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科普知识>

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用火

梓炫分享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不许生火做饭,只吃冷掉的饭食。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刚刚学会了保存火种,一旦保存不当就会引起火灾,为了避免火灾,人们会在特定的一天把,去年保存的火种熄灭。

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用火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相关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于骊姬,决定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后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

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大都吃不起苦头,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于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食无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厂官职,惟独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听了歌谣。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后,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

晋文公在旁臣的建议下,在山的三面放火,希望介子推能从没有火的那面下山。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青翠的山林变成了焦土,可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同时发现了他用衣襟写就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还规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寒食节吃冷食

寒食节的冷食有姜丝排叉、硬面饽饽 、炸焦圈 、糖卷馃、 艾窝窝、马蹄烧饼、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蜜麻花、糖耳朵、糖火烧、芝麻酱烧饼、奶油炸糕等。

寒食节还有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 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在晋南地区,寒食节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则全家吃炒面。此外,部分地区在寒食节还会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188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