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

新华分享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秀的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教学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夜空中有什么?(星星)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4繁星)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件出示2)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mó模型、楷模

mú模样、模具

(课件出示3)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课件出示4)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5)

2.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6)(板书:从前家乡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三年前南京仿佛和朋友对话如今海上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7)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出示关键句)

比喻句——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拟人句。(课件出示8)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我们的生活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课件出示9)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2.仿写:(课件出示10)

师过渡: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3.拓展。

(1)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课件出示1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不足之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作者写景写感想的写作手法引导的也不太到位,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乌塔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1)再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从文中找出描写孩子表现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让我们当起双桨》

(目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伙伴们荡舟游玩的愉悦心情,也与本单元主题“舟船”联系起来)

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歌声中开始今天的学习。上课!问好!

一、整体单元简介

同学们,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舟船)板书:舟船

这单元有哪些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了解本单元的大概内容:《跳水》、《沙漠之舟》、语文天地中的两首古诗,还有开卷有益中的一首诗歌《初航》和一篇新闻。

师:对,这些文章文体不同、内容不同,借助“舟船”的主题组合起来,告诉我们船上发生的故事、船周围的风景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跳水》。板书:跳水

二、读题,了解作者

1、读课题,了解作者

一起读,(跳水)作者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你了解他吗?

(有则让学生说,但大多数学生不了解)

来一起看!(指名读)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作品大多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2、再读课题,质疑

再来读课题,(跳水)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教师梳理,在黑板左侧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师相机鼓励,评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起读)课件出示:

1、认识2个生字,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从文中找出描写孩子表现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师:有没有信心完成?(有)自信是成功的动力!

四、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用笔圈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词语,5分钟后比一比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这是根据第一个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给学生的指导,并且明确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紧张、主动地学习,为下面的交流做准备。)

好,开始!

(学生自主读、圈画、描红等5分钟)

2、检测:

来,看看掌握得怎么样?

(1)词语(幻灯:词语)

a、指名一竖行读(分三行读),指导:词语也有感情色彩的!

b、齐读(再一起读)

(2)多音字(想想“咽”还有那些读音?)在语句中掌握多音字

a、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b、人们清醒过来后,发现他们已倒在血泊中,一发弹片正中咽喉部。

c、今天的饭菜很香,我狼吞虎咽地吃着。

(生读----指名读)

自己读这三个句子!一字多音,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博大精深!

(3)写字

师:光会读不行,课后还有8个字要求会写。金钥匙告诉我们:同学之间可以自己出题、测试、评阅,互相检查学习字、词的情况。来,

大家挑两个比较难的字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比如:“逃”、“端”,学生评价,老师引导要注意它在田字格的位置,写规范)

(4)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有,则让学生互相解决)

师:课文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五、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扫清了字词障碍,我相信一定能把课文读流利!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做批注笔记。)

交流:

1、指名说,了解文章大意。

2、文中有几个角色?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相机板书:猴子、孩子、水手、船长、

a、先后指名2人到讲台上用箭头边画边解说人物关系,师相机让生补充,说正确: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b、师用课件演示人物关系

c、自己练说。

小结:可见,事物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这也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你看,大家很轻松地就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

老师并相继擦掉黑板左侧“六要素”,即由课题质疑的问题。

(这样让学生更明晰,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六、浏览课文,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目标

过渡: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1、找句子

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孩子表现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2、读句子

3、谈体会

小结: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让孩子由“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最后走入绝境。在这危急时刻,船长救了孩子,那文中是怎样写船长的?你对他有什么看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跳水

课堂检测:达标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跳水》这篇小说主要讲在一艘轮船上,由于()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更加放肆;又拿()取乐,使孩子去追猴子,促使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由于()的机智、沉着和水手的勇敢,使孩子脱险。

二、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táotuōdòuduān

(恶)(挑)(顶)

wùcuòkòng

(醒)(不知所)(制)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5

《云雀的心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讨厌”“乱砍滥伐”“泛滥成灾”“贫瘠”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森林的重要作用,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森林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云雀的心愿。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齐读课题。

质疑:初次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二、 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那个夏天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书,你们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最后两段话

板书:沙漠变绿洲

再读这段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板书:森林重要

三、精读感悟

过渡:森林究竟有多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着小云雀和他的妈妈一起去看看吧!

(一)沙漠

1、指名读2—4自然段,相机评价。

2、方法指导:读文章要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读成画面,读人物的语言,要揣摩人物说话的情感。学生练习。

3、展示

4、小结:想象着读,体会着读,就能把课文读好。

(二)大河

1、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体会人物的情感,自己联系5——10自然段。

2、展示

3、采访:小云雀,你为什么挨近了妈妈?

云雀妈妈,你为什么叹一口气?

4、森林的蓄水作用云雀妈妈是怎么介绍的?了解总分总的介绍方法。

(三)森林

1、我们到小云雀的家,你又知道了森林有什么作用?默读11——13自然段。

2、交流。板书:调节温度

3、再来看云雀妈妈的介绍,比较10、13自然段,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点?

(四)总结拓展

乱砍滥伐,森林变沙漠,黄沙漫天飞舞,洪水泛滥成灾;有了森林,冬暖夏凉。森林的作用何止这些?谁还知道森林有什么作用?

老师也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读一读?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补充资料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迁移训练

1、冬去春来,小云雀邀请小伙伴到沙漠上去种树,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云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邀请你的小伙伴,可以选用下列词句,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话语。

2、师生共同邀请。

总结:听了小云雀的话,今后该怎么做,让我们用行动来回答。

五、指导写字

你觉得最难写的是哪个?要想写正确,需要注意什么?要想些漂亮,需要注意什么?

范写——描红——临写——反馈评价。找同类字,再写。

小结。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6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难点

★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布置学生收集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4个生字,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教学时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如读生字卡片,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求会认的字中,“姗、辰”两个字是前鼻音,也是翘舌音。

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魅”和“丐”较难写,书写时要作重点指导。“魅”是半包围结构,第七笔竖弯钩写时要稍拉长,以托住里面的“未”字,注意提醒学生“未”不要写成“末”。“丐”字共四笔,第四笔是竖折弯钩,书写时要注意它是一笔写成。“酸”左边是“酉”,不要写成“西”。

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也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词典。

(三)朗读感悟、理解

1.本文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文章语言精练,情感丰富,人物对话简洁。教学应让学生多朗读,多体会。先让学生整体阅读,从读通开始,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探究课文意思,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鼓励学生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道理,体验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可通过朗读课文,把“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会加了几个字后,盲老人行乞的效果为什么大不一样。要提醒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话,要求边读边想象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对于“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不叫人陶醉呢”这一句,教师可作指导: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说一说。使学生体会到万紫千红的春天多么美,可是盲老人“什么也看不见”多么不幸。这样,学生就自然地体会到加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后,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就能打动人心,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因此,盲老人会收到很好的行乞效果。这一部分的朗读,语调应是抒情的。教师可范读指导。此外,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作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读出无限的感慨。

3.这个故事还可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演完后,可让一个同学扮演小记者,其他的同学扮演采访对象。采访的对象有: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老人,一位的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打扮漂漂亮亮的小姐,衣着寒酸的职员,普通市民。采访的问题依对象而定,如,(1)老爷爷,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2)先生,您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3)太太,您看到木牌上的字后是怎样想的呢?(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那么多钱?

4.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在班上说一说。如:移动电讯广告词“手握移动的世界”,公园草坪上的警示语“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等。在学生的广泛交流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积累生活中富有魅力的鲜活语言。教师也可以补充这样的语言材料。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要你们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放在水塘边,或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你们想写上什么话呢?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先想一想写上什么话,再试着写一写。看哪些小组提示牌上的话有魅力,能打动人心。

(五)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无动于衷:衷,内心。内心毫无触动。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姗姗:指走路缓慢从容。

2.让·比浩勒简介。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魔语》和《太阳路》。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问题有自己主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并学习乌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你到过哪些地方?

2、通过课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乌塔。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3、板书课题:乌塔(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在暑假里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三、体会乌塔生活上的自立

1、过渡语: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外国旅游,你敢去吗?(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乌塔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我真想问问她。

你们读了课文,肯定对乌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次采访,我当一名记者,你们当乌塔,来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比一比,看谁这个乌塔当得最好!

2、采访过程:

(1)记者: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旅游,你不怕遇到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一定会非常担心吧?

乌塔:我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记者:你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乌塔:我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还有希腊等一些国家。

(3)记者:你怎么知道这些国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乌塔: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4)记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你的钱是向父母要的吗?

乌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挣的。

(5)记者:你怎么挣的呢?

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6)

记者:一个小孩子独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乌塔:我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还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3、总结:啊!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挣钱,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开心,又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4、提问:聊到这里,你觉得乌塔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体会乌塔思想上的独立

1、过渡语:我们都感觉到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精神,其实在她的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另一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从课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作者与乌塔的争论,看看我们能否从他们的争论中体会点什么?

2、第一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一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各持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家长爱孩子,所以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乌塔认为: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出远门?)

(3)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4)你也像乌塔学习,发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家长爱孩子,应该怎么爱?我们这样说:爱孩子,就给(让)他们

(5)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你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二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这次争论的话题是什么?两人各持什么观点?

(争论的话题是:孩子的乐趣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孩子有电视,有图书,有游乐园,很快乐。乌塔认为:中国的孩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肯定缺少乐趣,因为只有亲自感受,才能体会它的美丽。)

(3)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你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的童年更有乐趣。

4、总结:两次的争论乌塔都发表了跟作者不同的见解,但是乌塔都说得更有道理。从中你发现了乌塔什么特点?

(很有主见)

五、拓展延伸

1、是啊!乌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样独自一人去国外旅游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学的是乌塔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锻炼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样一个人去旅游,毕竟这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而且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结束语:最后,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养成依赖的心.而且做事说话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上

独立自主

思想上

很有主见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39;个性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自负盈亏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他是怎样步入足坛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自学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五、配乐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六、板书设计

球王贝利

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单元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4、复习掌握本单元《词语表》中的词语,能写出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按要求正确搭配词语和将词语分类。

5、复习巩固对句子的认识,会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和把句子写具体。

6、复习学过的各种句式,初步认识比喻句和学会改写反问句。

7、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39;大意。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段、篇之间的关系,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和自己的作文。

教学难点:

能围绕中心,具体地叙述一件事。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总课时)

主题“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第1课

《观潮》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蒙、雾、昂、贯”的写法,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薄,号,度、称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的是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到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奇观”指的是什么?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重点朗读,要求背诵的。是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闻其声,再观其形,思其序。

大潮来之前,钱塘江将面很平静,观潮的人们急切地昂首东望。大潮终于来了,开始只是一条白线;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浪潮越来越近,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两丈有多高,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潮头很高,范围很宽,感受到潮水来势汹涌澎湃。

3、找出课文中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

《教参》P3.4

4、造句:依旧、犹如、好象

第二课时(总课时)

第3课《鸟的天堂》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茫,规律”的写法。

多音字:乐、干、数、泊、应、盛。区分“陆续、继续”感知全文大意: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第一次经过时,只看到生长茂盛的大榕树,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产生了“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儿的想法。第二次再去时,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见《教参》P14

课文第7、8、12自然段要求背诵

2、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鸟的天堂”指的是天马河上的一株榕树。

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生活在那株榕树上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

3、“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枝上又生根……)

4、课后第3题,见《教参》P15

5、课堂第5题照样子写句子,意思不变。

课堂第7题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了解说明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理解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20世纪的科学成就资料。

2.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祖辈们的不同生活。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确立中心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题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去学习课文。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四节,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相机变字体为红色,出示相关图片。)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理解“地球村”。1.为什么地球会变成村呢?2.地球怎么会变成村呢?出示图片,师简介)

(3)我是从:“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师小结:“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0世纪科技如此令人瞩目,我们怎能不高兴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其实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很多科技带来的方便,请随便说一说吧?

师: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课件:“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指名读。

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生回答,师相机变红字

说话训练: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展示课件:农耕社会的图片。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

生答后,出示课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读,相机变红字。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生回答后教师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师: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师: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板书:一百年>上百万年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

(4)体会变化之大。

出示这句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从农耕社会到20世纪科技变化之大,之多,之快。

师:20世纪,科技翻天覆地,令人振兴鼓舞,我们可以激动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述:20世纪的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呼风唤雨,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哲学家这样说……

1.出示波特兰·罗素的名言: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指读,变时间(20__年——20__年)齐读

3.师述: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而且还会带来更多……

4.出示课件:指读最后一节

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引用诗句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哪一句话?能一起告诉我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生自豪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激动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高兴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同学们,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来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六、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是路甬祥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课件展示这本书的简介。

七、小练笔:《孙悟空来到21世纪》

师述:同学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连天上的孙悟空也知道了……

孙悟空西天取经后,在天庭时间待长了,觉得很没有意思。又听说凡间已经到了21世纪,便决定去看个究竟。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悟空会有哪些奇遇呢?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五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感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

4、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在原来的那句话前加上几个字就能让它产生魅力的原因,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书“魅力”,指名读。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在你认为难懂的词句上做上记号。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终点强调。

读准下面的词:

魅力、衣衫褴褛、佝偻、寒酸、欣慰、陶醉、莺歌燕舞、辛酸、漆黑、绅士

注意下面字的写法:

牌:左边的上半部分是“白”字里面有一撇;

讨:注意与“付”区别。、;

币:不要多了一横。

“钱”与“残”区别。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值得你注意,把刚才提到的几个字和你觉得不太好写的字写两遍,课后在自己的生字表上描红。

3、交流汇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把你读后的问题说一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预设:(1)诗人为什么加上“春天到了”?(2)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的的魅力?

师依据学生质疑归纳核心问题: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2、交流:

① 老人很可怜:

你抓住了哪些词句读到老人很可怜?这是对老人什么的描写?

(衣衫褴褛、佝偻、头发花白、表情木然、双目失明。)

盲老人站在木牌旁,期待着路人的帮助,路人却无动于衷,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思考: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名读,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 诗人很善良、很有爱心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老人的不幸和读人的善良。

4、学习第二段

(1)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师重点指导。

(2)诗人前后的变化,对比着读。诗人添上这几个字以后,人们一改原来的无动于衷,纷纷解囊相助。

齐读人们看了木牌以后的反应。(抓住“大都、无论——都”等词语来体会这诗人加上的几个字的魅力。)

绅士、贵妇、少男少女:掏;寒酸的小职员:摸。这里为什么用上了两个不同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寒酸、华丽。)

诗人看了以后也欣慰的笑了,谁来给“欣慰”换一个词。(满意、高兴)

(3)指名读,一人读添字前的内容,一人读添字后的内容。其他同学想想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相练一练。

四、小结: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一、二段的内容

2、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自由读有关段落,找出答案,画下来。

二、品读文本,加深感悟

出示第三段第一句话,齐读一遍,你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3“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什么?(春天美丽的景象)

找出书中这一句读一读,谁来填这个空。

根据括号中的内容想象一下这叫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好吗?

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

4、师有感情地说: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板书:万紫千红)

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自由练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师:春天多美啊!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板书:一片漆黑)

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会更难受,这多么令人心酸呀,多么令人同情啊!

5、人们的同情之心犹然而生。他们纷纷解囊相助。板书(解囊相助)

6、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生自由发表。师: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这几个字和“我什么也看不见”合在一起,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老人的不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反差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打动了人心,触动了人的情感,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三、齐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短短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有魅力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总结全文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说得好,"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好语文,让你们的语言也具有巨大的魅力吧!

板书设计

2、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长叹一声 产生同情

解囊相助

语文四年级教案反思怎么写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捞铁牛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准备怀丙打捞

    216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