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蜕变:在无声的积淀中发生——校长感悟

晓晴分享

  1

  这次培训,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其中,我对14日的两个交流内容最为感兴趣:史金霞的《不断离开,寻找真实的自我——二十四年教书育人路》。我跟两位授课教师并不熟悉,但对两个题目却莫名地喜欢。第一个题目,让我对失去的童年和青春多了几分怀恋;第二个题目,“离开”一次触动了自己内心柔软的区域。两个题目分明都隐含着蓬勃的生命气息。

  三伏天,我们来到大上海的大郊区,显然不是为了玩儿,而是为了成长。而这两个题目,与“成长”是如此契合。

  2

  叶开,作家,一个鲜活而真实的人。

  他看似在讲写作之“术”,实则处处都是人生之“道”,教育之“道”。

  他强调要做“善推演”,不要做“恶推演”,要用自己来推动大家,推动一个良性的,一个宽容、兼容的社会。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事物和人,不要试图同化他人。这是真正的教育思维。而在我们的学校,大量的工作之一,就是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变成一个“模样”,让几十颗脑袋“长在老师一个脖子上”,没有质疑,没有反驳,更没有对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故作高深,频繁煽情,谎话连篇,“太过严肃,很不地道”(茅卫东先生语)地“循循善诱”,目的就是一个:控制。只要是你乖孩子,只要你不惹是生非,那么,一切OK了。但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真谛。教师不能做庸俗的园丁,把原本千姿百态的植物都修剪成一个形状,而是能够看到不同植物的特点,在最大程度保留其个性枝丫的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已。而这个“稍加修饰”,就是普世价值观,是善,是爱,是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除此之外,允许个性的存在,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那么,你有勇气抵抗社会对我们的“消化”吗?你愿意主动削减自己“消化”学生的冲动,允许不同个性的人、不同个性的观点存在吗?

  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不是“圆的”而是“方的”学生,你还能坦然面对吗?不突破这点,教师的成长和蜕变就不会发生。

  3

  怎么成为一个好老师,叶开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启迪:为什么他的课那么浅入浅出(刘宗顺先生语)受到欢迎?是他的知识多么丰富、学问多么高深吗?不是。是他的“不正经但很严肃”(茅卫东先生语)的真实打动了大家。

  真实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路径,是打开一个人自己与他人的一把钥匙。

  很可怜,现实中不少老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剥离”的:一到教师岗位,教师就离开了真实的自我,离开了自己的经历、背景、性格、爱好,甚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改头换面,乔装打扮,成为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极其虚伪的人。这种自身形象的分裂,造成一个教师不能平和坦然地面对学生,在自我的挣扎中将教育教学演化成斗争,而不是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开始遭到学生的“鄙夷”和“嘲笑”。

  做个真实的人,不端着,不做作,以充满“烟火之色”而不是“圣母玛利亚”的形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敢于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表露真实的心声和情绪,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作家说,“我口写我心”,我要说,老师,你能做到“我口说我心”,“我行随我心”吗?

  4

  叶开先生讲,每个人都有经验,写下来就有意义。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写,不敢写,并不是简单的写作能力不足,原因基本有三:一是把写作想得过于高大上,望而却步;二是功利思想过重,陷入写了有什么用的纠结;三是觉得生活太单调,没有内容入笔。其实,写作不过是自我陈述、自我表达而已,它是一种倾吐,可以转换一个人的能量,甚至有自我疗伤、自我治愈的功效。

  我从2010年出版第一本专著,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十本书的写作。有人问,你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你还干其他工作吗?我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与别人无异;我这么多年就是学校里最忙的人,用句俗语说叫“狗揽八泡屎”,常常焦头烂额。那么怎么做到的呢?利用零散时间而已。像史金霞老师一样,开会,听课,跟学生一起上晚自习,都是我最好的写作时间。写作无非是一种习惯,生活的点点滴滴,情绪的丝丝缕缕,三言两语,不断积攒,质变迟早会发生。

  说起成长,用文字描绘自己、梳理自己,也许是最佳的路径吧。

  5

  史金霞,保定人,我的老乡,同样是从河北来到江苏,又一个离开体制的人,独立教师。其勇气值得敬佩。

  “我不能让在我身上发生的痛苦和创伤再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这是一句多么富有悲悯情怀的话,我真的希望史老师这个信念成为天底下所有老师的追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歌词在我的感觉中一直不是褒义。当初我们是如何憎恨我们老师的所作所为?而当我们戴上老师这个头衔后,却“好了伤疤忘了疼”,将我们老师的“经验”和“套路”悉数“发扬光大”,变本加厉地转嫁给了我们的学生。教师的成长,首先要有一颗软软的心。寻找自己的生长足迹,剖析自己曾遭遇的点点滴滴的伤害,小心翼翼不让其再发生,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

  我不止一次对我的老师说:我不希望你们一辈子在这里工作,但我希望,三年五年后,当更好的机会来临的时候,你一定具备随时“动身”的能力。成长的标志,就在于我们能像史金霞老师一样,具备开始“一场惊人旅行”的资本。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前提是,我们得拥有健康的双腿!

  6

  培训之余,与两个小老师交流,他们表达了急迫和焦虑的心情:我们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其实,完全不必着急,每一个人,都在经历慢动作的蜕变。之所以“慢”,就在于积淀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只要有心,蜕变就会在积淀中无声地到来。人的成长与自然界的植物并无两样,时令到了,成熟自然会到来。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不要奢望在他人的挟持下实现自我蜕变,有人可以送你一程,但没人陪你终生。

  可以渡你的,只有自己!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4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