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散文欣赏>散文随笔>

关于父母恩情的散文(2)

学良分享

父母恩情的散文:父母恩情似海,别遗忘在流年!

  小鸟长大,要离巢,孩子长大,终要离开家,离开父母温暖的襁褓庇护。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每个子女健康成长,累弯腰,黑发变银丝。我们幼时用稚嫩小手抚摸过的脸颊,现在也布满层层梯田。被我们用小手拽住把玩的乌黑头发,也被风霜粘染上银灰色,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岁月,冲洗不走的沧桑轮廓,鉴证了饱经风霜,日晒雨淋而逐渐苍老的容颜,记忆中是那么和蔼可亲,久久回荡在心间。

  父母,对每个儿女的的付出爱伟大而无私。小时候,嗷嗷待哺,是父母亲利用农活“空闲”时给予哺育。那时候,我们没人能分清正常三餐的用餐时间。早上起床,总看不见父母亲的身影在身边,只有饭菜焖热在锅里,静静等待我们兄妹几人。中午饥饿难耐,就用铁丝钩,把父亲用来装花生的蛇皮袋戳一个小洞。把小小的,脏脏的手指伸进蛇皮袋,一颗颗的往外面抠出来解馋。吊在屋梁的花生种,吃起来好香!那时候的晚饭,我们经常在睡梦中被母亲叫醒吃饭。小脑袋仰望天空,只看见星光闪烁不停,就连皎洁的月光洒在尘世,都那么朦朦胧胧的,那时可能连皎洁的月亮也快要休息了。迷糊中醒来迷糊中吃饭,最后又迷糊中睡觉,也不知道饭菜吃下肚是何滋味。

  整个人呆呆的,傻傻的,跟随在父母亲身后旋转,碌碌无为的跨过成长岁月之河。年幼时,总是不喜欢吃“晚饭,”常迷惘地问母亲:“为何我们家晚上总是有星星的时候才吃晚饭?可不可以不吃饭?”母亲斩钉截铁回答:“不行!人活在世上,就是穿衣,吃饭,生存。等你长大了就要为了生存而奋斗,努力工作才有饭吃!”也不知道是为了要为以后的生存,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是为了摆脱日出而作,披星戴月而息的农门生活。父母亲的朴实言行,淳淳教诲,我们心底萌芽要为今后的生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我们慢慢长大,时光在悄悄流逝。我们未曾发现父母亲的黑发,逐渐被岁月渲染成银色。直到有一天,母亲见“小棉袄”回家,高兴的放下手中的所有活什,陪我闲谈,询问我在外生活的如何,有无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父母亲蹒跚的身体,倾斜在我眼前,为我们准备启程的行囊之时,我发现他们头上闪耀着一根根银色的光芒。那一刻,我心中酸酸的难受。父母亲一直在为我们付出,一直为我们操心······

  我感激父母亲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感动予父母亲对我们付出的无私的爱。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各自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他们仍然不时地操心劳神,不停地对儿女付出全部的爱,却被我们忽略了的至亲的亲情。母亲常说的那句话:“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只有蹒跚学步的年龄。须得提醒点拔,心中须得时时警钟长鸣,才不至于走错路。”这句话,时刻铭记在我心里。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句话,我深深的领悟并有亲身体会,那就是愧对父母的恩情如山。有次父母到千里之外的哥哥家去,看望哥哥过的好不好,顺便“考察”他们生活是否过的美满。满眼泪光送站,依依不舍之情满载。父母在哥哥家“考察”期间,我常鉴于记忆好忘性太的毛病,一个问候电话也没打过。直到父母回家乡,才感觉少做了一件重要的事!

  每次回乡探望二老,都会如“鬼子”进村庄,席卷一大包父母的爱心粮食回城。每人都肩扛“战利品”却怨声载道。我们都不忍心,掠夺父母用辛勤汗水灌溉的劳动成果。每次回乡小住,都被父母亲的唠叨“折磨”耳根不得清净。每次,都对父母亲的叮嘱“厌倦,”嫌他们啰唆的话语,总在耳边环绕。其实,那不是“厌倦,”我只是想对她说:“妈妈,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已经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了,无须你再费心了······”

  柔柔的灯光下,映照着布满岁月沧桑的脸像一轮祥和宁静的弯月,静静的照着我前行之途。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人穷志不穷,凡事有底限,做任何事情不能愧对自己的良心良知。"不善言辞的表达词措,则是我们在人生路上随时谨记的信念。父亲的话,也是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为人处事学习的楷模。

  我们一天一天在长大,父母亲一天一天在变老。当我们为人父母时,父母亲的面颊,却已经布满岁月流淌过的印痕。当我们的黑发变为变为白发时,父母亲早已白发鬓鬓。当我们遇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仍然会找父母亲倾诉。毕竟,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儿女的心结。

  如今,父母已进花甲之年。我们只在一味的接受父母的无私付出,未曾给予父母回报。父母虽然竭力说自己身强力壮,不用记挂家里大小事情。其实,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回家看看呢?

  春节将近,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们,也应该常回家看看了,哪怕在饭桌上给父亲敬杯酒,哪怕回家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也是孝心一片。春节,是一家人团圆佳节,应该早点回家团员。除夕之夜,别总是让父母牵挂。餐桌上,别总让父母遥首期盼千里之外的你,正在回家途中,拥挤的人海中正往家赶······

  父母恩情的散文:父母的爱

  一段回忆,让人永远温馨;一段里程,令人永远难忘;一些琐事,使人永远感动。父母的爱,犹如一缕缕新鲜的空气,在我的世界中弥漫。

  烙烙馍

  初中,烙馍陪伴我走过了三年时光。确切地说,应该是烙馍所蕴含的母爱。那时,我借宿在校园周围的农家,每周回家一趟,带点馒头和咸菜。但馒头中含的水分太多,夏天容易发霉;冬天冻得像石头,咬也咬不动。

  为改善我们兄弟俩人的学校生活,母亲都会围着锅沿给我们烙烙馍。每周放假回来,母亲就和满满的一盆面在炕上发酵,待到第二天,她拿来花椒面、干辣椒面、盐等调料,放进面中,给我们做出辣、咸、麻等各种口味的烙馍。

  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周日下雨,雨水打湿了材草,父亲提议去麦场撕一些麦秆烧火,母亲却坚决反对,她说:“今年本来麦秆都不够牛吃,如果再烧火,牛吃什么?”边说边走出去,在湿漉漉的材草中抓了一把,放进锅膛,然后点燃一张纸,放在材草下面,并不停地拉着风箱。

  风箱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伴着风箱声,锅膛下冒出的不是火焰,而是一阵阵青烟。顿时,窑洞中烟雾缭绕,呛得我和父亲、哥哥、姐姐在炕上待不住,跑到园子外呼吸空气。唯有母亲还在烟雾中强忍着,翻滚锅里烙馍,生怕火势太旺,将锣馍烤焦,又怕火候不够,烙出的烙馍是生的,吃了闹肚子。就这样,母亲一直站在烟雾中烙完整盆面,等走出窑洞瞬间,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围着锅沿,在烟熏火燎的灶膛,母亲烙完一茬又一茬,将哥哥送进梦寐以求的军营,把我送进朝思暮想的大学。

  扛水泥

  高考前夕,我回家取复习资料费用。到家后,我将所需的资料费告诉父亲,父亲愣了半天没说话,我问他:“是不是家里没钱了?”他只轻轻说了一句:“没事,娃。你放心读书,其它事有我的。”

  清晨起来,院里院外不见父亲,我跑去问母亲:“我爸上哪去了?”“去镇上扛水泥了,一会儿就回来。”母亲边说边在灶膛翻着烙馍。

  吃过午饭,我把换洗的衣服和烙馍装好,绑在自行车上,准备去学校。此时,父亲满脸灰尘,全身脏兮兮的,从大门口进来,急忙从口袋中掏出200元,塞到我手里,我说“用不了这么多,资料费就120元。”他却说,“你拿着,剩下的钱,你在学校买点菜,不要在外面苦了自己。记住,在学校一定要好好读书,要给我们争口气。”

  望着父亲满脸的泥土,我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父母争气,为自己铺好希望之道路。等我成家立业之后,一定接父母在身边,好好尽孝,让他们尽享清福。

  那天,我怀揣着父亲给的200元,骑着自行车哭了一路。

  掰烤烟

  大学宿舍,墙上现眼处张贴着“严禁吸烟。”可烟草在我和父母的心中,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容任何人伤害。

  曾经一年烤烟时节,我和父母去山地掰烟,午后阳光过强,父母则蹲在烟行中,温柔地掰下每一片成熟的叶子,像对孩子一般,将它抚平放在阴凉处,晚上再用柔软的布片将它们包裹好运回来,并一个个绑在烟杆上。

  次日凌晨,天下起了暴雨,父母赶紧起来用塑料纸将它们盖住,生怕淋到雨水。中午,暴雨转成了淋雨,父亲一直站在门口,望着天空走来走去,不时掀起塑料纸,看看烟杆上的烟叶,发现一片片烟叶变黄,他内心犹如猫抓一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父母生怕家里的烟叶变黄,地里的烟叶还是绿的,在烟楼里烤不到一块。于是冒雨,拉着架子车去了地里。他们一直在雨中忙碌了两天,将剩下的六亩烟叶掰回来,晚上加班加点绑在烟杆上,趁雨停的那一小会儿,把烟叶装进了烤烟楼。

  父亲从烟楼出来,满身汗珠,但脸上却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因为他和母亲知道,有了这些烟叶,我们姐弟三人可以在外面少受点苦,少受点委屈……


看过父母恩情的散文的人还看了:

1.关于父母恩情的散文

2.歌颂父母的散文

3.感恩父母散文

4.感恩自己父母的散文

5.关于父母的散文经典

上一篇:关于父母的散文经典

下一篇:关于父母感人的散文

69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