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观后感5篇_建国70周年贺礼电影
《决胜时刻》讲述的是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决胜时刻》观后感一
一场冷暖色调早已分出胜负的历史时刻,明媚的双清别墅,阴郁的溪口蒋府;前一刻毛在阳光下大树旁带着小李讷逮麻雀,后一刻阴沉沉暗无天日的江边蒋一人独钓;正如那句“人人笑容挂脸,容光焕发。和容颜惨淡的南京,两个世界啊!”
这部影片不能说不好,但也着实算不得精彩。因为如同早已明示的色调一样,情节的发展完全可知,让人略觉平淡。
如果要说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二:
一是濮存昕老师饰演的李宗仁绝了,尤其是拒绝签字那里,先是不得不无奈的确认溪口回复(蒋),下一刻对着电话带着份嘲讽甚至无赖的口气回复张治中“拒绝签字”。他身上让我找不到一丝一毫往日的痕迹。
再一个,就是百万大军渡长江的画面太震撼了,尤其是火人冲向敌人阵营的壮烈,小田誓死插上红旗,我坐在那里明明知道剧情发展却仍为英雄先烈忍不住泪流满面。
《决胜时刻》观后感二
影片确实过于碎片,有些片段出现的很突然,结束的也很突然,但还是不后悔今天心情不明朗出来看了这部电影其实这部电影有一个分类是传记片,是关于毛主席的传记片,确实把毛主席刻画的很亲民,关心下属,和下属打成一片,关心朋友,关心百姓,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而不只是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一个纸面的毛泽东的形象即使共产党掩盖住了很多污点,但是确实是他们,是这些英勇的先驱前辈们建立了这个国家,才有了现在的中国,即使现在发展起来的中国有很大一部分要感谢外部环境,还是要感谢共产党,国民党内部也太不团结了,党派林立,太腐败了,总是指望依靠英美,太软柿子了这部电影除了展现毛主席的人物性格以外,还展现了他身边的其他人的人物性格,一直以为周总理是个温文尔雅的人,没想到他也会震怒发火,那个时代这些杰出的人物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一身学者气质,可放眼现在,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在这里夸一夸黄景瑜,演技越来越好了,声音太好听了,很man,一点都不出戏,杜江也很帅,发现现在杜江都是演这类型的角色,希望他能越来越好,另外,濮存昕真的老了好多呀,第一次看张涵予这个硬汉演坏人,小李讷这个小演员找的很好,真的蛮像毛泽东的,里面的这些年轻演员都很出彩,马天宇什么之类的,看着他们的出现很惊喜,虽然镜头不多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片段或许是任弼时拉小提琴的片段,那里确实很感动,他真的太年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却是里面的爱情线,虽然电影里蒋介石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局势手足无措,但他对宋美龄的在乎,他对她的爱是令我动容的,一口一个“夫人”,宋美龄对他也是,“darling”“darling”的叫着,这里打趣一下周涛,演的很好😂,还有就是陈有富在看着孟凡予念稿子时眼里那种只属于看喜欢的人才有的温柔的光也很让人动容,太美好了
记几个学到的知识:
1.墅的意思就是天庐别馆
2.人中麟凤,人中龙凤
印象深的台词:
1.要是能公私兼备,那何乐而不为呢
2.bloody bastards
3.云卷云舒,风云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呢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决胜时刻》观后感三
看完了决胜时刻,前段各个历史人物出场和谈判对于以前最无感明朝历史和近代史的我来说看的索然无味,但是从渡江之战开始我的眼泪就哗啦啦的止不住了。 面对国民党精良的武器装备,我们共军真是枪林弹雨中靠着一腔信念,视死如归强渡了长江,多少或年轻,或苍老的生命永远的沉在了江底。 旁边有个妈妈带着大概六七岁的儿子,一边看一边讲解这段历史。我真的很想给她点赞。 这段历史对于我最直观的意义就是让我变得努力向上,有句话可能太大,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虽远没有如此高度,却改变了我前二十六年崇尚的人应该舒服安逸的度过一生的理念,我想起前几天逛论坛有个说自己三十多岁了天天宅家里打游戏看直播不想工作不想努力的帖子,我回他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谁也没有资格批判你不对,但你不应该宣扬,如果我们国家新的一代都像你一样选择这种生活,国家如何发展进步? 别人我管不着,只能告诫自己,以前无知,虚度二十六载,此后莫要浪费生命,不然对这段历史,这些人,真的愧对。 最后感谢剧组修复的影像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周总理。
《决胜时刻》观后感四
没想到它会成为我近期看过的哭得次数最多的电影 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 明明这段并没有激昂的音乐 没有煽情的台词 没有死人没有鲜血 就拿张治中到北平和谈 去香山见了毛泽东这一段来说 单单只是这两个人见了面 叙了几句旧 我的眼泪就突然哗哗哗完全止不住 还有任弼时在养病期间 请来其他四个书记当一回他的听众 拉了一曲奇异恩典 琴声回荡在五位老战友之间 他们静静地聆听 回忆这一路走来的岁月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真是一个传奇的年代 涌现出了那么多各有千秋的人物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他们不是简单的正面或反面的代表 而是在特定时代中用各自方式生存的充满复杂与多面性的“人” 我为他们折服也为他们惊叹 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个一个完整全面地讲述他们一生的电影再说回来 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片子里塑造的毛泽东形象——亲切 幽默 还有点小八卦 不像是书里课堂上描绘的那样一个伟人 更像是位与你邻里相互打照面的智慧长者 最后修复的开国大典片段里 毛泽东抵达天安门 在万千群众的欢呼还有播音员昂扬的朗诵中从车里出来 尽管也经历过很多大场面了 但在这个瞬间他突然也流露出了如普通人一般紧张得手脚都有点不知道怎么放的小情绪 经旁边的人指点提醒后他才明白过来要往哪走 全然不是如我想象中那样的泰然自若 巍然受之——除去所有的光环后 他不过只是一个普通老人 一个农民就在那一刻 我真实感受到了这确实是由人民建立起来 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做得越来越好 在对悲壮的战争场面还有对胜利慷慨激昂的讴歌产生厌倦情绪后 其实观众更感兴趣于关于这段特殊年代里的人物的群像 这些镌刻在历史中的名人 他们的挣扎 他们不一样的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方式。
《决胜时刻》观后感五
本以为又是明星堆砌而成的电影,不太想看。后朋友推荐,说是还不错。来豆瓣看看评分,7.1便决定来看看,没想拍的如此的好。细腻又不乏真实,细节处理的也到位,对国民党后期的逃离也没有做过多的描述,后面的真实的开国典礼影像非常珍贵,如同亲临那个伟大而难忘的现场。
西苑阅兵的那个场景,我哭了。中国战乱几十年,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连年战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命如草菅,艰难地或者。而如今,祖国终于有了一支保卫人民的队伍,老百姓有了安全感。这支队伍虽然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但是他们能迎难而上,敢打敢拼,这就足以。
唐国强演的毛主席还是不错的,大气、细腻、慈祥。他即将成为新中国的主席,却和蔼可亲,对国民党的那些知识分子以礼相待,非常的尊敬。当时国民党特务横行,他想看梅兰芳大师的戏,陈有富觉得不安全,想要把大师请到双清别墅,主席不让,觉得人家是大师,他就应该亲自去拜访。他作为党内领导人,本可以这样做,但是他没有,即使冒着危险,也要亲自去拜访大师,坚决不行驶特权,值得现在很多人学习。
任弼时的那段小提琴演奏也是这部影片最柔软的地方,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风雪肆虐,粗糙的皮肤,凌乱的头发,再配上悠扬的琴声,让在座的几位领导人泪流满面,我的泪水也模糊了双眼。他们当时也就二三十岁,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吃了那么多的苦,终于走到了今天,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的北方都已经解放,北平的老百姓欢天喜地,人人脸上洋溢这笑容。他们的努力,终于换来了部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他们也年近半百,辛苦、心酸、喜悦,百感交集。这几十年,牺牲了多少人的性命,没有他们哪有今天的我们。当时的任弼时,已经身患重病,一年以后就去世了,他用琴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现在人人都在谈梦想,很多人也早已经忘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大多数人的梦想已经变成钱、房、车。而他们为自己做过什么,他们心中装的是祖国,装的是整个国家的人民和人民的梦想,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渡江战役打前夕,英国的军舰在国民党的指使下,驶向长江对岸,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多次警告,他们依然前行。看到指挥官喊开炮,多炮齐发,真是为之振奋。但是看到英国军舰上的炮火比我们大炮的射程远,也更猛烈,我们的战士一批批倒下,我的心揪在一起。我害怕失败,害怕我们解放军打不过,但是指挥官依然喊开炮,一批战士倒下,另一批立刻补上来,炮火不停,最后英国战舰搁浅。毛主席听过这个消息,大赞不停。他激动地说:“打得好,打得好。我们不是清政府,只会割地赔款子,不是民国政府,我们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共和国政府,对于外国列强的这种行为,是要坚决抵抗的。”真是振奋人心。
最后开国大典的真实影像一出来,瞬间泪目。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人真实相貌展示在大屏幕上,真是百感交集。唐国强虽然演的好,但是毕竟不是真的主席。毛主席的脸更加的圆润,表情更加坚毅、睿智,眼神里透露着刚强,伟人果然是伟人。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全民欢呼,掌声不断,新中国诞生了,它的未来充满着生机和无限的希望,所有的屈辱都过去了。
而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我们是成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见证了祖国飞速发展。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很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再过几天就要70周年大阅兵了,非常期待。
一直相信人类有灵魂,那些伟人们,还有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生命的英烈们,看到祖国日益繁荣,一定会含笑九泉的。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定不能忘了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祖国的今天。
决胜时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