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小巷中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理解在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阅读理解无疑相当于考试中的拦路虎,令同学们头痛不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坐在小巷中阅读理解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坐在小巷中阅读理解
虹珊
要离开丽江的前一天,我在它的一个小巷子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回想这一路,每一步,我似乎无时无刻是在听从内心的调速。内心掌控着语言和行为,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我奔丽江而来,原以为没有任何刻意,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希望的是能够一脚踏进远古,与精神上所追求的所谓安静、古典、明净、幽雅等等高度契合或相印。因为,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些就是我最为崇尚的个性特征。
那么,在丽江,在最接近远古的驿途中,我究竟收集到了什么?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这些我都看到了听到了,然而,它们的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使得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最终竟虚幻得像晃动在夜空下的水中月,是那么地令人生疑。
我,是否真的走进过这座古城?
似乎没有答案。东河从我的眼皮底下淌过,绿色的水草像美人扭动的腰肢。在我的身后,就是中河,在那里,茂盛的垂柳顺着长满青苔的石壁长长地弯向浅浅流淌的水中。而在这两条河之间,横亘着无数条被踩磨得化石般闪亮的石板路,上面正行走着来自五湖四海缤纷的脚步。
我有些弄不明白自己了,为什么要追踪几千里,去经历一个看似重复的经历?其实,仔细想想,它与以往的许多情形并无二致,甚至,与我坐在家里游历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有几分相似。
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在离开丽江很久以后,我仍然无法落笔。我不时问自己:曾经,坐在那个小巷中的人究竟是谁?是自己?是别人?还是踏进丽江古城的任何一个人?
后来,发生了汶川地震。我看到那么多人与我一样,为灾区的人民泪流满面、痛彻心肺、倾力相助,那种真情实意,就像灾难是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当人类面临着突发事件时,责任、义务、团结等等诸多人类的同一性很自然就过滤掉了个性中极为尖锐的部分,温情与和谐开始大幅度呈现。这时,我们像医生号脉一样,准确地捕捉到了彼此血脉的深处:它们首先是拥有了同一个源头,然后才开始分流,在大地上任意铺排和流淌,终而形成丰富的个体。
灾难绝对不是美,但美同样会在灾难中成长、含苞、开放——人类优秀的品质在瞬间就集结起来,向灾难发起了强大的反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停地、反复地被感动着,被别人也被自己。原来,对于美,人们不约而同的习惯就是:真情实意地欣赏以及自我欣赏。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向着丽江进发,包括我自己。
后来,读了一点点尼采。从叔本华最忠诚的弟子转而成为一个最有力的颠覆者,尼采充分宣扬的自我。当他以彻底的反叛而让自我攀上人生之巅时,却不幸坠入了另一种特殊的人类群体所具有的同一性之中---疯癫,天才最终被个性的极度膨胀而毁灭了最宝贵的天才载体一一生命。他的个性也从此转化成了后人的某些同一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模仿他的思维、语言,模仿他个性中那些美丽的、闪光的部分。
与美相遇,欣赏之后也许就是这种无意识地模仿。当我坐在小巷的石板上,被那些古老的事物所包围时,我确信我窥见了纳西族人的凝神或者微笑。那时以为怀揣个性的我,其实也不过是在模仿他们,模仿他们在淌过生活之河时,歇息的某一个片段,或者驻足的某一个瞬间。尽管这种模仿显得笨拙,但十分真诚。事实上,无论怎样标榜自己的个性,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这种源于血液自觉燃烧的模仿热情,它与本能相关,与继承同质,它就是同一性诞生的母腹。
我终于有所悟,我的丽江之行,其实最终还是服从了人类的同一性,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
俗就俗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可能,我还是会照样欢欢喜喜地融入人群,走向丽江。
在那里,古老的纳西族人,总会以悬置于时间之外的一些事物,比如水,比如桥,比如石头,比如语言,比如书法……安放如我一样后来者的内心。
(《散文选刊》2019.2)
坐在小巷中阅读试题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从离开丽江前一天写起,接着写丽江之行的感受,又写了汶川地震后人们的行动,到此作者才真正对丽江之行有了深刻的领悟。
B.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如“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写出了丽江游客之多,熙熙攘攘的情形。
C. 作者在明白自以为有个性的“坐在小巷的石板上”只不过是对纳西族人的一种模仿后,内心不免失落,认为是笨拙的,毫无意义。
D. 作者写汶川地震、尼采,看似与前文无关,却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人的个性最终会服从于人类的同一性”,这是散文“形散神聚”的体现。
8. 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9. 结合文章概述“我”游览丽江这座古城的心路历程。
坐在小巷中阅读参考答案
7. C
8. ①多用问句,引领行文,思路清晰条理。如:“我究竟收集到了什么?”“我,是否真的走进过这座古城?”等。②多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如“使得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最终竟虚幻得像晃动在夜空下的水中月”“绿色的水草像美人扭动的腰肢”等。③语言富有哲理。如“横亘着无数条被踩磨得化石般闪亮的石板路,上面正行走着来自五湖四海缤纷的脚步”“我们像医生号脉一样,准确地捕捉到了彼此血脉的深处”。
9. ①抱着追求崇高的个性特征的心理走进丽江。②游古城后没有感到美的享受,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崇尚的个性,感到的却是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感到虚幻。③真正理解了“同一性”之后,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真善美,真正的走进了丽江。
坐在小巷中答案解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选项“内心不免失落,认为是笨拙的,毫无意义。”错误,由原文“我终于有所悟,我的丽江之行,其实最终还是服从了人类的同一性,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俗就俗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可能,我还是会照样欢欢喜喜地融入人群,走向丽江。”可知,我内心并没有觉得失落,正是因为“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所以是有意义的。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从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来考虑;二要从文中句子所使用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先指明手法及技巧,然后分析其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其使用效果。“绿色的水草像美人扭动的腰肢”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草比喻成美人扭动的腰肢,生动形象。“灾难绝对不是美,但美同样会在灾难中成长、含苞、开放——人类优秀的品质在瞬间就集结起来,向灾难发起了强大的反攻。”句子富有哲理。“我,是否真的走进过这座古城?”问句的运用,使思路有条理、清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梳理文章思路,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厘清全文的行文思路,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答题。由原文“我奔丽江而来,原以为没有任何刻意,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希望的是能够一脚踏进远古,与精神上所追求的所谓安静、古典、明净、幽雅等等高度契合或相印。因为,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些就是我最为崇尚的个性特征。”可知我抱着追求崇高的个性特征的心理走进丽江;由原文“然而,它们的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使得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最终竟虚幻得像晃动在夜空下的水中月,是那么地令人生疑。”可知我游古城后没有感到美的享受,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崇尚的个性,感到的却是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感到虚幻;由原文“我终于有所悟,我的丽江之行,其实最终还是服从了人类的同一性,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可知我真正理解了“同一性”之后,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真善美,真正的走进了丽江。
阅读理解提分需要了解哪些考情
对考情的精准把握,就是对命题规律的把握。其无论对阅读理解的学习还是训练,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理解的考情至少应包括文体、题型、主题、题源四方面。
1.文体考情,让心中有框架。阅读理解文体考情包括考查的文体类型,各文体分值占比、各文体考查频率。例如,在总分35分的阅读理解中,文学类占比 13.3%、实用类占比 10%、文言文占比8.33%、古诗词占比3.33%等。
2.题型考情,让学练有的放矢。题型考情包括题的类型、各题型占比、各题型考频。例如,文学文本中“内容理解”题型占比12.49%,考频为100次中考了 92 次。
3.主题、题源考情,让阅读训练更有针对性。主题考情指各文体文本主题的类型、占比、考频情况。题源指各类文体文章的作者、出处和时段。例如,议论性文体常考作者有周国平、朱光潜、陈鲁民等.常考主题有人格修养、生活哲理等,主要出处有《人民日报X思维与智慧》等,时段为中考前一年内占 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