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读后感>

读《人间草木》有感

HT分享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人间草木》有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人间草木》有感 1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这本书有着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丛竹子和一块竹石,看上去与我以前看过的儿童故事书完全两样。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夏天》。果然,与我以前读过的儿童文学完全不同。

这本书中的文字简洁、深奥。比如:“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就概括了作者一个早上干的事,就像对联一样,或者是五言诗中的两句。

说它深奥,比如:“此吾乡所未有。”这句话,听金老师解释了我才知道,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乡所没有的。”

其实,简洁和深奥是相辅相成的,简洁了就会深奥,而深奥的文字都会很简洁。

慢慢地,我开始读出一点意思了……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文字写出了夏天的花、草木、水果、虫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虫子那段,他写道:“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哈哈,这只虫子真有趣。这样的虫子我也曾见过呢?

记得那也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楼下看虫子,那是一块热闹非凡的草坪,拨开草丛一看,那儿简直就是虫子的天地,有全身碧绿如翡翠的蚂蚱,有全身乌黑如煤炭的蛐蛐……

我最喜欢蹲在草地上看小虫子吃东西,跳来跳去,听它们唱歌。

有了这些虫子,夏天就变得更有趣了。我想如果汪曾祺也看到了这些虫子,一定会写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笔下的夏天是有情有趣的,而我生活中的夏天也正是如此有意思。

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读《人间草木》有感 2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他说:小时候,放学后常常喜欢在草丛中玩耍,有时会不小心触碰到那些散发着刺鼻气味的臭芝麻,衣服上沾满了臭味怎么也洗不掉。有时候甚至带着那股臭气进入学堂,真是让人难受。幸好并不是只有我一个被臭芝麻沾惹过,所以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

他说捉天牛,他们认为天牛头上的触须数量代表它的年龄,一节触须就代表一岁。小时候,抓到天牛后会用绳子绑在触须上,根据触须的数量来判断它的年龄,如果恰好是十节触须,就会庆祝它的生日,准备青草和嫩树叶作为生日礼物。天牛是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带来了许多快乐的回忆。

他说:每天清晨,我总是在鸟鸣声中醒来。梦中我就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直到我睁开双眼。我能分辨出几种极为熟悉的鸟叫声,它们似乎每天都会在同一个固定的树枝上歌唱。清脆的啄木鸟“笃笃”声,喜鹊的叽叽喳喳声,以及其他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唱声,这些声音如同每天的音乐,把我从梦中唤醒。特别是在初春时节,经过几天的春雨洗礼后,一早听到窗外悦耳的鸟鸣声,我就知道外面一定是阳光明媚的天气。这些清脆动听的声音像是给予我的一份喜悦,让我心情愉悦,仿佛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鸟儿们的歌声所赐。听着它们的歌唱,我的一天就从此开始了。

他说:我喜欢玩弄含羞草。我轻轻触摸每片叶子,看着它们闭合,然后我低头看书,偷偷瞥一眼,发现它们又悄悄地展开了。这就像小时候我在舅公家阳台上玩弄含羞草的情景,每次去都会停留不愿离开,反复用手指轻抚那柔嫩的叶子,看着它们羞涩地低下头,娇羞万分,让我陶醉其中。

我家的门头上摆放着一盆茁壮的仙人掌,长势良好,掌叶肥厚翠绿,偶尔还会绽放出艳丽的黄花。这一片明黄在远处也能引人注目,给远行的人带来一丝温暖和欢乐。

常言道,家常琐事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源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仔细思量,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与人的口腔息息相关,而这些元素也恰好贯穿于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读《人间草木》有感 3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读《人间草木》有感 4

《人间草木》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竟然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儿子汪朗作的序。不同于其他人比较官方、公派的序,这部序言,满满是儿子对老子之间的尊重和爱戴,犹如茶前饭后的唠叨,只言片语中流露着对老先生浓浓的思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把儿女时时都放心上的,永远是父母。这几日回到家都比较晚,父亲总是留好一碗温热的稀饭,既能充饥,又能降燥热去火气。喝的是白稀饭,更是无声的父爱。

自己当了父亲后,才更能体会父爱的伟大。女儿开学那天,遇到了让人揪心的小插曲,小孩与她奶奶上地铁时,因为人多走散了,女儿上了车,她奶奶没有上车。小姑娘很聪明,在下一站下车找到了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给我来电话。我的心在那一瞬间高度紧张,但理性又让我感动,感动她的成长和冷静。当我赶到那个地铁站,牵着她的小手时,一切又是那么的踏实。

父亲可能是少言的,可能不那么细心,但却是最深沉的。

读《人间草木》有感 5

近几天,我读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作者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语言平实,质朴,但饶有趣味。他的作品中尽是小桥流水,小四合院,小胡同等别致的景象,却极少有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面。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鱼虫,娓娓道来,不像是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而像是在听一位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在讲故事。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葡萄月令》中,就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平实与质朴:一月下大雪;二月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九月给葡萄喷波尔多液;十月有别的农活,去割稻子;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每一段之前的这句话,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时间段应做的事。这些句子短小,精炼,没有华丽的修饰,但读起来并不显得单调,不但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还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在《胡同文化》中,作者写到了胡同里的吆喝: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我们也曾经学过关于胡同中吆喝的课文,但那篇文章中突出地写了吆喝的声音,腔调,而作者却把胡同里吆喝的人用的特殊工具即发出的声音都写得十分真切,更说明他对这些人的观察十分细致,体现了他对北京胡同的热爱和对北京民俗的独特感情。

书中还有对于花,虫的描写:我家的后院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他开起来,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他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种蜂不是普通的蜜蜂,个儿很大,有指头顶那样大,黑的,就是齐白石爱画的那种。我到现在还叫不出这是什么蜂。这种大黑蜂分量很重。他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须,这一穗花就叫他压得沉了下来。他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读到这里,紫薇花与黑蜂互相嬉闹的画面顿时浮现在我眼前。我也曾经见过蜜蜂在一棵长满鲜花的树上采蜜,觉得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作者笔下,一切仿佛都像人一样,可以玩耍,交谈。乱嚷嚷,凑热闹,抱住,挣回等都写出了这一点。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观察事物的视角独特,这是我喜欢他作品的最大原因。

读《人间草木》有感 6

刚拿到这本插图集的新书,放不下。封面和插图都是我最喜欢的风格。带着这种喜悦,我开始走进王先生的花草世界。

“普通的微妙的东西往往是世界的缩影,无限的东西往往被收藏在有限的地方!

它讲述了芋头、豆芽、紫薇、桂花、菊花和枸杞。书中有许多花卉图片,是王先生亲自画的。画面逼真美观。

其中,我特别喜欢《记忆的味道》,因为它的内容和感受是最丰富、最愉悦的。有家的记忆,有珍贵的童年记忆,有父亲、继母、阿姨、表妹、阿姨和仆人。

有榆树梅、草、臭芝麻、虎耳草、紫苏、垂柳、腊梅、天竺果、海棠、梅、桃、丁香、绣球花、夹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树、桑树、葡萄、杏、何首乌、金雀花。

有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

有鸟,麻雀或癞花,鹭蜂属鸟。

折花少年在花园里玩耍流连,成年后,就是爱花人,顺理成章。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我想起了奶奶,因为住在奶奶家的童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也是我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蜻蜓

我们叫麻楞,大青叫大老青,也抓蚊子吃。放在房子里,躺在窗户的棱布上。当时蜻蜓还是很多的。

知了

也叫蝉,雄性腹部有发音器,可以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女人不说话。我们通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身边的朋友约个时间,用丝袜抓十几二十只。奶奶会用油过一次,成为我们的零食,当然身体和脖子中间也可以吃。

枣树

小时候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 每年五六月都会开出像伞一样的小花, 黄绿色。__这个月会结出绿色的果实。每次这个时候,我和哥哥都会用一根很长的竹竿拼命地敲打它,然后他们会收获很多枣子,非常甜。

南方的雨频繁而短暂。每次下雨,我总是莫名其妙地兴奋,因为我可以穿妈妈买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农村的环境。大雨过后,树叶似乎更郁郁葱葱,花开得更华丽,就像一幅画一样美丽。

读完整本书,就像出游赏花归来,美不胜收。喜欢这样的题材,读起来轻松愉快,虽然爱花草,但不如王老先生来的那么火热舒适。

在我看来,王先生是一个真正能活下去的人。这种“会议”包括“理解”和“爱”。王曾祺写道:“缅甸桂花带着雨滴,让我的心柔软,不怀人,不思乡。”最纯洁、最罕见的。似乎在说,感人的生活体验不一定在数千英里之外,在一个困难的地方。

在匆匆过眼的“人间草木”中,汪曾祺先生证明了生活的无常,但他看到了生活的秩序。置身阴影,发现光线,成为他诠释自己生存美学的唯一途径和策略。

读《人间草木》有感 7

世界上,一草一木都有爱。春花秋果,万物生长,秋收冬储,哪怕只是落叶,也蕴含着浓浓的情愫,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然而,这些感受是经历了很多,赋予了世间万物的人才体会到的。所以,爱草木就是爱人。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自有心,何必求美。”汪曾祺先生应该是最明白这句话的人了。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一草一木,才显得那么的人文和精神,这是其他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散文集《草和世界上的树木”。

文章中对葡萄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葡萄喝水的声音,甘泉在葡萄藤间流淌的声音,是那么美妙,那么沁人心脾。一串串的葡萄丰满诱人,水润惹人喜爱。

每当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老人陪你坐在满是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腊梅树,跟你讲趣事关于他的过去,有时会开玩笑地告诉你,“塔罗斯可以从煤里长出来”。

汪曾祺先生正是对这些“人间草木”的一种纯粹的爱,一种寄托着自己的感情却又不想据为己有的爱。或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株植物就是一段往事,一段深情。

散文后半部分,王先生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一路走好》中,他将自己的右派经历视为人生之幸,如此洒脱,令人羡慕。王老的文笔总是平淡朴素,却充满了他的人生智慧。

读《人间草木》有感 8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点,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汪曾祺

我最初对汪老的了解只存于课本之上。从《昆明的雨》之中,我了解到汪曾祺不仅是一个思乡的游子,还是一个“吃货”,然而在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内涵。

“人与人的灵魂并不相同。”在那个时代,正值日军侵华,生灵涂炭,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而在那样的背景下,汪老仍能保持乐观、从容和热爱生活。在反复品读后,我似乎悟到了一丝皮毛,对于终日奔波于学习的我来说,有了些许启发。我不禁思索:我是否也能像汪老一样地热爱生活呢?汪老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你看: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老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勾勒出生活的本质。

审视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忘乎所以;又有多少人沉溺于灯红酒绿,放浪形骸。他们忽视了生活本身的意义。

一壶清茶,初尝无味,细品之下才能发现那醇厚的回甘。生活也是如此,只有沉下心去体悟,才能发掘其中的乐趣与美好。

我忽地又想起了苏轼,他与汪曾祺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爱好,相似的文字和同样热爱生活的精神。“人间有味是清欢。”可惜我不能穿越回古代,与苏轼面对面交谈。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想,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读《人间草木》有感 9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 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近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读《人间草木》有感 10

书背面的一段文字评论汪老,说汪老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不是最后一个我不敢评判,但”纯粹“两个字是恰到好处的。汪老是个有性情的老者,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花鸟鱼虫,乡情民俗,信手拈来,像极了老北京胡同里遛鸟的老大爷。

本书分三章,第一章人间草木从生活场景小处切入,娓娓道来,妙趣横生。《葡萄月令》《胡同文化》等篇写的生动可爱,非是有一定生活积淀的人是写不出的。最喜《泰山片石》写泰山日出的一段,”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城隍 土地 灶王爷》 《紫薇》两篇,汪老细细考证,所写之物跃然纸上,”紫薇花对紫薇郎“,爱极了这句诗。《云南的茶花》最后一段颇有新意,汪老问”茶花女喜欢戴的是什么茶花“,后一句又自答道”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白的“,汪老心中乾坤世界在这里有些显露。《夏天的昆虫》一文则少见地发出呼吁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从此处可见,汪老并非一人逍遥游于世外的,他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爱憎。这在《老年的爱憎》汪老则自己说了出来---”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汪老还把”难得糊涂“和”忍“字等称为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这是文人中不多见的。汪老的可爱也正在此处吧!

读《人间草木》有感 11

郁郁苍苍的树木,随风摇摆枝叶;铺青叠翠的青山,拔地而起;溪流从指间滑过,冷冷凉凉;一阵微风吹过,带来草木的诗情画意……

恩师赠予我三本书。《人间草木》是其一,汪曾祺先生著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一口气读不完的书,需你慢慢读、细细品。

读到第一篇《芋头》,我就忍不住多读了几遍。汪曾祺先生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煤堆里的一棵芋头,仅靠着一点雨水,长出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使他很欣慰,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小小的一棵芋头,竟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站在阳台上,我情不自禁地欣赏起爷爷种的牡丹和海棠。在爷爷的细心照料下,牡丹,娇艳欲滴;海棠,含苞待放……这不就是最美的风景吗?即便我们不是一棵牡丹,不是一棵海棠,是一棵芋头,也要像那棵芋头一样,坚强不息,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热爱生活,多亲近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宁——随遇而安。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特喜欢这段话,出自书中的《葡萄月令》。

从一月写到十二月,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然后出窖,到最后又入窖,整个生长过程写得极其细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当我得知汪曾祺先生这篇散文是在葡萄园劳动时写的,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每字每句都充满着对劳动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现着自己的乐观和豁达!

记得去横店梦幻谷春游时,最吸引我们的项目是“雪域高原”,好玩又刺激。可是导游说:“身高140以上的同学可以,140以下的同学可以玩旋转木马噢!”“我的身高138,就差2CM,踮下脚尖不就好了?!”我心中暗暗得意,来个浑水摸鱼!于是我故作镇定地去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一个挨一个的,挤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挪到了安检处,我还没站好呢,就被安检人员给赶下来了。这下我可“火冒五丈”了!我气冲冲地骑上旋转木马,看眼前一匹匹木马,形态臃肿,神色呆滞……一颗心落到了谷底,糟透了。

但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我慢慢地读懂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乐观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快乐才会围绕着我们。就像玩“雪域高原”,既然有规定,我就要自觉遵守。如果我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排长长的队,我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玩更多的游乐项目,也不会给安检人员带来麻烦……

《人间草木》,让我的心灵敞开了一扇大门——乐观之门。以后我不会因为一脚踩进泥潭脏了鞋,而讨厌路的坑坑洼洼,怪罪雨天积水惹的祸,我会想着鞋脏了正好可以洗洗,走路一定要看路;以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看书、写作业时,周围人吵吵闹闹而感到心烦气燥,我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静心、安心……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若我们的心静了,安宁了,就会闻到春风中从远方传来的树叶清香,感觉到花蕾在某一瞬间慢慢绽放……如此,平凡的生活,也会变得独有一番滋味,温暖,而又迷人。

读《人间草木》有感 12

汪曾祺是很有生活意趣的,他的文章很平淡,但往往带点奇崛,我喜欢看这种文章。初识汪曾祺,是在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觉得他写的文章真有意思。后来就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

那时候才高一,也不觉得时间紧张,图书馆和饭堂离得也十分近,便常常去闲逛。有一天吃过午饭,在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匆匆忙忙借了书回教室,到了门口,被班主任一拦,说干嘛去的呀,我说看书晚了。他说啥书啊,哦,是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好了,进去吧。

这个片段我记忆很深。高中的管理还是挺严的,午休铃打过一刻钟我才赶到教室,以为会被训得很惨。结果班主任这么轻松地让我过了关,不知是看我面相忠厚老实,还是那本书的功劳。关于此事,后来还写过一段,贴上来,以供一哂:

“午后的图书馆凉风习习,淡淡的墨香让人沉迷,乍看时间已来不及。急匆匆卷起书籍,慌忙忙下了楼梯。一路满是欢喜,却被班主任拦住问题。题是:“这么晚去哪里?手上是什么东西?”看他戴一副黑框眼镜,满脸都是笑意,心中实在生不出气。老老实实递书出去,是《随遇而安》汪曾祺。他扶了扶眼镜,轻笑一声不提。随后勉励几句,却是:“快去教室休息,若是下午睡觉,仔细了你的皮。”

我很难捉摸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远近,往往便不会主动找人热络。

上文的班主任,因其名字中有个“文”字,我们私下就喊他“文兄”。文兄是类老庄般的人物,一切事物均作不在意态。偶尔他会说说年轻时的故事,最为得意的是一次投稿,一次打架。

投稿是说,有一次,他午睡醒来看到某全国作文赛的征稿通知,浑不在意地抽出两篇随笔投了。结果出来,是“都高高地中了”。他觉得太招摇,便只去认领了其中一篇。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操作,缘何可以只领一篇的奖。

再说打架,文兄上学约是在80年代末,那时学生还需自带饭盒打饭,这场架,就是洗饭盒洗出来的。文兄班上一位女同学,洗饭盒时无意洒了些水到某位男同学身上,男同学许是爱惜衣服,许是小心眼儿,不依不饶地纠集了一伙人来班上兴师问罪。问罪的结果就是打架,好家伙,文兄这边八个人把对方十三个人尽数打进了医院,还削掉了某片耳朵。

这便是他一直引为得意的两件事。文兄是个可爱的人,但我在高一分班之后再也没有同他热络过了,我很难捉摸自己和他的远近,不过我想我能把这些事情记上很长一段时光。

岔开讲了一些闲话。我写读书笔记,并非十分认真地要讲出些什么心得和感悟,而是想在别人文字的触动下,自己写些自己的事情。

我有点在模仿汪曾祺,喜欢一个人的文字,就不自觉地向他那边靠拢。记得那时候还在仙林,东城汇有家大众书局,格调还不错,夏天的冷气打得很低。那年暑假,我寓居在外,房间里没有空调,就在书局办了一张五十元的卡,可以在前台领个凭证,寻个空位坐着慢慢看书,我觉得那张卡算是一张“冷气卡”。

那个时候,我常看汪曾祺的《受戒》,一本挺厚的集子,听汪曾祺讲故事,是真的有意思。有这么一种感觉,像是在夏天的夜晚,吃过了晚饭,坐在庭院里乘凉时,爷爷摇着蒲扇,慢慢地跟我讲话。

这些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人间草木》,这是一本花鸟鱼虫的集子,说实话,看得不是特别过瘾,我以为有许多故事可以看呢。也许是最近节奏比较紧,心境和这本书不配,所以看得不是十分爽快。

不过看到一多半,我体会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多写于八十至九十年代,汪先生于九十年代末去世,可知这段时间正是从心所欲的年纪了,也是带着一种回首往昔的感觉在描摹这些草木。由此可知,汪曾祺十分爱自然,亲近草木,因此愿意花时间和笔墨来与它们一道说说话。这本集子里,汪曾祺说自己的文字是刻意平淡的,但又不能过于平淡,因此会夹进一些仿古的句子,造出一些奇崛的味道。这可解了我一个谜团,原来如此,今日始,可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这集子一共有三十八篇文章,其中有许多不像文章,仅是一些草木的简略描写和介绍。给我印象深的,有这么两篇。

有篇写马铃薯,汪曾祺有段时期做画马铃薯的工作,这工作有趣,画完一个吃一个,老先生说自己是吃过最多种马铃薯的人,我觉得这话不假。这工作符合一个闲散文人的想象。

有篇写钓鱼台的铁蒺藜,铁蒺藜原是拴在树上拦人的,浪潮结束后就拆尽了,只留下一个还箍在柳树上:“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我总觉得这有点象征的味道,而且有一种温暖和欣慰夹在里面。

我可能不太喜欢草木,抑或是未到喜欢的年纪。

读《人间草木》有感 13

《人间草木》是一本让我沉浸在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中的书。汪曾祺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自然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愉悦。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深刻而美好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汪曾祺通过对草木、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汪曾祺以草木为媒介,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悟。无论是平凡的日常,还是壮丽的自然景色,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与汪曾祺一同漫步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他的情感与思考。他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总的来说,《人间草木》是一本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书。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人间草木》有感 14

我有的时候特别感谢这些作家们。人这一生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感情、事业、家庭等等,让人应接不暇。读这些文字让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安静下来。

《人间草木》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大道理,没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是闲情逸致。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读来让人丝毫不会感觉到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目前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是不是在人来人往中迷失了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发现爱与美的能力?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爱好?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都是这样。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恰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这般,心才会沉静、人才能安静,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向前飞奔,又能欣赏途中风景。

真正的大家总是不去刻意的雕饰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实实在在的语言饱含深情,犹如与一位仙风道骨、阅历丰富、充满故事的老人在随意交谈。打动了我们的是真心诚意,是冷静与淡泊,无论是文字里莫名的深情与淡淡的忧伤,都会给我们带来感动。

读《人间草木》有感 15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习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联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近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

    229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