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散文欣赏>优美散文>

有关家乡习俗的优秀散文欣赏:难忘连山火把场

析娜分享

  编者按:连山,有一个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的习俗,就是每年除夕的上午,人们都要去赶火把场。火,是指火热、红火、热闹、燃烧快;火把场,言其人多、货多,像火把那样热烈。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篇难忘连山火把场。

  我的老家连山,有一个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的习俗,就是每年除夕的上午,人们都要去赶火把场。火,是指火热、红火、热闹、燃烧快;火把场,言其人多、货多,像火把那样热烈,聚集快,散得也快,一般上午11点左右开始散场。平时连山逢场,时间很长,到下午3点过都还有人买卖,集市上的农副产品要卖光。所以,人们把连山逢场叫“母猪场”。

  火把场这天,连山街上那才是人山人海、热闹拥挤。周边德阳、中江、金堂、广汉等地的人,都要前来赶场,男女老少,呼朋唤友,背篓提蓝,肩挑背扛,挤得水泄不通。据说,腊月三十赶火把场,能够去掉一年的霉气,也能为来年带来好运。所以,腊月三十赶火把场,又叫游毛病。赶场人不像平时,为了买卖直奔目的地,成交后立即打道回府,忙着干活,而是要走通整条街。老年人告诫说,从上场去的人要走过老大桥,东边来的要走拢乌龟包脚下——川陕公路边,才说得上游了毛病。火把场这天,谁没有去赶场,估计是身体欠佳、或有病缠身,无力前往,这可是件让人很伤感的事。火把场是娱乐和自豪的表现。大家争先恐后,摩肩接蹱,真正是:水打柴市坝——箩篼撞箩篼。

  大人们忙着赶火把场,还有十分重要的活路:买卖年货,主要是鲜货。鲜鱼是家家户户都要买的。四川人有个习俗,团年饭必须有鱼,叫作“年年有余”、“吉庆有余”,寓喻家庭富裕。买活鸡公必不可少,过年祭祀祖先,要用雄鸡做“倒头”。家境拮据点的,就买猪肉作“倒头”,不能让列祖列宗过年喝西北风,若那样,反映子孙后代太不揰火。要买的东西的确很多,调味品有辣椒、花椒、胡椒、酱油、酸醋、豆瓣、生姜、葱、蒜;新鲜蔬菜一般要准备韭菜、白菜、青菜、红白箩卜、菠菜、豌豆尖。特别是青菜、红白箩卜,每家每户少不得。困难时期,资源匮乏,腊月三十煮了腊肉的汤要用来煮青菜、红白箩卜,还是年后的美味佳肴,有些人家要吃到过大年呢!

  正月间,家人团聚,走亲访友,零食不能缺。人们买些过年用的水果,当然不像今天那么多品种,只有橘子、气柑、红甘蔗、白甘蔗(那时叫熬糖棒棒,很硬,不注意会把手或嘴皮割坏,危险着呢。)还要买些花生,胡豆、豌豆、黄豆(姑且算成干果吧。)另有红苕片,能齐备这些的家庭是凤毛麟角。过年的春联、门神、爆竹不能忘记买,有它们才能辟邪驱魔,彰显新年的喜庆。

  我们这些娃娃家赶火把场,完全是为了好耍,用句现在时髦的词叫短途旅游吧。娃娃们向大人讨要些小钱,带上平时自己积攒的私房钱,邀约同院子的相好伙伴,欢天喜地、打打闹闹上街去了。好吃的“唐凉粉”,每人花两分钱打个“手掌儿”,那麻、辣、酸、甜、咸五味杂陈,舔手抿嘴,回味无穷。再买个“王油糕”炸的豌豆油糕,小伙伴们一人瓣上几颗投入口中,慢慢咀嚼,细心品味,酥脆、油香,口水吞得咯咯响,安逸得眉开眼笑。男娃娃喜欢耍火炮,买盒洋火,好放自制的火炮儿;你买把“地老鼠”,他买盒“冲天哨”,晚上好好比赛。大点的娃娃还要买白纸,下午自己做兔儿灯、马马灯。女娃娃爱的小手帕、红头绳、鸡毛毽子,美丽了自己,骄傲了长辈。

  连山火把场,我记忆中的游乐场。几十年光阴如梭,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但每年赶连山火把场的情结永难褪色。这也许就是非物质遗产——民俗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吧。

  作者:曹天成

  公众号:轻舟文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40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