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新华分享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好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回眸、殉难、继承、雷棣、泣不成声、了如指掌。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3.深入理解雷棣自强部新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2.深入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鼓励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2.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企盼”是什么意思吗?

3.围绕着课题,你有什么想提的问题吗?(板书问题)

4.唯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同学们,读书要注意积累,老师这儿有几个词语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3.指名读、齐读。

4.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既读准了字音,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这一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

(1)维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

(2)维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4.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维护世界和平既是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5.(出示雷棣的信)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声声爸爸叫得人心碎,谁再来读一读?

6.残酷的战争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6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中划出来。(出示: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7.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强烈的责任感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是否对雷棣产生了某种感情呢?

8.看来,同学们对雷棣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情,那么就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对雷棣场生了怎样的感情?并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为什么?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2)关心政治:他可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事情?如果你是雷棣,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9.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在你再来说说什么是“企盼”?

2.(配乐出示战争画面)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弥漫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2.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3.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教学重、难点:

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创造性地复述第五节。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一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二读课文,找找文中奶奶的“老话”,想想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三读课文,填填下表

发生的事情

奶奶的“老话”

4、从课外查找资料,摘录两句对你有教育意义的“老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人物漫画(相声艺术表演大师——马三立、喜剧幽默大师——卓别林、漫画大师——张乐平、文学大师——巴金),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

(他们都是大师,是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且德高望重的人)。

(二)板书“语言大师”,请学生读读,再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语言大师”?

(三)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奶奶斗大的字都认不了几个却也被称为“语言大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将“大师”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预习交流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轻生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

三、合作感悟

(一)小组学习,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讨论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1、交流表格

2、在文中划出奶奶的老话

3、读读这些老话,交流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化的意思。

4、概括奶奶的老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小学生限于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二)交流

1、交流表格

发生的事情

奶奶的“老话”

“我”贪睡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我”贪玩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表弟不按时做作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我”吃饭挑食

吃食不抢,到老不长

“我”爸妈为小事闹别扭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家和万事兴

“我”爸妈不勤俭节约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2、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有哪些?

(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读读这些老话,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她的“老话”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多、押韵、易懂、激励人、教育人等)

5、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位奶奶,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奶奶对我们的教育把握时机、语言恰当、富有情趣、与众不同。)

6、除了喜欢,你对她还有什么感情?

(感受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7、是啊,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明白了大家为什么称奶奶为语言大师。

说话训练:大家之所以称奶奶为语言大师,是因为她。

8、现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大师的魅力。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激发,可以在朗读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仔细体味文中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四、总结提升

1、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选择第五节中没有具体事例的老话,用小品的形式演一演。

2、学了课文,看了小品,我们知道老话的作用真不小,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老话,你想用它来教育哪些人呢?

3、这些“老话”是流传已久的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奶奶正是用了这些“老话”教育我,激励我,伴随着我的成长,奶奶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设计意图: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演练中深化感悟。运用演一演的形式,既检验了学生的复述情况,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等多种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基础题

1、抄写奶奶的老话

2、熟记奶奶的老话

3、看到下面这些情况,你能对他们说些什么?

星期天,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____。

我的同桌一做题目就要问我是什么意思,我会对他说:______。

爸爸妈妈总为一些小事而吵架,我以后要劝他们:_____。

发展题:(任选一题)

1、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2、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设计意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并将课内激发的兴趣迁移到课外,拓展探究的兴趣和范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语言大师

奶奶

“老话”多教育我

押韵爱敬佩激励我

易懂伴我成长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演示文稿(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演示文稿: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出示文稿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4、课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5、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6、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4、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5、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6、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演示文稿: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示文稿: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

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如果你是母亲,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吗?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形容?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写父亲对“我”的评价,批评“我”在哪儿?

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读出父亲的语气。

交流父亲心理。

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父亲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3)师:当巴迪拿着国际大奖去给父母亲看时,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

3.师小结。其实,我明白,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板书:爱

4.对于父母的爱,作者在文中也有文字可见,找出来读一读。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5.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师:学了课文,谈谈你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四、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学到这儿,我们再来替巴迪写写获奖感言,我们只要把练习的话稍作改变就能变成获奖感言。

2.生自由写,师巡视。

3.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五、深度开掘,提升主题。

1.我们的成功还应该感谢谁:(自己自己的谨慎)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3.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赞扬 父亲 批评

谨慎

成功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12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斤斤计较、大失所望、熙熙攘攘、门可罗雀、无拘无束、邂逅、矜持”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了解书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性格的书的阅读方法。

3、了解书架上性格迥异的书,体会藏书、读书带来的各种乐趣。

二、重点和难点

1、能准确理解“门可罗雀、熙熙攘攘、邂逅、矜持、蛰居”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性格,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体会藏书、读书带来的各种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性格谁来读这个词语?指名读。

2.“性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谁的性格?

3.你们知道吗?书和人一样也有不同的性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9.书的性格(媒体出示课题)29书的性格

4.齐读课题。

5.书会有什么性格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他的书架前去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课文。

(媒体出示第一节)

家有藏书若干,静静搁置在几个书架上。书架倚墙伫立,丝毫显不出豪华,但是这个寓所因此不一样了。风雪夜归也罢,蛰(zhé)居简出也罢,这个寓所不会让人寂寞。竖起耳朵一听,书架上藏着许多诱人的热闹。忍不住伸手取出一册,眼前立即又有了一个世界。

1.轻声读读,有什么问题吗?

理解:“蛰居”。

“蛰居”变红。(藏起来不食不动。)

(预设:为什么说家中有了藏书,寓所因此不一样了?

第3句中为什么说这个寓所不会让人寂寞?

书不会发出声音,为什么竖起耳朵一听,书架上藏着许多诱人的热闹?这里的“热闹”指什么?)

2.带着问题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找找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书的性格?划出有关的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

1.根据学生回答交流归纳,板书:

读神情倨傲的书,

读性格严谨的书,

读性情开朗的书,

读趣味横生的书,

读默默无闻的新书,

读神态矜持的书

读神秘莫测的书,

(预设:有五种文章里能直接找到词语来概括书的性格,让学生找找读读。后两种随机点拨)

2.自己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另两种书的性格。

(1)理解“倨傲”和“矜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①这两个词原来是什么意思?

倨傲:骄傲,自高自大。给“倨傲”找近义词。(骄傲、傲慢、高傲)

矜持:慎重,拘谨。

②读读句子,想想他们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③(媒体随机出示填空)想象举例,理解词语。

我常常要用到的,感觉就是矜持的,因为。

我们读的,满肚子都是一些人世间的大道理,每读一次,我就明白了。我觉得自己在这本书前,什么也不知道。它就像我们的家长什么都知晓。

(2)还有几种书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它们的性格,你能根据你找到的有关语句,学着来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随机出示句子)

这本书不是让我读的,它只想挤入一个熙熙攘攘的书架,然后静静地歇在那里。

(媒体出示)“熙熙攘攘”变红。然后出示“熙”字并放大。

①学习生字:熙指导左上部分的笔画并书空。

②理解: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③读读句子,想像一下,在非常热闹拥挤的地方,一个人静静地歇在那里,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默默无闻)

(媒体出示句子)书的名字激起了购买的欲望,但我还来不及读它们。

①什么情况下,会激起你的欲望?(好奇、特别想知道或得到、令人向往……)

②这本书是因为而激起了购买的欲望,但我还来不及读,因此它对于我就充满了——(板书:神秘莫测)

3.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

师: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性格,它们的阅读方法也不同。请你再读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有关的语句,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填空)

读神情倨傲的书,先沐浴焚香,通常绕道而过。

读性格严谨的书,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

读性情开朗的书,可信手翻阅,也可一边看电视一边读。

读趣味横生的书,增加了我对文学的兴趣。

读默默无闻的新书,让我念念不忘。

读神态矜持的书,认真上门求教。

读神秘莫测的书,让我充满期待。

(预设:我得承认这本书与我的文学爱好密切相关。)

(媒体出示练习)想象说话: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深深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看书,我模仿着写。我尝到了阅读的乐趣。

4.你最喜爱哪种阅读方法呢?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生活中阅读的书来说说自己的阅读故事?

(媒体出示练习)想象说话:

我最喜欢读,这本书,每次

(书名)(怎么样)

阅读,我,感到。

(怎么做的)(怎么样)

(1)学生自己准备。

(2)指名交流。

四、复习巩固。

1.师:不同的书有——生接: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所以课文中用一本书有——生接:一本书的性格来概括。(板书: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性格。)

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2——9小节,体会藏书、读书的乐趣。老师读第二节,女生读书的性格,男生读阅读方法。

2.引读10、11小节。

师:以书为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书从来不失信,——(生:它们总是耐心地在那里等着我。)

师:书没有强加于人的脾气。我可以将书合上,——(生:拒绝与之对话;)师:待我回心转意之后重新翻到那一页,——(生:中断的一切又活跃了起来。)

师:有时某些书从书架上失踪了,不久又悄然归来,——(生:如同外出旅行一样自然。)

师:也有些书一去不返,它们因为年迈而退役了。——(生:它们不仅为后来者腾出了席位,而且,它们不惜按照斤两变卖了自己,而后倾囊相助。)

师:家有藏书,——(生:不亦乐乎?)

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家有藏书,不亦乐乎?

(媒体出示练习)想象说话:

家有藏书,不亦乐乎。。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书的陪伴,你最喜欢哪本书呢?

2.(媒体出示作业)

①自主摘录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②让我们仿照课文的介绍方法来为自己喜欢的书做一枚漂亮的“性格书签”。

板书设计:

29.书的性格

读神情倨傲的书,先沐浴焚香,通常绕道而过。

读性格严谨的书,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

读性情开朗的书,可信手翻阅,也可一边看电视一边读。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性格读趣味横生的书,增加了我对文学的兴趣。

读默默无闻的新书,让我念念不忘。

读神态矜持的书,认真上门求教。

读神秘莫测的书,让我充满期待。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7

【内容简析】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麻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由于不听妈妈的告诫而掉到了大花猫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小麻雀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这篇童话一方面告诉人们,小孩子自作聪明,往往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又说明,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生活的本领才能更快地增长起来。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感悟为主线。通过感情朗读体验角色人物的心理变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大胆的交流与讨论。

【教学目标】

1.会认“蹈、瞪、舔”3个生字。会写“檐、脖、摔、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等14个字,理解“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小麻雀的&39;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

3.能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难点:正确认识麻雀母子;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都很喜欢看童话故事。它们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能给我们以启示。谈谈你都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它使你明白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2.了解作者概况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互读生字,认真听读,互相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3)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把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

后来()

最后()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重点学习的问题。

(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四、通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听读课文录音,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主识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注意哪些地方不要写错。

2.指导写好生字。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认真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2.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①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②分角色朗读。

③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①默读14—18自然段,思考: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②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出示15自然段: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A.通过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B.展开想象: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C.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弱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D.指导朗读。

E.过渡:还从哪儿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A.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等词句。

B.指导朗读。

(3)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4)说话训练,体验角色。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你从这件事中都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5)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吗?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9

《齐天大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齐天大圣大战天兵天将的故事,体会齐天大圣的神通广大。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渎,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重点:

了解齐天大圣与众仙作战的经过。

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富有个性的描写。

教具:

录音 幻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幻灯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1. 教师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大家都喜欢的客人。(孙悟空)

2. 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孙悟空。

3. 教师小结。

4. 展示资料,介绍吴承恩和《西游记》。

5.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到花果山去看看这个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渎,学习生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渎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认一认,读一读,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思考: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生字,积累词语。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后指名读。

3.出示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读中积累词语。

不慌不忙 垂头丧气 神通广大 风烟滚滚 气势汹汹

疾似流星 不分胜负 眼明手快 大惊失色 三头六臂

三、 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 指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孙悟空嫌官职小,返回花果山。玉皇大地派天兵天将下界擒拿孙悟空。

经过:孙悟空战败巨灵神和哪吒三太子。

结果:玉皇大帝只得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

2.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第一部分:第一段

第二部分:第2~~10段

第三部分:第11段

3.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 小组讨论后,指名反馈。

四、引导合作,再读课文。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读文。

1.画出你觉得作者描写精彩的部分,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思考:孙悟空是怎样打败哪吒三太子的。

3.讨论:吴承恩的笔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象?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四字词语卡片,学生在读中积累。

2. 听写词语

抡起 盔甲 幼小 抵挡 浑身

疾似流星 不分胜负 眼明手快 大惊失色 三头六臂

3. 通过上节课的自渎和小组读,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幻灯出示:(正义 神通广大 勇敢 机智)

二、品析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1. 教师: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最精彩的部分,但是篇幅太长,请同学们根据孙悟空作战对象的不同把这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

2. 指名反馈。

第一部分:第2~6段 第二部分:第7~9段

3. 要求学生自渎这两部分,分别说说孙悟空和巨灵神、哪吒三太子的作战经过。

4. 指名说说,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

5. 重点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打败哪吒三太子的。

再读这两部分,画出描写孙悟空语言和动作的语句。

6.集体反馈。(关键词:听了,说 答道 大怒 笑道 喝道)

7.学生自由读这些语句,小组交流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三、总结拓展,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西游记》。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

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

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__、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1

《小兵张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文章选取了小说前8章节的内容,但有较大的改动,主要是将一到七章节的内容浓缩为前5个自然段,简单写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情景和奶奶死后他成为小侦察兵的经过。从第6自然段开始,重点叙述了他与区队长一起消灭日本鬼子这件事:诱敌进屋、与鬼子巧妙周旋、协助战士消灭鬼子、夺得渴望已久的手枪……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本篇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是比较容易的。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落实高段的阅读训练目标,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中注意详略得当,同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学习作者通过符合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突出嘎子鲜活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教师重点检查“冀”、“淀”的读音,注意“嘎”的字形识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3.感知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详有略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朗读课文,借助教材中的“课文链接”对《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和小嘎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认真阅读《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选择有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储备。

3.教师认真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2.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并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五、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六、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1.出示课题。

2.学生读课题。

3.出示“嘎”字在字典上的三个读音及其解释,进行选择。

_ 嘎(ɡā)

①(~~〕象声词,形容鸭子、大雁等的叫声。

② 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_ 嘎(ɡ)

京剧唱腔里,唱出的一种音叫嘎调。

_ 嘎(ɡǎ)

①乖僻,脾气不好。

②调皮。

4.课前你们预习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5.抽查问题。

①本课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提问的目的,一是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因为“冀”、“淀”是生字中读音最容易出错的两个字。)

②初读课文后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起点。)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哪里是详写。

1.浏览课文,课文有的地方写得十分详细,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找一找,举例说说。

2.详写的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知道怎样详写。

1.课文是抓住什么把嘎子夺枪的部分写详细的?学生自己读课文的6—11自然段,批注自己的体会。

预设1:

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退,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1)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导理解“说时迟,那时快”的意思)

(2)自己读,想象画面。

(3)学生练读,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理解:作者描写时所用的哪些词闪到你的眼前,让你感到特别痛快。(“窜、栽、夹、嘴啃地”等)

“窜”的教学:出示“窜”字的繁体字,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准确运用带有感情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

(4)指导学生读好这部分内容。

(5)课文是写小兵张嘎,为什么作者那么详细地写鬼子的狼狈样?

预设2:

(1)体会正面描写嘎子的语言。

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人物对话的内容。

②指导学生读好“哎呀,两个鬼……”从朗读中体会嘎子的机智。

③学生练习朗读,体会人物语言背后的含义。(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预备饭啊!”“奶奶”实际上是在叫谁?“快预备饭”指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用虚声表现距离感。)

④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

2.出示作家手迹,让学生感受精彩文字背后的语言锤炼。

总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感受照应,升华人物形象,知道为什么详写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就连老鹰抓小鸡也没有这么快。小嘎子飞身扑过去,一下就把“王八盒子”抢在手里了。他的心是怎样在沸腾啊,什么过年放炮,什么赶会逛灯,怎么比得上他此刻的快乐呢?

(1)出示老师改写的文字。

他的心在沸腾啊,过年放炮,赶会逛灯,都比不上他此刻的快乐。

(2)两段对比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嘎子喜欢枪,作者在描述中作了铺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段落:

这时,他发现那个军官腰里挎着个皮盒子,一支手枪把翘在外面。一霎间,他那馋虫儿似的小舌头,一连在嘴角上舔了好几下。

老钟送他一把做工精巧的木制小手枪,可嘎子多么想拥有一支真正的手枪啊!

2.出示小说原文中的一段文字:

啊,削得多么精巧呀!不只弹槽、护圈、枪柄削得毫厘不差,惟妙惟肖,单看那“枪筒”,竟是用一个铜子弹壳改成的,金光灿灿地装在上面,衬着柄儿上的片片鱼鳞,简直就是小巧玲珑的“张嘴灯”,装上子弹能打得响哩。

(1)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在课文中却浓缩成了一个词,(精致)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对文章布局谋篇要做到详略得当的认识。

3.回扣课题,提升人物形象。

4.激发阅读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不少成语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精彩故事的缩影。如我们曾经学过的完璧归赵、起死回生、卧薪尝胆。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成语。

(媒体出示词语:闻鸡起舞)

2 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3 简介刘琨:他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了《胡笳五弄》。

4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与刘琨有关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

5 读课题,认识胡笳乐器

(媒体出示胡笳图和文字资料: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是匈奴人最喜欢的一种乐器。它类似笛子。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6 一读课题,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并州刺史、边塞

3、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1)这是个四字词语,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媒体出示词语:水泄不通)

(2)听两段乐曲声,能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表示?

(媒体播放两段乐曲,出示词语并板书: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3)世代流传的美谈。

(媒体出示词语:千古佳话)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西晋),主人公是(刘琨),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课题说说具体。

(媒体出示课题和词语:一曲胡笳救孤城

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

同学们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说具体也不失为概括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

5、阅读史料

故事发生在西晋,这就是西晋的地图。这块区域就是并州,这是晋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这块就是匈奴活动的区域。

(媒体出示地图)

6、齐读第一小节

(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了解背景 理解“孤城”

(1)从刚才的史料中我们知道“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二小节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2)原来称晋阳城是“孤城”有这样几个原因:

(师生共同概括并板书: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孤城”的“孤”原来还带有“孤立无援”的意思。

(3)齐读第二小节

2、得到启发 吹起胡笳

(1)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刘琨着急呢?让我们进入到那个使战争反败为胜的晚上。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图片:冷月荒漠图)

这番景色在刘琨的眼中可和你们不一样,是怎样的呢?读读课文,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2)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媒体出示:“冷”、“荒”变红)

(3)作者用的词虽然简单,但用意却十分深刻。的确,连日来,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是始终牵挂在刘琨心头的烦恼。这番景色其实就是刘琨的心情写照。你想,面对这一切,刘琨会想些什么呢?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他想:( )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4)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刘琨当时的想法。让我们把刘琨的着急、忧愁、孤独融入到句子中,来读一读吧。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5)个别读、朗读指导,给予点评、男生读、齐读。

(6)这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刚才我们学过凄婉这个词,能不能说凄婉的长箫?比较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那一声声凄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7)凄婉带有婉转,形容乐曲声。而凄厉带有尖锐的意思。指导朗读。

(8)没想到这情到浓时发出的一声声长啸惊醒了匈奴兵,也启发了刘琨,让他想起了当年项羽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用“胡笳曲”救晋阳城的计谋。

3、理解救孤城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让我们看看“四面楚歌”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媒体出示录象: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了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他们家乡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媒体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2)读读第7小节,你会马上明白一曲胡笳救一座孤城的原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板书:瓦解军心)

(3)胡笳曲怎么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使匈奴人甘愿做逃兵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匈奴人原来的生活。

(媒体出示草原图片,老师解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匈奴人在草原上牧马放羊,树林里狩猎捕鱼,蒙古包里与亲人快乐地生活。与朋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冷月、荒漠、山丘、孤城。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强烈。这时传来的胡笳曲会让匈奴人作何感想呢?设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匈奴士兵,离家已久,你听到了胡笳曲会作何感想呢?)

(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

(4)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句子: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5)什么也抵挡不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长期在外作战的士兵更是如此。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这两句诗:

(媒体出示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读读描写刘琨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琨呢?

2 难怪诗人陆游会做出这番评价

(媒体出示诗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五、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

__2 拓展作业: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胜的战役。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媒体出示图片:空城计)

板书: 悦耳动听 援军未到

一曲胡笳救孤城 兵力减弱

哀伤凄婉 粮食减少

瓦解军心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惋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了解,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 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

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教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

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教师归纳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 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 亿美元。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

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

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

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

交流,板书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可爱、贫穷、痛恨法西斯的孩子)

3.讨论: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5.教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

(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

(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5

〔解题〕

《孙悟空龙宫借宝》是一篇神话故事。

本文是依据《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改编的。《西游记》是16世纪我国的一部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小说描写了唐太宗时僧人玄奘取经的故事,神猴孙悟空是主角。这部小说反映了劳动人民蔑视神权、反抗压迫、坚决与自然抗争和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西游记》第三回写孙悟空拜师学艺圆满,回到花果山后,降伏各路妖怪,去东海龙宫要来兵器和金冠、金甲、云履,又去幽冥界把猴类有名者一概勾去。孙悟空这些叛逆行为触动了大天尊,派太白金星到花果山招安孙悟空。本课是根据孙悟空去东海借如意金箍棒这一段编写的。

通过对这一段故事的叙述,赞扬了孙悟空蔑视神权、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热烈追求自由的可贵精神。

课题《孙悟空龙宫借宝》,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场所。“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光辉的形象。他是破石而出的美猴王。他大闹天宫,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怪。他善于“以暴抗暴”、知难而进,百折不回,是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龙宫”,神话传说中龙王居住的宫殿。

〔结构分析〕

本课故事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写的,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策划借宝”“借宝途中”“借到宝物”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四个老猴建议孙悟空去龙宫借宝。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孙悟空使“避水法”神功下到海底,来到龙宫。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讲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借到宝物如意金箍棒。这部分是本课重点,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讲述借宝的过程。文章写龙王先后命手下取来长杆大刀、九股叉、方天戟,孙悟空都嫌兵器太轻而不满意。龙王惧怕孙悟空,只好把这根如意金箍棒送给孙悟空。这一段由浅入深、由轻及重地写孙悟空4次换兵器,表现了孙悟空的神力神威。

〔语意理解〕

“我们这铁板桥下的水直通东海,大王为什么不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跟老龙王借件兵器呢?”

在《西游记》中,江河都通大海。大海中住着龙王。龙王是有鳞有须能兴云做雨、会变化的神灵,管理大海中的世界。海分东、南、北、西四海,各有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这句话是老猴向孙悟空建议到龙宫去寻找兵器,是故事的起因,由此引发出一段“龙宫借宝”的故事。

“悟空走到桥头,念动咒语,使一个避水法,‘噗’的一声,跳进水中。”

“咒语”,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西游记》中的仙神都能念咒语,施法术。“避水法”,指孙悟空用的使水回避自己的法术。这句写孙悟空去龙宫的情形,表现出他高超的法术和无畏的精神。下文中提到的“巡海夜叉”,指在海中担任巡逻警戒任务的长相丑而凶的水族士兵。

“大王,我们看这猴头不是寻常之辈。我们海里的那根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天突然霞光艳艳,瑞气腾腾,会不会是注定了该遇上这猴圣?”

“寻常”,平常。古代以8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很平常的长度。“寻常之辈”,指平常人。本文龙婆称孙悟空“不是寻常之辈”,是说孙悟空是很特异、不是平常的人。“定底的神珍铁”是一根能变化的铁棒,传说把它立在天河入海处,以镇大海,使海安定。“瑞气”,吉祥之气。这是龙婆与龙女对龙王说的话,她们认为定海神珍铁应归孙悟空所有。她们的话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以前边孙悟空三换兵器的过程为据认定孙悟空是非凡之神。第二层,从神珍铁异常的吉祥的表现,认定神珍铁的主人要出现。第三层,以前两层为根据,认定孙悟空是神珍铁的主人。这是龙婆、龙女在动员龙王让出神珍铁,进而引出下文:相看神珍铁、耍弄神珍铁、借得神珍铁。这段前提到“鳜都司”“鲅大尉”“鳝力士”“鳊提都”“鲤总兵”,都是海中的兵将,《西游记》中把大海里的各种各类水生动物,都写成龙王的兵将,也如人世间一样有官职。比如“鳜都司”,即由鳜鱼担任都司。

“老龙王和龙子龙孙吓得胆战心惊,躲闪不及,虾兵蟹将缩头缩脑,魂飞魄散。”

这句写孙悟空得到金箍如意棒后十分兴奋,尽情舞弄后龙宫上下震动。“胆战心惊”,胆在颤抖,心在惊跳,形容十分害怕。“魂飞魄散”,魂吓飞了,魄吓散了,形容非常惊恐。孙悟空公然在龙宫中,在龙王及龙子龙孙、虾兵蟹将面前尽情舞弄如意金箍棒,极大地震慑了龙宫上下,使之惊恐万状。这句极写孙悟空神威之大,充分表现了对神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蔑视与否定,尽显孙悟空无畏、自信、敢于抗争的精神。

〔写作特点〕

1.以现实为基础的神话世界,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的故事情节。

故事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人民的意愿与理想。故事中的龙宫龙王,代表封建统治者,他们有权有势,欺压人民,人民便幻想一个大英雄与之抗争。孙悟空便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神力无边,勇敢无畏,能向龙王借来宝物,在龙王面前嬉戏耍弄,桀骜不驯,无拘无束,让人读后心中十分畅快。这正是现实人民所希望的。

2.人格化的神灵与动物特性的统一。

故事中的孙悟空与龙王都具有人的个性,还有超自然的神性,同时还保持着动物的本性。比如孙悟空,他是猴,又是人,又是神。他有情感,会思维,能说会道,这是“人”;他有七十二般变化,能腾云驾雾,这又是神;他活泼好动、动作灵活,偏袒猴类,这又是猴。他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化莫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孙悟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孙悟空这个聪明、勇敢的神话英雄人物的特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内容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着故事的发展,拟定提纲,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谈话导读,揭示课题。

教师可以《西游记》为话题,让学生介绍它的作者及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学生兴趣。

⑵揭示课题。

在学生介绍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本课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请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为每段拟一个小标题,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策划借宝、借宝途中、借到宝物。)

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①默读课文,请学生概括地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②请学生读第3自然段,动笔画一画孙悟空向龙王借了几次兵器,每次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龙王又是怎样表现的。这样通过画、说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③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

⑷复述课文,巩固理解。

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每段的小标题进行练习。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复述课文的方法,掌握复述课文的要点。

③学生复述课文,大家评议。

3.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围绕课后练习中的讨论进行,加深学生对孙悟空的印象。

4.积累内化。

⑴把描写孙悟空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5.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可以小组同学互相检查或给要认的字注音等形式完成。

⑵书写12个生字。

①简单的字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形近字。

耍———要端———瑞培———赔

③注意“率”和“撩”两个字的笔顺。

率:强调上面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撩:注意右面上半部笔顺———

6.实践活动。

⑴可找来《西游记》读一读。

⑵把知道的《西游记》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1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