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对母校的回忆随笔:南师大忆往片段

智明分享

  编者按:南师大,就是南京师范大学,也是我的母校。怀着对母校的美好回忆,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南师大忆往片段》

  15年前的今天,南师大百年校庆,举行了极其盛大的庆典。在我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满以为能亲临现场,共享百年校庆的荣耀;然而打开那大红的通知书,新生报到的时间是9月12日,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开学的前一天,我就赶到了南京,和父亲一起在亲戚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亲戚陪着我们一起去学校,虽说有了往郊区走的心理准备,但是当我们看到车窗外一路的农村景象时,还是很诧异的。走了一个多小时,路边的指示牌显示快到大学城了,然而窗外整个就是荒郊野外,一路丘陵起伏,沙土飞扬,车也颠簸得厉害。说实话,那时我的心拔凉拔凉的,难道这就是我的大学所在之地?

  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突然汽车的前方出现了一座高大的充气圆拱门,大红的色彩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特别壮观靓丽,我感觉应该就是我的大学了。我趴到前排座椅上,透过挡风玻璃,终于看到了门楼上南京师范大学六个大字,看到了正对大门的图书馆大楼。那一刻,我才真的兴奋起来,就这样一直往前方看着,再也坐不下来了。

  只记得下车后在学长们的热情帮助下,我走过许多地方,办了好多手续,然后就走到宿舍里面了。等把床铺收拾好,父亲他们也就回去了,我一个人才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是怎样从大门走到宿舍的。于是,我就出了宿舍,下楼,走在了校园的路上。就这样,一走就走了四年。

  校园很大,大到校内有固定的班车,然而我从没坐过,也不骑车,全是一步一步地走。宿舍在西区,上课在东区,走过去;南区宿舍旁有个小爽酸菜鱼,物美价廉,走过去;逛大坑,去苏果,自然也都是走的;高中同桌在南财,我们常常见面,也都是走路的,有时约好在我们东区食堂,他出南财西门,进南师东门,走进我们的东区食堂,点好菜,此时的我往往还在校园里赶路……如果那时也有手机计步的话,我肯定天天在朋友圈里拿冠军。

  四年的时间,除了食堂,教学楼,走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图书馆了。敬文图书馆是南师大的标志,规模宏大,条件优越。馆内一年四季开着空调,每当炎热的夏日或者寒冷的冬天,那里更是人满为患。很多个冬夜,我会在图书馆寻找一个角落,坐在那里看书一直到闭馆。一出门,寒风吹彻,立刻飞奔到食堂,花一块钱买一大碗鸭血粉丝汤,加上一勺红辣油,一口气吃完,那满足的感觉大概就叫幸福了。

  图书馆有很多书。一楼多的是古代文学作品,书籍泛黄,密密麻麻地排在架子上,让人心生敬畏。每每看一本,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三楼阅览室,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还有社科类,书籍品种多,阅读趣味也多,是我常去看书借书的。在那里,我浏览了很多历史政治书籍,读了许多作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读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到现在,我都能记住那套海明威作品集摆放的位置。

  出了图书馆的后门,就是后山,拾级而上,一路走上去,可以俯瞰校园。再往深处走,渐渐就看不到建筑物了,完全就是山野之地。转过一个山头,就会遇见一面小湖,方圆大概十来米,湖面墨绿,纹丝不动,深不见底。它就像少林寺后山一位沉静的老人,平凡,却怎么也看不透。我常常会在这湖边坐一会儿,视野里一个人也没有,我觉得我是在悟道。

  顺着山路可以一直走,然而四年里我从没走到过尽头。有时是因为走不动了,掉头而去;有时是因为天快黑了,一个人不敢再走了,山下竖着的牌子一直在说山上危险;有时候,似乎是故意地不走下去了,也说不清为什么。现在想来,这也是一个隐喻,这条路,就像图书馆里的书,就像书里的世界,永远走不到尽头。

  学校虽然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然而仙林校区才启用了三年,一切都还算是崭新的。全校的建筑外墙都是白色的,干净,有光泽;后山横贯整个校园,山上灌木丛生,浓密的绿色与房屋的白互相映衬,就像温柔的江南女子。前两年回过一次母校,曾经洁白的外墙上有着许多长条的污渍,那是雨水冲刷的痕迹;后山上曾经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被分割成了一段一段的,山上建起了好多楼房,外墙也不再是白色。我很心疼,白衣飘飘的年代终究已成为记忆。记得当年,每逢下雨的时候,我总喜欢搬了椅子坐在走廊上,向后山远眺,山上雾气升腾,树林呈现出深深的墨绿,整个视野当中并没有人类的痕迹。那一刻,真有一种深居山中,与天地为伴的感觉。

  是啊,那时候的仙林还多多少少保持着原生态的野趣,就是我们这座现代化的校园也还呈现出混沌初开的感觉:那时候的大楼都还没有名字,只有编号;那时候的小湖也没有名字,同学们随随便便就喊她情人湖;连校门外吃饭购物的地方也都没有招牌,就叫大坑!坑里什么都有,一个一个摊位紧密相连,卖电话卡的旁边是烤鱿鱼,水果摊夹杂着卖日用品,地摊上有大堆的旧书,鸡蛋饼羊肉串的香味到处蔓延。漂亮的女学生们嗑着瓜子或者啃着鸡翅,一个摊位又一个摊位地逛过去,是多美的风景啊!

  大二的时候,大坑填平了;接着大成名店开张了,整个仙林大学城的人都挤到了那里。马路边的广告牌上写着“二十万大学生等你来赚钱”,一下子让我们明白自己原来不过是工具。然后就经常会听说某某同学在大成名店开了个格子铺,大家多去支持云云……仿佛在一瞬间,仙林完成了城市化。

  刚入学时,我曾为这里的荒芜而遗憾。然而,再次走进校园,看着路边清晰的指示牌,看着每幢楼上“学正”“学海”之类的名字,看着曾经的一个小角落也有了路牌,我突然更加怀念那时没头苍蝇一样横冲直撞的岁月。

  很遗憾,大学四年除了毕业照,我就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15年过去了,时而涌出的怀念也找不到什么寄托的物件。其实这样也好,因为那种怀念的情绪本来也就说不清楚,那对象可能是某次课上老师的一句话,可能是一次同学相聚的小饭馆,可能是读过的某本书躺过的一块草坪,也可能是某个傍晚山那边基督学校传来的歌声……

  这种怀念,和房子叫什么无关,和食堂吃什么也无关;只是因为我在南师大,只是因为那四年的时光。

作者:陈浩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