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晓芬分享

语文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课型:

新授。

教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重点:

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搭”什么意思?想想,不知道可以查工具书,乘、坐的意思。组词,“搭船”是什么意思?“顺便乘坐船”的意思。揭示课题“搭船的鸟”,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顺便乘坐船的鸟。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那我们就去学习今天的课文吧。

板书:风铃草

二、初读课文

1、明确这堂课的要求: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自由读两遍课文;读第二遍的时候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

3、将画出的生字再在课文中读两遍。

4、分组读课文,评出小组里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读。

5、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全班评价。

6、自愿读课文,看谁想读,勇敢地站起来读。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小黑板,齐读生字,先读带点的字,再读词语。

2、指名读生字。

3、读生字卡(单个字)。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自由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1.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好处。

2.阅读语段,通过品味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想象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复习巩固。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船的鸟》。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都有哪些人?他们要干什么去?途中遇到了谁?(文中讲了“我”和母亲坐船去乡下外祖父家里,途中遇到了一只搭船捕鱼吃的翠鸟。)

2.齐读第1自然段。教师相机出示“小船”的图片。

三、品读第2自然段,体会观察

1.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这样的鸟吗,为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出示第2自然段。

3.指名学生读。

4.交流读后的体会。

师: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这只翠鸟有哪些特点?请在文中画出来。

6.教师板书这只翠鸟的特点。

羽毛——翠绿

翅膀——带着一些蓝色

嘴巴——长、红色

7.交流讨论,作者抓住了翠鸟的什么特点来进行观察和描写。

8.教师总结: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展开想象和与同类事物作比对翠鸟进行了描写。

四、品读第3自然段

师: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中的问句。

师:那么这只翠鸟到底要干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小组内交流。)

五、品读第4、5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说说翠鸟捕鱼的情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描写翠鸟捕鱼时的动词,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3.从这些动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作者观察得十分仔细。)

4.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指名学生回答这只翠鸟搭船是要干什么。(捕鱼吃)

六、回归整体,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1.这次旅途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呢?是什么使这次旅行发生了变化?(指名学生说)

2.一次普通的平常之旅,因为翠鸟的出现,使得整个旅行充满了快乐,这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自己也应该像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七、升华主题,出示小狗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幅图片怎么样?你喜欢这样的情景吗?你们能像作者那样仔细观察,然后写下来吗?(学生书写)

搭船的鸟

翠鸟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确想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从文中找有关的词句,发现作者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并再次通过体会描写翠鸟捕鱼的动词去引导学生感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用上这么准确的动词。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童年。

2.学习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情感及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的表达方法。

3.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及出现的幻景所表达的意思。

2.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及文章结尾段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小珊迪》,安徒生及其作品介绍。圣诞节的介绍。

基础知识:

1.区别字。

烤( ) 焰( ) 烘( )厨( )搂( )

考( ) 掐( ) 哄( )橱( )楼( )

2.正音字。

赤着(chì) 冲过来(chōng) 缩小(suō)

蹒跚(pán shān)填满(tián) 火柴梗(gěn )两腮(sāi)

3.多音字。

juǎn卷起 fèng缝隙 huá划船

卷 缝 划

juàn卷子 féng缝补 huà计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的童话,去结识一下这位苦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小女孩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四、默读课文

思考: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试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五、深研课文

(卖火柴—燃火柴—灭火柴)

过渡: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

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一)学习“卖火柴”部分

1.默读思考;从这段内容中,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 鞋

(很大的拖鞋—说明她穷得连鞋都买不起;男孩连拖鞋也拿跑说明小女孩受人欺负)

② 头发

(打成卷,很美丽—说明她是一位很美丽的小女孩,但因为她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③ 灯光与香味(略)

3.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多么值得人同情。在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语调略低沉些,重音要适当,语气、停顿要能表现情感)

4.小结:

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令我们万分同情。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弹性:合作创编课本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朗读“卖火柴“这部分课文。

2.提问:小女孩为什么卖火柴?

二、研读课文品悟情感

(一)

1.写小女孩擦燃火柴,课文写了几次,每次各出现什么幻景?

2.指导学习第一次擦火柴

① 指导读课文(读)

② 设问思考(想)

③ 带问再读课文(读)

3.提炼学法

① 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

② 再抓重点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③ 重读课文,体会看到的幻境说明什么?

4.自读自悟其他几次擦火柴的内容,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小结。

因为冷才幻想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幻想出现烤鹅,因为孤独幻想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而当这些幻想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

(这一部分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幻想的原因。反映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6.指导朗读

(说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

1.屏幕出示文章最后两段;

2.认真读一读这两段;

3.思考:

作者为什么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来描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去掉可否?(体会细节描写)

4.讨论:

怎样理解课文结尾这几句话?

教师随机点拔?

(这是一种幻想与现实之间的鲜明、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个原本欢乐幸福特定的时间,更增强了对比效果,加深了对小女孩的同情,也引起人们的深思。)

5.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在朗读时不但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融入你对小女孩同情与怜惜的情感,深情地读出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朗读最后两段

1.练读

2.汇报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篇

5.指名分段汇报

第三课时

一、回顾全文学习表达

1.回顾课文内容

(卖火柴—擦火柴—火柴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回忆文章表达方式

①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② 运用合理想象,深化主题;

4.学习表达

(1)大胆合理想象;(2)细节刻画;(3)环境衬托

(用笔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二、总结扩展

1.小女孩如此悲惨的命运令我们同情和怜惜,对此你想说点什么?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吧!要写出真实感受。

3.命运悲惨的岂止是这个小女孩,还有一位卖火柴的小男孩,你们愿意读读他的故事吗?

三、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3.阅读《童年》、《小珊迪》

板书设计

又冷又黑

卖火柴(穷苦生活) 光头赤脚

又冷又饿

火炉—冷

烤鹅—饿

擦火柴(渴望幸福) 圣诞树—没欢乐

奶奶—没幸福

火柴灭(悲惨结局) 飞走人死去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像与悲惨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情描述,引出新课

1.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卖火柴小女孩的画面,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出新课。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相机提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结合课文读准字音、体会字义。

3.自主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再读全文,汇报交流

1.课文的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探究

(一)阅读第一部分(1~4自然段),体会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

1.读后讨论。

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来引导:一是“她不敢回家”;二是“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2.说说体会。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她,回去还要挨打,真可怜。)

3.感情朗读。

要把阅读中体会到的小女孩的可怜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阅读第二部分(5~11自然段),探究小女孩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

1.自读感悟。

说说小女孩的理想与需求是什么?你是从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小女孩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追溯原因。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

(1)谁能代表小组把上面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可随机归纳板书

理想———幸福、快乐

需求———温饱、欢乐、怜爱

(2)从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文中哪些段落最能打动你?读出来给大家听。(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个性,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阅读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1.自己轻轻地读读,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像)

2、联系全文理解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

第三课时

一、深化主题,领悟表达方法

1.朗读课文后讨论

①小女孩的死说明了什么?

②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痛苦,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她美好的幻想?

2.从这篇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深理解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二、指导复述全文

1.回忆课文内容,向同桌复述。

(引导学生回忆五次幻象,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2.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指名复述。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组词。

2.按字型结构分类,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3.学生练写。

四、积累词语

1.在文中选出两个你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2.自选词语写两个句子。

五、拓展延伸

你们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吗?课后我们可以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改写这篇童话的结尾。

2.写一篇读后感。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鼓励幼儿运用形容词(例:可怜的、悲惨的、又冷又饿的、衣衫褴褛的),把自己的感受连贯、完整地述说出来,借助幼儿思维的跨跃性,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和求异性。

(二)情感目标通过感受童话故事中小女孩悲惨的经历,激发幼儿的同情心、乐于助人的爱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三)人格目标通过幼儿自由想像,并鼓励他们将发生的事大胆地讲述出来,培养幼儿的独创性。

(四)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五)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感知圣诞节是开心、快乐的节日。

(二)环境准备布置有圣诞气氛的环境。

(三)物质准备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电视机、VCD机、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整体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惨气氛。

1.师:圣诞夜到了,你知道,有一位可怜的小女孩是怎样度过圣诞夜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书面汉字:可怜的、悲惨的、又冷又饿的等形容词,营造气氛,帮助幼儿理解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师: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

(二)分段欣赏,感受小女孩擦亮火柴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1.师: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如果擦亮一根火柴可以让你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你会怎样帮她呢?

2.师: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如果是你,那你又会怎样帮助她呢?

3.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是怎样热热闹闹过春节的?

4.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想想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过圣诞夜的?

(三)整体欣赏,激发幼儿感情的升华。

师:小女孩这么可怜,如果你能帮助她,你会怎样帮助她呢?

各领域渗透艺术:

让幼儿在欣赏这一童话故事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对小女孩的祝福与希望画出来。

生活中渗透: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多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培养丰富的情感。

环境中渗透

1.将故事制成图片,让幼儿进行排图讲述。

2.设置小小舞台,放置道具,让幼儿尝试表演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家庭中渗透:

建议家长让幼儿多欣赏同一体裁的童话故事,深化幼儿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并懂得珍惜。

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202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水泥、排列、规则、迟到”等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词典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

3.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准备梧桐树树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2.寻找能体现秋天美丽的物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出示梧桐树的叶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叶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片叶子像什么吗?

2.是呀,在作家张秋生的眼中,这梧桐树叶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板书:金色巴掌)那铺满这样叶子的水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

3.板书补全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实物引出,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也可以问问同桌,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生由读一读要求会认的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与同桌交流,自己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认,交流识记方法。

(3)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是带拼音的。开火车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水洼wā 脚印yìn 凌línɡ乱 增zēnɡ添 棕zōnɡ色 雨靴xuē

(2)课件中的词语去掉拼音,请同学读一读。

(3)抽读、开火车读字卡。教师强调:“增、棕”是平舌音。

洼 印 凌 增 棕 靴

(4)你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认?其他同学有哪些好方法呢?

(5)教师适当点拨:

靴: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靴子?(课件出示图片:皮靴、雨靴)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学生来读一读。

(1)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2)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4)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从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重生字学习,通过同桌合作交流、互相检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在重点点拨时,通过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形近字比较等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理解词语。

(1)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找一找不理解的词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重点点拨以下句子中的词语。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点拨: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明朗”的近义词是“晴朗”。出示晴朗的天空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明朗”。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句子。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点拨:出示“熨帖”在字典中的解释:A.舒服;B.(事情)完全妥当。引导学生联系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明确选择“A”,“熨帖”在句子中可以理解为“落叶舒服地粘在水泥道上”。

③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点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上文“排列得并不规则”来理解“凌乱”。同时,请学生找出“凌乱”的反义词来理解“凌乱”。

(3)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观察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我______________时,天开始______________,院墙外的水泥道上铺上了很多的______________,就像铺上了一块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寻找近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最后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铺 泥 晶 紧 院 印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

3.学生汇报交流认为难写的字,教师重点点拨。

(1)铺: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甫”不要少写一个点儿。

(2)印:不要忘了左边的横,右边是“卩”,不是“阝”。

4.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临写,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投影展示,师生评价。

6.出示词语,指名读。

铺满 水泥 亮晶晶 紧张 大院 脚印

7.练习书写词语。

8.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意图:经历观察、交流、示范、临写的过程,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19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