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钦容分享

文教案需要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讨论互动、任务型学习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文言虚词。

2、能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技巧的能力。

3、情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解决办法: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难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本册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同学们想知道这个人生道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1、初读

①播放朗读视频

②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③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④分角色朗读(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⑤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

2、解读

通过阅读环节,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课文。怎样朗读得更好?学生已明白,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正确朗读。由此,开始解读文章内容。

①分组讨论,疏通课文大意。

②学生质疑,师生解答。

③教师针对字、句理解质疑,学生回答,巩固基础知识。

④翻译全文。

3、品析

1、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探索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

熟能生巧

卖油翁—微颔—笑答—酌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重点

1、加强诵读。

难点

1、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出示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印象中的泰山。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小组研讨。

组内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品读思考该句所描绘的泰山的特点。组内讨论交流

自由读整首诗,说一说内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诗歌,畅所欲言地谈诗歌的魅力。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X,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其原因,突出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之心。

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3 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学习:

1 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 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

课堂学习:

一 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

2 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 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

5 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 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

1 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

2 利用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在网络教室完成)

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4现场采访表演。

(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 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

(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四 师生评价,选出最佳记者,最佳合作小组。

五 教师过渡语:

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对一个人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而一次成功的采访也将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相信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已有切身的体会。

世界上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体验记者的经历,采访仅是一部分,如果你要趁热打铁,写一篇人物通讯报道,面对这么多的素材,你会如何下手呢?

六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文。

七 细读课文,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

八 课后作业:

1 记录自己参与采访活动的经过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

2 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一次真实的采访,写下自己的体验。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更多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20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