你应该改变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这个契机让自己的人性产生成长。

  要记住,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带向成长之路。

  错误认识之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一切,这种错误认识是强迫症、社交恐怖症和口吃等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位男青年来信写道:

  “我是一名出来社会就业已经六年的普通人,但是,我却一直希望我能有不平凡的作为!虽然现在处境也还过得去,但是,我想要更多!对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总结走过的这几年,我意识到自己在个性方面还不成熟!

  主要的问题是,我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意志思考自己要思考的问题,往往会在思考的时候走神,这样一来,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你请教一下:怎样才能集中意志思考问题?”

  一位年轻妈妈写信说:

  “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产生了想掐死他的念头。天哪,我怎么能这么想,我一定是疯了。于是,我拼命压制这个念头,但它现在出来得越来越频繁。我现在都不敢抱孩子了,生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这位男青年和这位妈妈的问题有些类似,他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一切。男青年偶尔走神,他就认为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追求。年轻妈妈认为爱孩子就绝对不能产生“想掐死孩子”的念头。

  他们都是有了绝对化的想法。人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我们顶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识,但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潜意识压在心底,是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它们会时不时地浮出水面,这一点是必然的。我们不想它们出现,这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罢了。

  潜意识的特点是,如果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频繁。譬如,那位年轻妈妈拼命想压下掐死孩子的无意识念头,这种念头就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一个人的潜力无限,但一个人的意识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却很有限。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总是和潜意识过不去,不必为了走神、坏念头等偶尔出现的问题较真。否则,它们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错误认识之五:“没有它我就一切OK”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个替罪羊。

  譬如,前面提到的断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学生,他最后的断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做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如果他有这一截小手指,那么他的人生就会一切OK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大学生,高考前一只耳朵失去了听力,这没有妨碍他考上名牌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因为听力的缺陷,他在公共场合不能自如地与人交往。于是,他开始把自己自闭起来。不久,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对他也不错,但他认为耳朵的缺陷令他配不上她,于是他一次次地在感情中逃避。

  因为不断重复感情的创伤,他最终患了重度的抑郁症,逃避到网络世界里,整日打电子游戏。

  那时,他以为,如果没有这只耳朵的问题,他的世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是,他的耳朵后来治好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他仍然抑郁,他仍然自闭……最后,他明白耳朵问题不过是一只“替罪羊”,成长是需要勇气的,但他缺乏成长的勇气。于是,耳朵成了他给自己找的一个偷懒的天然理由。等耳朵好了,他只不过少了一个生理缺陷,但其他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有些男孩会把个子矮当作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有些女孩会把相貌丑当作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罪到自己的某个缺陷上去,经常会幻想“如果……一切OK”。

  但是,一些个子同样矮的男孩、相貌同样丑的女孩非常有勇气地去生活,并活得非常成功。一些高大帅气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却同样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替罪羊而拒绝成长。

  你最在乎自己什么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没有成为你的替罪羊?

  寻找你身边的“心理医生”

  父母、配偶、朋友……

  我们似乎总是在这个或下一个转弯处与生活的困境迎面相遇。然而我们也似乎总有办法在困境中平衡自己的心理,然后按自己的选择继续生活。有时候这归功于时间,有时候这归功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宣泄渠道。其实,何止是困境,即使面对平静的每一天,我们依然需要自己的宣泄渠道,需要倾诉。

  心理医生是那个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人,他(她)仔细聆听你描述的困难或需求,提供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如同明灯,指引你从生活的迷途中找到出路。就算你不需要解答,你仅仅是需要一个愿意让你发泄情绪的人,你也会在向作为心理医生的他(她)倾诉完后感到解脱。

  但现实渠道的欠缺,使每一个人能够拥有心理医生几乎成为一种奢望。审阅我们的生活,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正规的心理医生,但很多人都找到了替代的途径,让身边人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父母

  蒙蒙已经习惯了将心事说给父母听。父母都是很开明的人,即使不赞同她的想法,也很少干预她的决定。蒙蒙说:“虽然有很多的朋友,可是总不能将自己的‘心理垃圾’都倾泻给别人啊。而且,大家年龄相仿,烦心事也都差不多。”所以,蒙蒙觉得和自己的父母倾诉是最舒服的,毕竟他们才是最能包容自己的人。

  点评: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像蒙蒙一样将心事告诉父母,因为代沟的存在还是很普遍的。纵使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他们的解题思路、他们认可的观念总与我们有很多不同,往往是只好兜着一肚子教条唯诺离去。而且,我们往往会害怕父母为我们担心。

  爱人

  从同学到爱人,与妻子相识了10年,雨辰觉得妻子已经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了。几乎每天他们都会给彼此讲白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更是愿意在妻子面前发发牢骚。他觉得男人在别人面前总是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在妻子面前就不必那么勉强了。即使有时候妻子被他抱怨烦了不理他了,他也还是愿意对她说。

  点评:很多人会觉得雨辰是幸运的,因为爱人是自己最亲密的人。然而,往往正因为亲密会造成沟通的障碍。不像恋爱时那样甜甜蜜蜜,进入老夫老妻阶段,你可能很难向他(她)描述你软弱而紊乱的心境,或许是因为距离太近相处太久了,彼此已对探索对方心中的秘密失去了兴趣。而且,太忙,没有心情,有些事情不便倾诉都可能是倾诉的障碍。

  朋友

  月月说自己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现在的好友叶子。她们性格互补,月月是悲观敏感型,叶子则坚强乐观而且很有见地。每次,月月遇到解不开的心结时,总是会向叶子倾诉。如今,两人虽然分开两地也还是几乎每天都通电话。

  点评:朋友是我们最可能找到安慰的港湾,也是我们最常求助的人。可有时天天与朋友吃饭聊天,仅仅是为了有趣,突然聊什么深入的话题,怕会把他们吓坏了。有时是老天不眷顾,把身边可以交心的朋友打发到异地。而事实上我们也不允许自己时时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向朋友抱怨,要是我们喋喋不休,朋友交往再深,亦迟早会对无休止的鸡毛蒜皮感到厌倦。

  陌生人

  小易拥有许多素未谋面的网友,其中不乏关系很好的。她有什么事情从不忌讳向他们提及,或许是因为旁观者清,从他们那里,每次她总能或多或少地收集到一些客观的意见。然而她说自己永远不可能也不愿意与这些网友见面。她宁可相信他们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点评:找陌生人谈心往往没有心理负担,大家互不认识就有这样的好处,我们不再需要维持自己苦心经营的正面形象,可以敞开地谈,无所顾忌。然而,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人并不能把握好这样的尺度,把自己弄成了现代“祥林嫂”。

  孩子和宠物

  冬儿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自从有了这只小狗,冬儿已经养成了对它说话的习惯,尤其在不开心的时候。冬儿说她觉得小狗是能听懂她的话的。有时候,她流泪的时候,小狗就会舔他的手。和小狗倾诉之后,她会觉得轻松很多。

  点评:孩子和宠物都是弱者。除了在竞争中取胜,个人价值的实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被需要的感觉。孩子或宠物是你的心理医生,并不是说你会向他(它)们倾诉,你只是在与他(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因而缓解你的精神压力。但同时,将宠物或孩子作为倾诉对象容易产生自怜情绪。

  可能,没有哪个人、哪个东西能成为你我完美的“心理医生”,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处。但是,他们会用他们的理解与爱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1.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2.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

3.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4.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1000字

5.大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

143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