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有关初二语文教案

钦容分享

语文教案提供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依据。它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以及教学资源的可行性,从而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最佳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有关初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有关初二语文教案

有关初二语文教案【篇1】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总结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

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 二次备课

教学步骤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3、本文的结构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说说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一、决定翻越老山界(1段),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注: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与习惯。

教学步骤

四、合作探究

1、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从中我们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回答

有关初二语文教案【篇2】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 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 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 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__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__”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有关初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M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有关初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认识三峡。

2、掌握重点实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预习检测(3分钟)

1《三峡》选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3、给下列字注音

阙嶂曦襄御泝湍啸属涧

三、自主探索(一)(8分钟)

默读课文,结合文X释,解释下列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于,在

略无阙处毫无

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冲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御:驾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飞流冲荡

良多趣味实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接不断

自主探索(二):(10分钟)

边读课文边结合课X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大意。无法解决的问题,画出注明。

翻译方法指导: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钟)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峡连绵不断的山势和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再现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五、当堂检测(10分钟)

1、解释下列词语:

略无阙处沿泝阻绝

乘奔御风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

2、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组的3号同学给组长翻译第二段。

有关初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二、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教学重点

一,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两段顺序安排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资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局部揣摩: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1、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四、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预防、治理、利用。

五、 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

从课后附录中选四个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揣摩其情味和作用。

    205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