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楚雯分享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5、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2、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桥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A:、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2、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历史长

图形式美

美结构巧

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分:

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桥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原文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赏析

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写作目的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22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8篇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优秀实用教案集锦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五首

初二语文教案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

    156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