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会发生地震的原因

玉凤分享

  地震是对人类最具威胁性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呢?怎么会地震呢?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会发生地震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会发生地震的原因

  一、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

  1、地壳运动理论。目前,有足够的理由表明,自地壳形成以来,地壳的运行方向受北半球重心作用发生了明显的规律性变化。首先地壳是向着北极方向运动,然后逐步南移,至现代南移至赤道。赤道以南理论上不会成为地壳的运行方向。地壳运动幅度和强度在时空上也有很大差别,通常越向北越接近现代越小;越向南越远离现代越大。针对地壳的历史活动规律和地球的演变进程,几乎可以断言:现代地壳在水平方向的运行强度和幅度已经介入微弱期,对地壳的整体 坚固和塑性不会构成太大威胁。但是,现代地壳在升降方向上的运动却显露地相当剧烈,这种剧烈最明显表象是频繁发生高级别地震。

  反向地球重心方向运动的物质是引发现代地震灾难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现代地球为圈层结构,较重的物质分布在地球深层;较轻的物质分布在地球的浅层。这种规律在地核和地幔的深层尤为精确;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之间却显示了明显的不规则。地壳是地球吸收捕获外来物质最直接的固体层面。这些外来物质种类繁多,重量级别不等,在重力分异运动尚不十分明确的地壳表层,往往混杂在一起向地球深层运动,或被新的物质掩埋。在地壳某些区域由于混杂的重量级物质越来越多,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就越来越强;

  2、地震核变成因论。地震是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在地壳上的表象。 地幔的长期沉淀、析出、分层,在地球深处形成较纯净的核裂变(如铀等)物质圈,同时由于地幔的长期析出或内部物质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对地表的液态、气态物质(如海水、石油、空气等)的吸入、热解,在地幔的上层(地幔、地壳之间)聚集了较为纯净的核聚变物质(如氢等)。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

  3、高压藏围岩弹起和撞击成因论。此说是江发世于2012年10月23日,在文库发表《地震的成因(续)》提出的。江氏认为:在地下存在地质空间,高压气液体进入空间形成高压藏。高压作用下,高压藏的围岩发生弹起和撞击作用形成地震。
4、震电说。据科学推算,地核的温度可达到6000K,与地壳的温度差大约是5000多K。这种情况下,熔岩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受热会脱离“能级”的束缚,变成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将趋向低温部形成负电层,则地壳下面必然要形成“温差电场”。在电场的感应中,地壳层中某些矿层会存在局部电场,这些电场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其电场力会与重力形成合力而导致“重力异常”,其电离作用会在地表空气中产生“电离光”,受这种电场影响,大气电场会失去平衡,而导致怪风怪雨怪雪等异常气候。当这些局部电场的相对电势(电压)积累达到一定值时(或者有水渗入电场间,破坏了介质的电阻率),电场会将其中的绝缘层击穿,产生剧烈的地下雷暴。这种地下雷暴瞬间释放的能量可与核爆的能量相当,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不仅可以破坏地层结构,造成岩层破裂,而且会形成纵波和横波在地层中向四周传播,造成地表建筑物毁坏,甚至会造成山崩。——这就是破坏性地震的真实成因,大量的临震现象对此提供了证据:

  (1)“地声”和“地震光”的验证。有科研部门证实,在雷雨云上方,常会看到与地震光相同的“电离光”,科学界称之为“红色精灵”、或“高空雷闪”,它们与临震区产生的“地震光”是相同的。在大气层中发生的雷电从直观上分为三种:一种是只有雷声,看不见闪电,即“沉雷”;另一种是只见到闪电,听不到雷声,即“干闪电”,第三种是声与光现象先后并发,即“雷闪”。因此,临震区发出的“地声”和 “地震光”都是地下雷电的最直观的验证。

  (2)“地磁异常”的验证。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表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运动的电场产生磁场,运动的磁场产生电场,这已由磁电机提供最可靠的证明。临震区地表出现“磁场异常”,如指南针乱转、磁铁失力等,还有地下金属物放出火花等,都表明地下有庞大的电场运动,这是对地下雷电的另一个有力的验证。

  (3)重力异常的验证。 地震部门的先进仪器发现,在大地震发生前,地表面重力会出现异常,众所周知,电场对中性体普遍具有吸引力,地表存在重力异常,表明地下存在局部强静电场,其引力可直达地表以上,与重力成为合力,从而导致重力异常。这是对地下电场的验证,也是地下雷电的重要证据。

  (4)“气候异常”的验证。地震前伴随的气候异常总是让地震学科的研究人员百思不解,地层的机械运动如何能够影响大气呢?事实上,气候异常恰恰证明了地震是一种雷电现象。地下电场的变化必然影响大气电场的变化,大气中的电离子会出现不平衡态,导致水分子的“凝结核”增多,进一步造成大气压的变化,怪雨、怪雪、怪风等现象的产生也是对地下雷电的有力验证。

  (5)“水库地震”的验证。水库地震与水库蓄水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水库刚积水时,无震或发生小震,水满后发生大震,以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比如:1962年3月19日发生在中国新丰江的6.4级地震,1967年修建在印度德干高原的戈伊纳水库地震。而且,将水人为地注入地下深处也会发生地震。注水地震的发生次数随着注水的增减而增减,注水停止后,地震现象也停止了。这都是因为水在渗入地层深处后使地层的电阻率发生了变化,导致异性的电场间发生了放电现象。它是对地下雷电的又一个验证。

  (6)电离层“电扰”的验证。近年来,多个国家的宇航部门经过大量的观测证实,大地震临震区对应的大气电离层会出现“电扰现象”,这种现象与电离层下面的“雷雨过境”具有相同的特征,这足以证明地震是大范围、大规模的地下雷暴。

  (7)次声波传播情况的验证。较大的地震发生后,会产生绕地球周转的“次声波”,这种波的特征与核爆炸产生绕地球周转的次声波完全相同,这可以表明地震是一种剧烈爆炸现象,而绝不可能是岩层“错动”、“断裂”现象。

  “震电说”是根据大量临震现象综合而来的,理论与实际符合得很好。

  (一):构造地震(Tectonic Earthquake) 。由构造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此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世界上绝大多数震级较大的地震均属此类型。此类地震的特点为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破坏性也最大。因此,构造地震多为地震研究的主要对象。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及最近新疆巴楚的大地震均属此类。

  (二):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动时,岩浆及其挥发物质向上移动,一旦冲破火山口附近的围岩时即会产生地震。此类地震有时发生在火山喷发前夕,可成为火山活动的前兆。有时直接伴随火山喷发而发生。通常火山地震的强度多不太大、震源也较浅,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也较小。此类地震为数不多,主要见於现代火山的分布地区。

  (三):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石灰岩地区,经地下水溶蚀后常可形成许多地下洞坑,如果坑洞不断地扩大,最后导致坑洞的上覆岩石突然陷落,由此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此类地震震的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主要见於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地区如岩塩、煤田发达的地区。

  (四):诱发地震。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例如水水库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等。水库地震为由水库蓄水而引发的地震。因为水库蓄水后,厚层水体的静压力作用改变了地下岩石的应力,加上水库中的水沿著岩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渗透到岩层中,形成润滑剂的作用,最后导致岩层滑动或断裂,并进而引起地震。此种地震的起因为水库的压力,但地震形式为属於断层地震。地下核爆炸时产生的短暂巨大压力脉冲,也可诱发原有的断层再度发生滑动因而造成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 90% 以上。

  2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 7% 左右。

  3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的形成原因

  地震是由地壳中聚集的张力突然释放引起,在地下700公里深处发生,但仅在地壳上层数十公里的破裂才有可能产生影响地表的运动,例如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产生的冲击波便来源于地下大约20~30公里深处。

  地震带位于形成地壳的半硬性板块的边缘。最深的地震沿着海沟发生,形成或毁灭火山岛屿。最剧烈的地震常发生在一板块插入另一板块底部的地域。沿着北美洲西海岸,圣安德雷斯缺陷区是特别易震的地带。

  连续的初步震动,即所谓的前震(通常伴有一段地震平静期)通常预示着即将产生一场大地震。实际上前震相当于扳机。起初的震动几乎不能引起人们注意。

  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

  地震是无法预料而且是一瞬间的事,我们掌握一些防震和避震知识就会有效减轻伤害。当灾难发生时,你很可能在家里睡觉、在学校上课、在操场上活动、在办公室处理文件……这时地动山摇,房屋震荡,物品从柜子上、桌子上、墙上纷纷落下,地震了!如果你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遭遇了地震,你该如何进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才能保护自身安全。

  一、应急避震的原则是什么?

  1、保持冷静,不慌张,沉着应对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采取应对行动,动作要迅速,但一定不能惊慌,不能盲动,否则将造成无谓的伤害或不必要的损失。很多既往的案例都充分说明:沉着应震,临震不慌,将自己的既有知识技能都发挥出来,避震效果最好。面对地震盲目逃生,拥挤、踩踏、跳楼等造成死亡或伤残,都是可以避免的。

  2、因地制宜,不要墨守成规

  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所进行的活动千差万别,面对的地震险情也各式各样,因此,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利用身边的环境和条件,发挥自己的避震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合的方式避震。

  3、行动果断,不要因为犹豫耽误避震时间

  地震发生是一瞬间的事情,给你逃生避震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钟,能否安全避震,就需要在这几秒钟的时间内作出决定,容不得思前想后,犹豫不决。特别是有些人本已经逃出屋外,由于贪念屋内财务,又转身回去寻找,结果自己被埋压。使本来的成功避震变为自己主动送命的过程。

  4、身处公共场所要服从统一指挥,不可擅自行动

  如果地震时你处在公共场所,身边人员较多,如果擅自行动,没有秩序,只顾自己的避震行为可能使自己遭遇更大的不幸,还可能连累别人失去避震的机会。如果能够按照紧急疏散路线有序疏散,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充分的保障自身安全。

  二、室内的避震空间一般是指什么位置?

  发生地震时,给人的应对时间通常很短,安全逃出室外可能没有完全的把握,加之当前楼房改的比较拥挤,所以面对地震,在室内进行避震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在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通常室内易于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包括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炕沿下,结实牢固的家具附近等。

  最不利于避震的室内空间包括: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周围无支撑物的地板上;外墙边、窗户旁。

  三、避震时应该采取什么姿势?

  地震时,尽量采取一些可以保护自己的姿势,比如: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导致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毛巾、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还有身体其他重要部位。

  四、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发生地震时在电影院、剧院、体育场馆的观众,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脚下。疏散要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进行。

  发生地震时在商场、饭店等处的顾客,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

  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疏散时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

  五、在学校怎样避震?

  在学校,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地震时切不可惊慌,同学们应在老师的指挥下疏散到操场等开阔地集合避震。严禁学生重返教学楼内营救同学。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防震演练,包括随机的防震演练。 来不及疏散的同学可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乱跑或跳楼。

  六、在户外怎样避震?

  地震时如果你在户外,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此时应将身边的皮包、柔软的物品或者手顶在头上,就近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等。

  七、在野外怎样避震?

  身处野外,避震时应该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不要在山脚下、陡崖边停留;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避震时要避开水边的危险环境。远离河边、水坝、堤坝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或上游水库坍塌下游涨水,不去水坝、堤坝上,以防垮坝或发生洪水;不要躲在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时受伤。

  八、身体被压后应该怎么办?

  1、地震时如果身体被压,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惊慌,余震随时会不断发生,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所以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保存体力,设法脱险。

  2、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3、如果有条件可处理身上的伤口,特别是有大量出血时,尽量先止血,以维持生命,并根据现场条件处理其他伤情。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6、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看了会发生地震的原因的人还看了:

1.地震形成的原因

2.简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128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