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

钦容分享

语文教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指导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资源、个性化教学和提升教学效果等作用。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

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普鲁士。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说到底给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4、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历史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象、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一、教学目标

1、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文章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知识讲解,写文章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知识,概括成两点:

1、写文章要讲真话,抒真情。

2、要多读优秀文学作品,积累情感。

五、理解举例。

1、欣赏《春》中关于淑英到上海后的一段描写。

教师讲解这段文字出现的背景,谈谈表达了怎样的情。

2、放录音《一件小事》

学生讨论这件小事的真体现在何处,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真情。

六、学生自读一些自己认为“说真话,抒真情”的片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45分钟内完成习作。

2、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题

1、题目:教材P67—68一、二中任选一题。

2、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条理清楚。

3、学生习作

附:修改放在评讲中,选择本次习作中的一出现常见错误较多的,印发给学生,教师以投影仪展示习作和学生一起修改,并交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常见符号。

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

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七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语: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学生通过预习作业对叶圣陶有了一定的了解。全班齐读课题。勾画注释1关于叶圣陶和作者的重要信息。

(4)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指人好学。耻:以为耻。问:请教。

(5)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

{6}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三、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导语:叶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通过那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下面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出示任务:

默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③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3.反馈指导: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

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

③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精神品质,下节课我们通过细读文章,品味和体会本文的言语特点。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例如: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二、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四、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03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