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散文欣赏>散文随笔>

关于小镇的精美散文随笔(2)

俊杰分享

  关于小镇的精美散文随笔:小镇暮色

  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走在这小镇的暮色里。走在其中,眼前,像极了一幅幽静的版画。

  这个时候,总会让我想起小桥流水的声音展走乌鸦在天空静飞的影子。风在这一刻,急迫地触摸着暮色有些微凉的胸膛,然后又触摸疲惫的先人在远古草丛里的爬行。此时,版画上空的乌鸦和版画中的小桥流水,看似是静立不动的。

  一直认为,这样的情景是静的,可以让人想成一幅静止的画。那时,我们的祖先许多的人都厮守着祖传的茅草房,把生活当生存,卑微而孱弱地跟随着日月轮回。

  历史,总会在一段漫长的路上慢慢地延伸,山高水长中一些火焰总是照不到路上的行者,人们却在抗争中抗争着,企图温暖那些流浪了许久的魂。然而,那漫长的路终是隔断了从故乡到异乡的阳光,其中历经的山山水水便决定了一群人或者一座城的历史。

  我的生命时光就象这条穿过小镇的汨罗江水,同样在我的门前随流水趟过。行走在这样一条文化的江水边,暮色就象不远处一座书院的古墙,爬满苍绿的青苔。

  这个湘楚文化的源头小镇,被誉为“蓝墨水的上游” ,有“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为省城东北门户。古时属三苗国,东汉末年设平 县,后唐定名平江。春秋时,平江属楚附庸罗子国。秦朝时期,置罗子国为罗县。汉末时期,将罗县东部划为汉昌县,三国时又改名吴昌县。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析湘阴县东境置昌江县;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为避庄宗祖父李国昌讳,以县治周围地势平坦,江水至此平静无波,改称平江县。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到平江起义的英才辈出,小镇一路走来无不渗透着这个历史小镇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气息。

  一些历史与汨罗江很自然地成为了一种标向,注释那些多变的心情和岁月。我总会在这样的暮色里暇想一些不关乎世俗的历史,想象那些远古的画面。

  此刻走在这个叫平江的小城镇里,我的心情似也被某些事物注释着。一路上的暮色,是从汨罗江两岸的炊烟开始的,慢慢地接入地平线,让白天里它所有的旅途都充满了无所适从。这不是我的伤怀,我喜欢这样想象着那空灵的人去楼空,只是在思维里多了一种愁绪而已。而此时的我,心境是平和而愉悦的,因了这暮色可以给我无止境的遐想,也因了可以一个人独享如此的惬意。沿着安静的汨罗江,慢慢地,江面上的几点渔火便很自然地成为我心情的标向,注释着我的心情。

  这时的暮色是属于这座小城和这条江的。在这样的暮色里,我可以漫无目的地沿江行走,让飞翔的思绪飞翔着,让孤独的身影孤独着,让静坐的我更安静。

  这时我的身边是没有村落没有楼群的,与乡村和城市也失去了瓜葛,那些浮华和虚伪远了,只有虫声离我很近。不知不觉,一肩的诗意。

  我想,在这样的暮色里,也会有一些人如我一样吧。或者,有人可以听见江水和风声的合唱,或者,有人可以目睹端午的粽子也同样有诗歌在发芽。

  夏天里,其实也会有一些飘落的叶子,而我们常常是忽视了的。因为我们会错过很多一些不经意的事与物。譬如,那些让人心驰神往的花格窗帷和斑驳的门扉,譬如那些断壁残垣和水袖般陈旧的墙画,那些漂荡着的关切与热情所剩无几的青石板古道,那些在锣与鼓、水与火中跳跃的龙舟和粽子……这些便在我的思维中定格。想起它们时,便可在这些让我们快丢弃的事物中寻找,一定会有一些记忆和故事是可以捡拾起来的。

  暮色里,也布满了思考,却到处也充满了遗忘。回首时,暮色的含义可以让我更刻骨铭心。当我们的人群纷纷地逃避朝天的大路时,所有的门扉都会迫不及待地关闭,都在厮守着各自的欢笑或者是痛苦。

  这个时候,暮色笼罩了这个小镇和汨罗江厚厚的历史,让一些曾经明亮的眼也迷茫了。当我们的人群挥舞着淋漓的欲望,把街市走得很拥挤的时候,暮色便会在街道上穿过人群间的缝隙,揣着浮华与低俗在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地方栖居。于是,无处不在的暮色,让一些头发开始散乱,一些头颅慢慢凝重,一些灵魂开始汚浊,并被崭新的灯光牵着,呈现一种磷火的色泽,在喃喃自语中闪闪发光。

  当暮色潜入独自一人的呼吸时,它在乡村的旷野或城市楼群的上空,在这座平江小城的注视下,弥漫着让人联想的氛围。此时,我的思维被暮色浸润着,呈现那些许久不见的坦诚,还有呈现着的炊烟和灯光。一些人影以及难于察觉的空气,都在不知不觉中排成一团雾霭,把沉思的人引入一个宽阔的地方,没有喧哗没有躁动,没有争夺亦没有祸害。

  此时的我穿过小城站在汨罗江边,这个时候,粽子飘香,《九歌》回荡。我站在汨江大桥的中心位置,倒映在江面上的星星在暮色的江面上隐隐约约地闪耀,此刻我在想:那个随汨罗江水远去的诗人,还在手握他的《离骚》翘首眺望故乡的星空吗?

  不可质疑,这是一个历史厚重的小镇,埋藏着现代繁华光鲜背后一些关于往事的沧桑。许多传奇的故事从这里走出去。那些先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斑斑血痕,荆棘也好,沟壑也罢,风霜雨雪,成了今天。

  我选了一处临江较为清静的地方坐下,两个00后的女生握着刚买的冰淇淋,笑靥如花从我的目光里晃过,熟悉的姿态让我溯回那些青春的日子。她们是原野上朴素的花朵,有着清新简单却不失寡淡的美丽。简单的灵魂让她们总是快乐无忧。很多年前这样的时候,我和我的好友也曾这样握着廉价的冰棒或者冰汽水,肆无忌惮地从喧闹的人群里穿过,那时叫做青春。我们的脸上也写着纯净。

  曾经,我们这样愉悦地穿过岁月的风,彼此的眼眸热烈如星。可以在大街上喧闹的人群里无所顾忌地唱着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唱着童安格,你说我象云象雾更象风。可现在,我更喜欢马修连恩那种贴近极地荒原的低沉的男中音。那种在自然里漂泊渴求返璞归真的咏叹,关于离别,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婚姻和家庭以及所有离天堂最近的苍茫。

  于是,暮色中,让我想起许多逐渐老去的生命。

  我也曾在很多时候无数次地想抓住那些虚无与存在之间的绳索,但暮色所赋予它特有的含义,展示一种飘渺与残酷。我深信,它不经意展现出的是可以给一些面孔柔韧的呼吸,让一些事物生长出它们没有阳光的特点。暮色让我与一些相关的事,进入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同时让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它的笼罩与弥漫让我的手指也闪耀着它灼目的光芒。

  莅临是一个意象,暮色合上它的窗扉时,便是这样的意象。它狭窄的空间便有了痕迹,生命的迹象牵引着和我同样沉醉于暮色的人,紧闭双唇面朝它敞开思想,诞生特别丛生的骄傲与张狂,它同样让我跳过一些俗世,留给繁华一个粉淡的背影,让一些斑驳的色彩呈现斑斓的神采。然后,我可以坐在暮色里阅读一个又一个诞生于这个小镇的真实故事。

  我的手机微信告诉我,一个朋友约我明天晚餐几个老朋友一起小小聚下,我知道他的用心良苦,因为近来发生了一件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的事。一位老朋友竟然漠视漫漫长河中凝聚的深情,做了一件让所有朋友都费解的事,彻底伤害了过去的感情。她是想把我喊去能否借这个机会回到曾前,原谅那位朋友的虚荣之举。不是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吗?但我一直沉浸在被无辜轻视的失落之中,于是谢绝了朋友的好意。也就了断了象往常一样在一起谈流年,说锦时,落落寡欢的聚散唠叨。

  青春一落,灵魂如风。我们总是在最仓皇的时候,伸出手,想抓住什么。然而,很多时候却丢失了故乡。很多时候,故乡都是随天边明月连同自己的乡愁在心中升起,时光都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后,于是很多时候忘记了自己是时间的主人,总是喜欢用喋喋不休来宣布热闹的散场。其实好多感情行至水尽,终无路可逃。比如,我和我的故乡。于是,一个简单的电话,一些羽化的信息,在寂静的空间里抵达,温暖而欣然雀跃。

  我在人群里平静地走着,繁华的霓虹映衬着最安静的平江县城,那些梧桐枝桠以静默的姿势诠释了这个季节的宁静。

  时光至此,暮色,在我的眼中是凝重而安详的,它为日与夜贴上标记,让人深深地铭记又可以轻易地遗忘。

  走在暮色里,亦是一种缘份,通过商店的玻璃橱窗,我看见了自己一张洁净的脸。我想,我的脸面纵然在如此纷繁的尘埃中一路走来而洁净无暇,终归了得了。

  关于小镇的精美散文随笔:小镇的故事

  一条驿道开启一段横越古今的旅程;一片桃花妆点一段美丽的故事。飞马传书的使者至此行经千年,岁岁年年踏醒桃花春梦。

  此去经年,一别桃花开过数载,路旁却再不闻你“哒哒”的马蹄。历史渐湮你旷久的尘嚣,驿道回归安平、风烟俱净。而桃花一如当年繁华灿烂,用多情的守望与古驿相伴相依,于时空里绽放成一片永恒的风景。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曰桃花驿——如今鄂东北之重镇杨店。

  小镇自古为联通南北官道之要冲,自唐代起,朝廷在此修邮亭,设驿站,以疏通物资公文之往来,接纳军队换防之中枢。自此,小镇飞马舟车,迎来送往,尘土飞扬,皆无闲日。

  小镇依岗傍水,地势东西北颇高,南面低洼,宛如三撮箕灌一斗,故而得名“斗山铺”。进入宋代,斗山铺广植桃杏,果林不绝延绵,经年日久竟铺成一方灵秀。烟花三月,陌上春归,桃花红,杏花白,黄莺初啼燕归来,给大地呈现一幅灵动的水墨丹青。驿站依胜境而富于诗情画意,小镇托驿站而蜚声荆楚。

  相传北宋文豪苏东坡嫡贬黄州途经此地,见此间桃花漫野,红锦霞天,欣然逗留时日,留下“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的千古佳句,为斗山铺博得“桃花驿”之美誉。为留存苏公履迹,此地乡民于桃花丛中建“东坡亭”一座,以示尊崇与追思。

  后清代孝邑人沈明陟路此寻芳,更有感于“十里桃花遍阡陌,一片绯云没烟村”之盛况,赋得《咏桃驿》一首:“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戌楼当寺静,涧水过桥浑。雨歇莺迁树,烟消客断魂。承平经百载,闲却几烽墩。”有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涉足挥墨,小镇更平添许多文化底蕴与超凡气度。

  明朝中后期,桃花驿市井繁荣,农耕兴盛。此间住户以杨姓乡人居多,杨姓中出了一位富绅杨廷松,此公为人豪爽好客,义薄云天,能急人之所急,成他人之所忧。他开义仓、构义馆、设义学、成义桥、凿义井、置义塚,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此种种善举为乡人所津津乐道,为念公之精神与功绩,桃花驿后又改称为“杨家店,”简称杨店且沿用至今。

  自北宋起,斗山铺就被冠以桃花驿之别称,直至明朝中后期“杨家店”一名的出现,桃花驿才从人们印象里逐渐淡去,而斗山铺之名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才被“杨店”所彻底取代。

  小镇传统文化根基深厚,众多遗迹情景交融,相映成趣。“古三台”彰显小镇厚重之渊源,与地理人文遥相呼应。“老八景”阐扬小镇之风土人情,以古雅清幽而享誉四方。

  走进小镇,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穿街而过,纵贯东西。由镇标径直向东有一条长长的缓坡,名曰石子坡。在这一里多长的古老坡道上,曾经不知磨平过多少的马蹄与车辙,而今它又背负时代重任,继续托起小镇滚滚前行的车轮。相传石子坡有一处遗址——告香台,为古时香客朝拜木兰山告香与谢香之地,曾形成“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之盛况,只是受现代文明的侵蚀与掠夺,古遗址早已不知所踪。

  往下就来到镇中,眼前两条蜿蜒的小河从街心缓缓流过,一条横卧于石子坡尽端,一条镶嵌在古镇东腹地,彼此相望不相逢,宛如两条明净的飘纱随风划过,形成一幅“两川若带”的绮丽景观。

  河水经小镇而不再孤寂,小镇拥河流更富于灵性与诗意。有了小河便有了石桥的蹲守,多少个落日清晨,石桥就静静趴在河面,聆听逝水浅吟低唱,静观繁世尘来土往。

  每当早春秋后,赶集的人们行色匆匆从桥面踏过,薄薄的晨霜里印下了他们串串斑驳的履痕,留下一段“板印晨霜”的美丽传说。早年的小镇赶的是露水集,当天色尚未破晓,人们推着木车,扛着扁担、麻袋从四里八乡汇集小镇,喧杂的人声掺混着雄鸡的清唱,将小镇烘托得沸沸扬扬,形成一种“鸡鸣闹市”的兴盛格局,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小镇人们的勤劳朴实与乡野生活的安宁祥和。

  位于镇东有一座“东天符庙,”此庙建于明末,距今已400余年。几番损毁,几番修复,饱经岁月沧桑而孑然孤立,为此地信众保留下一处寄托心愿之殿堂;护佑小镇一方水土之安康。

  秋后农闲,敬神祈福的四方香客总会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播撒下善缘,将一份份虔诚送抵莲开的彼岸。沿着小镇继续追寻,你还会发现诸如“古井映月”、“石坊献瑞”、“西寺护国”等等清雅之处,处处流露一种古朴凝重,座座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众多散落印迹与古老遗风的沉淀融合,一定程度上更凸显出小镇文化的多元与深长。翻开泛黄的记忆,走进遥远的历程,悠悠小镇如西风古道上一匹踽踽独行的瘦马,百世放逐,依然透过雄浑苍劲,风雨如晦,步履始终坚实铿锵。

  这里是楚剧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有名的龙灯之乡。楚剧的前身为黄孝花鼓戏,也称西路花鼓,由民间用作敬神祈福的灯戏演变而来,早年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而得名。

  向上追溯至清代中叶,在黄梅县的紫云山和垄平山一带流传一种高跷戏,后来这种高跷戏逐渐传至黄陂与孝感一带。受当时清戏的影响与借鉴,黄孝乡民去掉高跷而作平地演唱,形成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打锣腔,也就是所谓的“黄陂腔、孝感调”——如今的楚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小镇在传承与发扬的理念上不断接纳创新,也造就出许多艺术人才,其中就走出了像章炳炎和关啸彬这样的楚剧大师。于是,唱楚戏就成了小镇的一项传统习俗。

  农历新年,小镇周边的人们在村口搭起戏台,唱起大戏。逢此盛事,远近的人们必然赶集一般,全家出动,看完午场看夜场,唱罢东村赶西村,在古腔古韵里感受着传统剧目的魅力,让这颗艺术瑰宝在民间熠熠生辉,广为流传。

  小镇龙灯也是全省一绝,并已获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地龙灯庙会始于南宋,据南宋吴自牧于《梦梁录》中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清幕遮草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说明南宋的大县城都有元宵扎龙灯的习俗。

  而据《宋史》中关于德安府的记载,孝感在建炎年间移治紫资砦,而紫资砦应该就在今天的杨店界河太平镇湾一带。由此可见,当年的小镇已经沿袭了这种习俗,只是当时的龙灯仅为一种观赏灯饰而已。到了明代,这种龙形灯饰又逐步演变成一种能让人托举舞动的高龙,后来又衍生出舞狮、采莲船、踩高跷等多项民俗项目,并掺入曲牌音乐元素,使舞龙灯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多彩。

  每年正月十三,小镇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数十条五彩斑斓的长龙携采莲船与高跷队,逶迤穿行于街道中央,浩浩荡荡向着东天符庙集结。

  城里乡下的人们闻讯纷至沓来,满心欢喜融入一场流动的盛会,小镇变得沸腾。一时间人潮涌动,鞭炮齐鸣,龙腾狮跃,彩声震天。东天符庙朝拜完毕后,所有龙灯次第尾随,再次启程向着附近的侯庙靠拢,远远望去,一条条龙灯雄赳赳,气昂昂浮游人群之顶,形态美轮美奂,宛如一道流动奇观,其场面之壮阔,声势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文化娱乐兴盛,小镇物产也十分丰富:这里是早蜜桃的故乡,也盛产柑橘、茶叶、荸荠、雪花梨等等。清明前后,小镇绿茶如约上市。每天,人们赶在晨露未干之前,采摘回新鲜嫩绿的茶尖,经过杀青、捻形、辉锅处理,嫩叶蜕变成炒青绿茶。

  碌碌凡尘,氤氲在一杯清茶的时光,心情也会随之温润从容,一种季节沉淀的味道总能让人回味悠长。小镇绿茶形似利剑,味道鲜醇回甘、清香四溢,曾几度获奖。

  进入端午时节,香甜的早蜜桃提前上市。浓密的叶丛中,一个个硕大的果实凸显招摇,青红参半,那成熟诱人的姿态仿佛伸手欲坠。

  桃林里不乏前来采摘的游客,他们三五成群,四处散落,尽情享受着自由采摘带来的轻松逸趣。圆圆的蜜桃随手一掰即成两半,果实皮薄肉脆,汁液饱满。品种繁多加之上市时间早,一时引得四方客商云集小镇,一车车早蜜桃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出,走向全国。

  中秋前后,小镇的柑橘成熟了。路过橘园,远远就能闻见一股浓郁的橘香,一颗颗黄橙橙、青油油的柑橘缀满枝头,形态鲜亮润泽。秋风拂过,满园珠光宝气摇摇闪闪,直击路人心扉。

  小镇柑橘肉质细腻柔软,入口酸甜适中、存储也方便,为当地种植业之一大亮点。霜降一过,甜脆的荸荠陆续上市。清灵的水土造就绝佳品质,小镇出产的荸荠皮薄肉嫩,质地洁白如玉,咬上一口,琼浆玉汁满嘴生津。丰富的物产不仅提升了小镇的经济实力,也给勤劳善良的小镇人铺就一条发家致富的小康之路。

  小镇的魅力不限如此:春天的古驿边,一场东风唤醒一场久违的花事,蛰伏一冬的桃花倾尽所有激情,在大地掀起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一时间,万亩桃花竞相绽放,将小镇妆点成奇幻之境。

  此时的小镇抓住契机,敞开胸怀,热情迎邀四方宾客的到来,将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炫境作一次生动诠释:一树一树的桃花如火如荼,争奇斗妍,如赴一场前尘的约定。它们密密麻麻挤满枝头,或面含娇羞,或风姿妖娆,一丛丛,一簇簇汇成一片绯红的云霞,轻柔笼罩大地。那鲜丽的色彩、那淡雅的气息,分明让人感受到一股铺天盖地的暗香涌动。

  路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进小镇,走入桃花林,与桃花做一次近距离亲昵。那些靓丽的倩影与粉艳桃花交相辉映,分不清是桃花映红了笑脸,还是笑脸感染着桃花。

  徜徉于花海秘境之中,一身的浮躁随之沉淀,心情悠然飘忽,一种宁静也会悄然停驻。面对满目桃花,不禁会让人随口吟出——“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一场隆重花事之后,小镇外出的人们渐与桃花作别。他们如鸿雁一般离开故乡,远赴征程,去实现一份自我的人生价值,也为了家园的幸福与安康开启了一年的迁徙奔波。小镇趋于平静,重归往日市井烟火。

  进入冬天,离乡的人们收获满满,他们怀揣喜悦与期盼又从四面八方归来,重新为小镇注入活力,小镇的明天只会越走越光明,小镇的故事只会越演越美丽……

猜你喜欢:

1.关于小镇的经典抒情散文

2.有关小镇的散文

3.关于古镇的散文

4.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

5.有关小镇回忆的抒情散文

上一篇:关于眼睛的随笔散文推荐

下一篇:关于孝道的随感散文阅读美文

3218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