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晓芬分享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文化品位,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0课《军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真响亮,知道谁是军神吗?

出示刘伯承图片简介:刘伯承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人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之一,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其后参加领导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无数战役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起来学习这位传奇人物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生字、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读课文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不知道生字掌握了没有,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先自己小声的试一试。谁想读?(指名读)同位两个互相读一下,指正对方存在的问题,

齐读。

看来生字大家掌握的比较不错,现在老师让生字回到课文,谁想起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进了一个诊所,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经过)

三、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军神,请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军神的这个句子。(示: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再次读读这个句子。

师:读得真好。读了这个句子此刻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沃克为什么惊呆了?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板书:钢板。为什么要说刘伯承是军神?为什么说刘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板书:男子汉

会提问题就会读书,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浏览全篇,如果你在读课文当中,发现哪句话能回答这个问题,就用笔画下来。当然可以把你画下来的句子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师: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记叙的,我们也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学。就诊时,你画的哪个句子。

谁来说。生(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我治治…… 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这些句子能说明什么?

沃克医生的不悦,刘伯承的镇定谁能从朗读中表达出来。

师:就诊时哪些句子还能说明刘伯承受伤非常严重。

(第二自然段)你是怎么认为的?

理解的真好,刘伯承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呢?(恳切)

抓住这个词,谁能读一读这句话?

他是多么怕会损伤到自己的脑神经啊!于是他对医生恳求道。(指名读)

沃克医生又有什么反应呢?(沃克医生楞住了……. 受得了吗?)

你是怎么理解的?

同学们能抓住人物特点分析课文,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说了这是普通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为什么刘伯承还极力要求不使用麻醉剂呢?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可此时此刻他却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师:刘伯承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动,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沃克医生手术前和手术中神态

的变化。谁想起来谈一谈:(术前沃克先生对刘伯承冷冷的,甚至有些不悦听说他不用麻醉剂有些吃惊,手术中他的手都颤抖了,语气也变得关切起来)

那他是怎样说的呢?(你要是……可以叫出声来)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沃克这句话有哪些感情。生读。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关切的语气谁来读读这句话

放电影片断:沃克医生和刘伯承手术前的对话及手术过程。师:同学们,你看见了什么?师:你听见了什么?师:你的心情怎样?

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疼(第四自然段)

多么顽强的意志啊,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指导朗读。

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此时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语气充满了关切,他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师:此时此刻刘伯承在做什么?(生在忍受痛苦。生:他可能在数刀数)师:同学们,你有过受伤的经历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摘除眼球比我们摔破口子要疼几百倍几千倍,而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的情况下,因此沃克医生惊呆了,失声喊道—— 生读。师:同学们请大声地再读一次。生读。

师: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毅志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让我们再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文中包含的深深感情。

从冷冷的态度到俯下身子,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深地被刘伯承的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刘伯承说点什么呢?

军神的所作所为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感动。我们唯有加倍的学习才能报答英雄们血的付出,你们能做到吗?

作业设计:

回家吧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个质疑后,由教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我又让学生观看刘伯承实施手术过程中的影视片断,孩子们看完电影后,我让他们再读句子,这时,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朗读中了,学生和文本真正地产生了共鸣。

在注重朗读的同时,我也设计了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亲眼目睹了这次手术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听到什么,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感悟文章的时候,难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中“挤牙膏”式的说出一个个孤立的词语,难以形成完整的语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将是为一段时间中日常教学中的重点。

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著名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经写下了这样的感受——“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2.自由交流: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童年是纯真的,充满童真稚趣的,自由的,快乐的……周围世界对儿童的关爱、包容也给童年带来温暖,于是一切的美好便融人了童年的生命,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乃至生命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最后的栖居地。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板书: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导:“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总体目标要求。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再现《祖父的园子》呢?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来再现“祖父的园子”。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读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作为高年级同学,我相信你们事先一定预习并朗读过课文了。课文一共20个自然段,请选择在预习中,自己认为读的还不够充分的,或者特别喜欢的段落,朗声地读一读。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并进行朗读。

5.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交流读好第1自然段。①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朗读第一句话时,应该特别注意顿号之间的停顿。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读出句子停连的节奏。

③学生朗读体会顿号停顿的节奏。(课件突出显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中我和祖父的对话。

①指名学生朗读这几个自然段的人物对话。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是作者和祖父祖孙俩的对话。朗读时候应该注意萧红和祖父年龄的不同。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萧红和祖父的对话。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一自然段是课文中最长的一部分。朗读时不仅要注意标点的停连,还要注意内容的停连。

a.(课件突出显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我发现刚才同学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在两句话中间的句号处停顿了一下,这是因为什么?(一句话结束了,句号处应该停顿;花儿写完了,下一句又换做写鸟了,应该停顿。也就是说朗读的语气要根据标点和朗读的内容确定停和连。)

学生练习朗读。

b.(课件突出显示: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我发现刚同学读这个地方时,中间的句号处是连着读的。这又是因为什么?(几句话写的都是一种景物,朗读时,要注意连在一起。)

③学生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注意根据标点和内容的异同,该停的时候停,该连的时候连。

(4)交流发现。

①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在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思考。)

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a.祖父的园子里有花儿、鸟儿、虫子。

b.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c.祖父的园子里还有蜜蜂、蜻蜓、蚂蚱。

d.祖父的园子里还有祖父和萧红。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初读课文和互相交流,就把祖父园子里的世界再现到了我们的眼前。是啊,祖父的园子里有花儿、鸟儿、虫儿,还有蔬菜、庄稼、树木、人等等。

④谈话过渡:那么,这园子里的世界是怎样再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我们又该怎样用朗读来细细再现园子描绘的世界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更感人的发现。

二、朗读“样样都有”,感受“花园”的世界

(一)感受昆虫的世界,样样都有。

1.指名学生把第1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谁能把这一段中最能概括本段内容的一句话朗读给我们听。

①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②课文的开头萧红就告诉我们,这个大花园里有这些可爱的小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读昆虫名称时,教师一边读,一边掰着手指。)

③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掰着手指,一副可爱的样子)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④作者萧红在这句话里说的是“样样都有”。我觉得,在祖父的园子里不仅有这些种类的小昆虫,一定还有更多。谁来告诉大家还有什么?(除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些小昆虫之外,还会有蟋蟀、蚯蚓、飞蛾、毛虫、蚂蚁、甲虫……)

⑤指名大声朗读第一句话,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学生练读。)

⑥交流过渡:作者萧红在这部分课文中除了介绍昆虫种类“样样都有”,还描写了什么也“样样都有”?(昆虫的颜色“样样都有”。)

(2)指导学生读好作者对昆虫颜色的描写。

①谁能把这一段中作者对昆虫颜色的描写朗读给大家听。

②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③评议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怎样在你的声音中感受颜色的不同?(“白蝴蝶”读得色彩轻浅一些;“黄蝴蝶”黄比白读得稍微重一点儿;“大红蝴蝶”突出朗读“大红”,表现它的艳丽浓重;对比前面,“满身带着金粉”中的“金粉”最突出;“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突出“金”和“绿”。)

④学生练习朗读。

⑤教师小结: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真是,要什么颜色就有什么颜色。

⑥交流过渡:祖父的园子里,昆虫的种类“样样都有”,昆虫的颜色“样样都有”,除了这些“样样都有”,还有什么“样样都有”?(昆虫的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

(3)指导学生读好作者对昆虫声音和样子的描写。

①谁能把这一段中作者对昆虫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的描写朗读给大家听。

②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③评议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怎样在你的声音中让人感觉到昆虫的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的特点?

a.模仿昆虫飞行时“嗡嗡”的声音,重读“嗡嗡”,读好象声词,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飞行时的声音特点。

b.有点夸张,粗声粗气地读“胖乎乎、圆滚滚”,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的样子特点。

c.“飞”读得较快,“一动不动”读得较慢,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的动作特点。

④学生练习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读好“嗡嗡”“胖乎乎”“圆滚滚”“飞”“一动不动”等,在读中表现出蜜蜂飞行的样子,感受到小蜜蜂的可爱。)

⑤引导交流:这段只描写了蜜蜂飞行的样子,没有具体写蝴蝶飞行的样子,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的内容补充出来,要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蝴蝶的特点。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评议并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原来这些小昆虫飞行的样子、飞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真是“样样都有”。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5.教师评议: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这些小昆虫的颜色啊,样子啊,种类啊,声音啊,样样都有。也让我们感受到祖父的园子就是昆虫的世界!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这座大花园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豪!

7.交流过渡:在祖父的园子里除了昆虫“样样都有”,还有什么“样样都有”?(学生各抒己见。)

(二)感受园子里的“树”,及其他“样样都有”。

1.谈话引导:萧红在文章的开头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除了这些小昆虫,还有什么呢?

2.小组同学自由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1)感受祖父院子里的树。

①指名学生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③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a.(课件突出显示: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萧红内心的遗憾的同时,感受羊的自由,感受樱桃树和李子树的自由。

b.(课件突出显示: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朗读时读好“呼叫”“冒烟”“发光”“闪烁”等词语,表现出榆树旺盛的生命力。

④学生自由朗读。

(2)感受祖父园子里的太阳和太阳光下的其他事物。

①指名学生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③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原来祖父的园子里啊,有天上的,有地上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长在地上的,藏在地下的,朗读着,朗读着,祖父的花园就这样再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座大花园,这里样样都有!

(三)教师小结:祖父的园子的确是一幅多姿多彩的风景画!难怪萧红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在以上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朗读再现了祖父的园子里花园般的世界。

三、朗读五件事,感受童年的乐趣。

(一)整体感知五件事。

1.谈话引导:萧红从小生活、玩耍在祖父的园子里,这园子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风景画,园子里的一切深深印刻在萧红的脑海里。在祖父的园子里,让萧红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呢?请读读4-15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朗读给大家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15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朗读)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栽花、拔草、种小白菜。)

②(朗读)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铲地。)

③(朗读)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摘黄瓜、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④(朗读)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浇菜。)

(4)教师小结:你们真棒,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让萧红“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几件事情都写在文字里了,让我们把萧红隐藏在文章里的这些信息提取出来,一起朗读。

①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②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③祖父种菜,我就种菜;

④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⑤祖父浇地,我也过来浇。

(二)变换语气朗读五件事。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小组交流读好五件事应该注意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用浑厚的声音强调“祖父”)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大(重音强调“大”)草帽,我(用清脆的声音强调“我”)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小(压低声音强调“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2)祖父拔(重音强调“拔”)草,我就拔(重音强调“拔”)草。

(3)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慢条斯理: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一板一眼: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调皮的语气)。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语速适当加快)。

(4)祖父铲地(语气特快),我也铲地(语气也特快)。

(5)祖父浇菜(语气特快),我也过来浇(语气也特快),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调皮的语气),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欢快的语气)

4.师生合作进行朗读训练。

师: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

生: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师:祖父(用浑厚的声音强调“祖父”)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大(重音强调“大”)草帽,

生:我(用清脆的声音强调“我”)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小(压低声音强调“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重音强调“拔”)草,

生:我就拔(重音强调“拔”)草。

师: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慢条斯理: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

生: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一板一眼: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调皮的语气)。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语速适当加快。)。

师:祖父铲地(语气特快),

生:我也铲地(语气也特快)。

师:祖父浇菜(语气特快),

生:我也过来浇(语气也特快),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调皮的语气),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欢快的语气)

5.交流小结: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了萧红有着怎样的童年生活?(自由、快乐、幸福……)

(三)重点朗读“铲地”这件事。

1.谈话引导:童时的萧红就这么调皮,这么任性,又是这么可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铲地”这件事,细细地朗品味。

祖父铲地……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

(1)(课件突出显示: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通过调整、变幻语速和语气,表现出“我”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活泼任性。

(2)(课件突出显示: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我看祖父还在笑……)读好祖父的笑和祖父的.语言,把笑声含在语言中,表现出祖父是一个豁达、民主、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3)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温和的语气。)

我说:“谷子。”(心不在焉的语气。)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疑惑的语气。)

我说:“是的。”(一本正经的语气。)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严肃的语气。)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郑重的语气。)

3.教师小结:难怪童年的萧红是那么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活泼任性。原来是因为她有一位这么慈祥的祖父。无论萧红多么调皮,祖父不变的是永远的慈祥,饱含对萧红的宠爱。

(四)朗读“浇菜”这件事。

1.谈话引导:儿时的萧红在祖父面前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我们再细细朗读体味浇菜这件事,继续感受在祖父面前的萧红的顽皮、开心、快乐!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

(1)小小的萧红当时是怎样大声喊的?谁来朗读给大家听。(学生朗读,教师相机引导。)

①“下——雨——啰——!下——雨——啰——!”(语气适当放慢,读出萧红陶醉的样子。)

②“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低后高,读出欢快的语气。)

③“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慢后快,表示心情的变化。)

④“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快后慢,表示心情的变化。)

(2)教师小结:在这祖父的园子里,萧红想怎么喊就怎么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她是快乐的!她是自由自在的!

3.结合交流,深化课题。

(1)问题交流: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觉得这究竟是谁的园子?(不仅是祖父的园子,更是萧红的园子。)

(2)你为什么觉得这是萧红的园子?(因为在这园子里萧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喊就怎么喊。她在院子里是快乐的,是自由的,是任性的,是幸福的……)

(3)你又为什么觉得这园子是祖父的?(因为萧红在院子里的快乐、自由、任性的、幸福等都是祖父给予的,是祖父的理解、宽容,是祖父的慈爱,甚至是宠爱、溺爱,才使童年的萧红拥有了自由、快乐和幸福。所以,萧红要在题目上强调是“祖父的园子”。)

(五)朗读园子里感受到的快乐。

1.谈话引导:在祖父的园子里,不只是萧红自由的,你还发现了那些自由的事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引导:通过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正是这自由的世界,给萧红的内心带来无限的欢乐。于是在作者的笔下院子里的一切都自由的、快乐的成长着。

3.教师引读。

师: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生: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师: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

生: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

师:叫一两声,

生: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师:花开了,

生:就像睡醒了似的。

师:鸟飞了,

生: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师:虫子叫了,

生:就像在说话似的。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生: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生: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师:若都不愿意,

生: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师: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生: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蝴蝶随意地飞,

生: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师: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

生:太阳也不知道。

4.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进行朗读。

师:我是倭瓜——

生: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我是黄瓜——

生: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我。

师:我是玉米——

生: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我是蝴蝶——

生:我们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我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5.教师小结:原来,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6.指导朗读: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园子里的“自由”。

四、朗读全文,感受生命的家园。

1.祖父的园子里“样样都有”,那各种各样的昆虫令“我”自豪。

(指导学生轻轻地,陶醉似地朗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尽情地享受着祖父给我的无尽的欢乐——

(指导学生骄傲地朗读)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地,我也过来浇。

3.祖父园子里的一切一切都和“我”一样,享受着无限的自由和快乐。

(自由地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4.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我玩累了——

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学们朗读的语速渐渐变慢了,同学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变弱了。小萧红就在你们的朗读声中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她正在做着园子里的梦呢。

(3)鼓励拓展阅读:你想了解萧红梦中更多的故事吗?你想通过萧红的梦境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吗?那就快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吧,你会看到那里更多的世界,会发现更多属于自己心灵的园子,到那时你一定会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请同学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说一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1)学生阅读全文。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2.作者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呼兰河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3.《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学生阅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只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磨坊里那些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准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重点: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教学理念:崇简、务本、求实。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会走路吗?咱们就坐在座位上走走看(学生在座位上轻轻地试着走),走路有趣吗?同学们,你相信吗,其实你们每天在走路的时候,就不知不觉间走出了一首首快乐的诗,不信?(出示加拿大诗人的儿童诗),有意思吧?生活里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动作,在一个儿童的眼里竟变得这么有趣,竟成了一首有趣的诗,难怪有人说: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只要你永存这份童心,你就会发现,这首诗里到处都是快乐,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课文里,就处处洋溢着这样的快乐,就等着你们这群天生的诗人去发现呢!

二、复习导入,品“趣”。

1、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第一段,能说说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吗?(色彩斑斓、美丽、充满生机、鸟栖虫居、童话般的……)

2、那在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园子里,我跟着祖父都做了些什么呢?(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菜……),是呀,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情,有趣吗?那你觉得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呢?(出示自读要求)

三、进入文本,品味“有趣”。

1、学生按要求自读。思考:哪一自然段写得最有趣?(时间4分钟)

2、汇报交流,相机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看到你们好多同学边读,脸上边露出会心的微笑,相信你们一定读出了自己的乐趣,来,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

l预设小节3:

1、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体现动作的词来读,来体悟乐趣。(相机板书:快乐)

2、指导学生抓住“东一脚西一脚”、“踢”等词体会并读出我的淘气和快乐;

小结: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的却是快乐!

l预设小节4:

1、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读书。

2、你们也像他一样边读边想象这段话,读完交流想象到的乐趣。

3、乐趣一:拿着祖父给我的锄头;二:动作;三:我铲过的地的样子。

l预设小节12:

1、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去体验作者心情的读书方法。

2、指导学生读出我的快乐,尤其是我的动作和“喊”的语句。

小结:是呀,我扬起的不仅是水滴,更是我的无忧无虑

l预设11小节:

1、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他们采用边读边联想的读书方法读书。

2、学生再读,汇报自己读时联想到的。

有想到《小猫钓鱼》这个故事的,有想到《猴子下山》这个故事的,还有的想到《学棋》这个故事的。

3、是呀,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但这里谁又会去在意一个四五岁孩子的三心二意呢,唯一让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自由)

4、谁来用你的朗读表现我的自由?指导学生抓住四个“又”

l预设14小节:

1、表扬找到的学生:你感受到我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你能关注到每一个角落,的确,读书就是不能放过一字一句,值得大家学习。

2、是呀,都玩得累了,都玩得睡着了,瞧,我玩得多尽兴呀!

l预设第十三小节。指导学生感知反复写法的作用。

u当学生说不出时处理方案:

同学们,我发现你们选的这些自然段,都是从萧红做这些事中体会到一种新鲜感,所以觉得有趣,有没有哪位同学独具慧眼,发现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在表达上跟其他小节相比真的是与众不同、非常独特的?(出示)→→看看这三句话写的什么?萧红是怎么写的?反复地读、品、比较(其余同下处理)

u学生主动说出来处理方案:

1、学生说出有趣在哪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把植物和小昆虫们写活了!(师点出三年级《石榴》这一课学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好处了。)

2、反复大声品读,跟刚才大家找的那些句子比较一下,这段话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句式一样,一些词重复出现)(适时点出红字)再读,从这样的句式中体会出什么?(园子里植物和小昆虫的自由和快乐)。

3、再找一找,在13小节中还有像这样的句式(本段共有三句反复的句子),找到读读,体会到的什么(还是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

4、引导学生再从全文中找找看(三处,分别是2、3、11小节),(有时像这样相同的句式作者会让它们连续出现,有时会让他们分散在课文中,再找找看)

5、(出示全文中出现的类似“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这些句子时,从而一幅幅有趣的画面接二连三的浮现在作者的眼前,口味出她写作时享受的快乐和自由。

师小结:是呀,快乐是没有重复的,自由是不嫌罗嗦的!

三、再入文本,品“爱”

1、出示自读要求。思考:我不仅得到了自由和快乐,还得到了什么?

2、学生从文中感悟,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祖父的“爱”。

答案可能一:拥有生机勃勃的园子;

答案可能二: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

答案可能三:拥有祖父的爱。

……

(2)、指导学生从紧扣文中句子,发现细节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拔下锄杆→→为了我“玩“方便,对我的宠爱;我闯祸了,不骂,反而笑→→对我宽容的爱,让学生联系自己犯错;教我认谷子→→对我有耐心)

(3)师:是呀,大家都关注到了文中的细节来体会,其实,我想,品悟了这些细节后,祖父有一个让人觉得亲切的表情就在大家眼前

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结合课文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音乐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2.在我们的印象中,粉刷匠就是那个花了鼻子的小工人,那么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白浆(jiāng)、师傅(fu)、包袱(fu)、蘸(zhàn)、发怔(zhè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袱、馅、傻”,并在黑板上示范。

(“袱”是左右结构,是“衤”,不要写成“礻”。“馅”右下是“臼”,中间两横不相连,“傻”右上是“囟”,不要写成“白”。)

4.作者作品介绍。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是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等。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于天津的民间传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1)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2)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3)刷子李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在刷浆时,不仅能圆满完成工作,还能细心观察,注意到徒弟的心思变化。

2.刷子李有什么绝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墙。“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3.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绝活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 )”勾画,分组进行讨论。

(1)请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展示出他们的答案。

(2)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点评。

(3)师点评。

(4)将所有相关的句子分类别出示,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然后让学生总结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刷子李的绝活的。

点拨要点:刷墙的衣服、刷墙的动作、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刷墙的衣服:

①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②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③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刷墙的动作: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刷墙的规矩:

①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③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刷完墙的效果:

①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②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5)拓展。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跟刷子李一样立下规矩,重质,不求速度,慢慢地刷;还是会选择跟其他粉刷匠一样,重量,求速度呢?

(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回答,两者都正确,加以引导应重质量,在当今社会时间也很重要。)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刷子李技艺的高超。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讨。

思考问题: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与《描写人物一组》有何异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语段赏析: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第一句写师傅刷墙的动作;第二句写师傅刷墙的效果。为了说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刷墙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刷子李来说却是一件(快乐、轻松、简单)的事。可见刷子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艺高超)。

(1)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2)点评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通过完成第5自然段的阅读,了解到刷子李确实技艺高超,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找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1)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写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横线),其中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请重点勾画(可以加上波浪线)。

(2)学生先独自阅读,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③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

(“居然”“竟然”“奇了”这三个词都表现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动。)

(4)你能简单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曹小三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

3.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曹小三这一天跟着师傅所见所闻和传说有出入吗?

生齐读第1自然段。刷子李敢立这样的规矩,说明什么?

(自信,艺高人胆大)

(2)刷子李的自信、高超技艺是怎样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能找到吗?

出示:好好学本事吧!能将“好好”换个词来表示吗?(认真、刻苦、老实、乖乖等)

(3)描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

对曹小三的描写是侧面描写,能够衬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烘托或衬托)

4.课件出示: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曹小三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刷子李的特点:技艺高超。

2.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3.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还有四个“然”相对应,是哪四个词?

(果然→居然→竟然→忽然)用这四个词写一段话。

4.点明应重视真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生活,好好学本事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刷子李》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对刷子李的形象抱着好奇的心,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泥人张等。

2.本课着重讲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现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发言并简要分析。

202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一、简要说明

《俗世奇人》奇妙双绝,奇在人物,妙在故事和语言。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的。那着一袭黑衣却不沾白点、那挥舞朴实刷子却悠然享受、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那守望平凡却追求卓越的刷子李令人暗暗叫绝,那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精湛描写、那曲折有致丝丝入扣的情节、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的精妙语言也令人拍案称奇。另外,这是一篇微型的民俗小说,人物的理解除了从自身个性魅力来解读外,还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来解读。本课教学便基于以上认识展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语文是审美的、语文是个性化的、语文是人文的。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小说文体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立足于创设对话课堂。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刷子李之奇,感受刷子李个性魅力。

2.了解本文的情节艺术、感受鲜明的语言特点。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初步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一波三折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挑战群英会》绝活表演,上课后顺势导入:真是民间奇人啊,可谓市井里巷藏龙卧虎,他们都凭着自己的一手绝活赢得了满堂喝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拜会一个来自天津码头同样普通却同样也有一手绝活的奇人--刷子李(板书)作者冯骥才,有网友评价,说他的笔就像女娲的手。

2.检查预习情况。并请同学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造个句子。

二、吹吹码头之风

一同学读课文第一段,以“的码头”说说天津码头印象。要去拜会刷子李,还得先走进天津老码头,感受感受天津老码头之风俗人情。

(群英荟萃、强者生存、能出能人、人才济济jǐ、褒贬分明等。同时品味津味语言。)

三、感受情节之魅力

1、朗读课文其他语段,并给这个故事拟个标题。有人说,会读书,书如甘草,不会读,则如干草。让我们一起亲近课文,叩访刷子李吧!可根据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来拟个标题。

出示一般刷浆师傅身布白点的照片。

2、找出带“然”的四个跟情节有关的词。这个故事的中心情节是曹小三找白点,老师发现,文中有几个带“然”的词跟白衣黑点的故事情节密切相关。并选出几个关键副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峰回路转之感!悠然是描写人物的,轰然是描写人物心理的。果然和居然能否互换。果然表示意料之中,而居然表示意料之外,作者说,好故事就等于想不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小一个白点,为什么要做大大一篇文章,某种程度上说,小说的艺术就是情节的艺术,悬念、波折是小说的精彩华章!

3、通过第一人称复述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并体会故事津味特点。

其间,曹小三的心理也是翻江倒海,起起伏伏,假如你是曹小三,请你来讲师傅黑衣白点的故事,注意要求: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体现“我”的心理变化,用上四个“然”,吊足听众的胃口,说绝师傅之奇!

四、感受刷子李之魅力

1.感受悠然刷浆之妙。一袭黑衣衬奇绝,一个白点显奇绝。除了黑衣白点外,你们对师傅刷浆还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同学们试想这是一份能让人悠闲得起来的活吗。如果是你在刷屋顶,你会有什么感觉,腰酸、手酸、脖子酸,总而言之又苦又累,而刷子李却那么悠然刷之,享受其中、其乐无比。

学生带着动作“悠然”朗读。抽读后齐读悠然这一句。刷浆技艺之精湛令人称奇。简直就是一曲刷浆之歌、一段刷浆之舞。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悠然一词写出他很陶醉于刷浆,很享受这种工作。想起孔子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上动作读。难怪他刷出的墙那么美,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匀匀实实、天衣无缝、屏障、透亮、清爽!像升天一般美!也许只有享受工作,乐在其中,才能创造精品!绝!

2.说说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一起和听小三讲了刷子李黑衣白点的故事,一起聆听了刷子李的人生教诲,一起感受了刷子李悠然刷浆的情趣,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

高度自信(自信就是魅力)、技艺精湛(手艺造就风度)、有名师派头、名符其实的、名至实归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享受工作的。总而言之,是俗世中的奇人!

五、感悟刷子李形象、意义

1.合作完成一首小诗。有人说:你不在的时候,还有人传唱你,那一定是你把芬芳留在这个世界上了.不知道同学们拜访了刷子李后采撷到了怎样的芬芳。

建议:

①可以第二人称的方式表达对刷子李形象的理解。如:你是一个平凡的刷浆师傅,却刷出了一片精彩!

②可用上“于是,我们明白(读懂)了--”的句式表达你的感悟。

如:立足平凡,追求卓越!

想起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把事情做到圆满,便是第一等人。

还可采用三字经如刷子李,真神奇,穿黑衣,显本事......

或采用打油诗如天津码头人才济,刷子李刷浆显神奇......

还可采用天津快板等形式。

2.出示老师的献给刷子李的诗。

你从茫茫人海中走来,

朴实得如同你手中的刷子,

一袭黑衣,诠释了铮铮诺言,

一手绝活,演绎了永世精彩,

一番教诲,书写了人生传奇!

于是,我们明白了:

享受平凡生活,可以演绎精彩人生!

2.引申刷子李形象意义。在我们心中,刷子李一本厚厚的人生之书,但在作者心中,刷子李还是一道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景,他在《俗世奇人》序里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他要用他的笔来记录和解读当时的民俗文化,在他的笔下,凭着一手绝活智斗海张五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们向我们走来,《神鞭》中那凭一根辫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中那一生坎坷裹足女向我们走来,这一幅幅精雕细刻的市井风俗画,沉淀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记忆,于是,他成了民间文化守望者,他说,文化是民族的魂!让我们在感受刷子李人生魅力的同时,也把他和他们作为一道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珍藏在心中!

作业(选其一)

1、推荐阅读:《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等民俗系列小说。

2、对比阅读载于《文摘报》上的《刷子李》,说说你的看法。

    201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