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的原因_泰山五岳的起源是怎样的(2)

欧东艳分享

  泰山五岳的渊源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岳”在东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中原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历史上各朝京都虽屡有变迁,均不出豫、晋、陕、三省范围,其所封四岳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中国岳山称名始见于《尚书》。《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五岳。四岳山名见于经书者唯有东岳岱宗。《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才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史记·封禅书》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综上所述,汉之前五岳之制因势而异,各有不同。西周建都于丰、镐,以华山为中岳:东周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以后,又以嵩山为中岳,华山为西岳。只有东岳泰山和北岳恒山称呼未变。至汉武帝时,才正式创立五岳制度,并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为南岳,恒山(河北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北岳恒山在汉、唐、宋、明时,皆在山阳的河北曲阳登礼,遥祭恒山(河北恒山)。明代中后期浑源利用河北恒山人文景观损坏严重之际,伪造历史,附会传说,称浑源玄武山为恒山,向朝廷提出改祀,到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祀北岳于浑源。这就是五岳。

  五岳的争议

  五岳的名称,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和《周礼·大司乐》,但它并没有说明五岳是哪几座大山。《史记》才定为岱宗(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这五个确定的大山,但五岳到底是指哪几座山,却是众说纷纭。

  《尔雅》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把黄河南面的华山,西面的吴山(即岳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东面的泰山(即岱宗),北面的恒山,长江南面的衡山,视为五岳。郑玄注《周礼·大司乐》采用此说法。

  同是《尔雅》,又有第二种说法: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在今安徽霍山县西北五里)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郑玄注《周礼·大宗伯》采用此说法。

  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五岳也;华、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华、恒、嵩高,汉初相承之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金鹗《求古录札记》则认为:岱、衡、华、恒、霍太,唐虞夏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嵩高,殷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吴岳,周之五岳也。

  泰山的诗词选录

  七绝·咏五岳

  李祚忠

  华山陡险泰山雄,

  分水嵩山峻峙中。

  幽峭恒山临北塞,

  衡山秀丽顶南空!

  附注:分水:分隔黄河、长江水系。

  五绝·五岳

  李祚忠

  东雄南秀丽,西险北幽崎。

  中峻皆名岳,高登会有期!


猜你感兴趣:

1.人顶着山打一成语的答案

2.有关泰山的导游词3篇

3.泰山中英双语导游词

4.高二地理旅游地理试卷及答案

5.泰山导游词精选

23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