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2022“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

福萍分享

坚定不移地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国之所向。乡村振兴梦的实现,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青年应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助力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2022“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一

五四青年节将至。李大钊先生曾说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年身上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矢志不渝的青春力量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拉动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科技的力量、促进了环境的改善、重塑了乡村的发展面貌。目之所及,焕然一新;眼中所见,美不胜收。广大青年要接续奋斗,当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的“先锋兵”,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拼搏与奉献中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勃勃的“青年力”。

“青年力”向“环境美”开始,塑造了乡村发展“新颜值”。

建筑的落成从基础打起,一个地方的变化以环境为首要。从土路泥地到干净平整的道路,描绘着“良田美竹,屋舍俨然”的生活场景;从泥潭水沟的脏乱到如明镜照形的湖面和绿树连片的怡然,描绘着“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古诗意境。环境美不美,是乡村展示于外的“发展形态”,只有环境美了,才能留得住乡愁,也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从而拉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广大青年干部要积极投身乡村实践,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在环境整治行动中争做先锋、笃行实干,带动群众参与到环境整治中,让乡村的“环境之美”精勾细绘、更加夺目,水清、天蓝、景美,让乡村愈加美丽的“新颜值”更添秀色。

“青年力”由“特色美”领航,提升乡村发展“多元色”。

乡村之美是多元的、丰富的,有外在之美,自然也有内在之美。乡村之美不仅是干干净净的阡陌和鲜花绿叶的点缀,还要将乡村原有的历史、特色、文化融合到产业发展中去,让美的“层次”更为丰富,方能让内外兼具的“美”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广大青年要着眼科学发展路径的探索,加快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手工艺、茶文化的展销……充分挖掘乡村本土特色,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以调整结构、推进升级为主线,主动对乡村历史文化、故事的收集与归整,注重对特色农牧业方案的规划与实施,主动运用好乡村独具特色的“老元素”融合与时俱进的“新元素”,在“三个融合”中让乡村的底色更丰厚,让乡村的发展“引擎”更强,以百业兴推动产业兴,以“特色美”绘就乡村的独特美。

“青年力”向“民生美”汇聚,提升群众生活“幸福度”。

乡村振兴的发展,归根到底的目标是造福于民,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青年要扛起使命责任,以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了鲜活样板。青年干部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群众的实际技能水平的提升为有力抓手,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不断拓展着群众的致富增收路。要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深入群众、感同身受,与群众亲如一家,从深入生产基地,帮助田埂泥地的村民插秧灌水、整地拓土到生产车间里了解群众的收入情况,从帮助群众办成一件件实事到为群众的“产业地”里增品种、增规模,在初心与使命的践行中增进“鱼水情”,让美好新生活带给广大群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二

作为青年干部要立足于脱贫成果的新起点,锤炼担当之心、淬炼为民之心、磨炼战斗之心,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学习先锋模范,锤炼担当之心。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李保国教授“从下出发”,贴着大地飞行,他生前每年深入太行山区200多天,帮助10万农民脱贫致富;张桂梅,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校长,“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不顾自己的身体,扎根大山,不辞辛苦,改变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的命运;刘双燕用人生最宝贵的9年奋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从36岁到45岁,经历母亲、丈夫先后病逝的悲痛,行走在烈日田间,带领村民建成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村的梦想一点点变成现实。无数脱贫攻坚的先锋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激发千千万万的青年干部向贫困宣战的“精气神”,彻底攻克“两不愁三保障”的难题,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世界的脱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践行群众路线,淬炼为民之心。

“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不能空有豪言壮语,搞“运动式的东西”,而是要“锲而不舍地干下去”。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面对缺乏水源的难题,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山辟石,挖渠引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跨长9400米的“生命渠”,解决当地靠天吃水的困境。正如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啃下了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仅仅是开始,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广大党员干部们要有撼天动地的闯劲,劈波斩浪,消除贫困,带领人民过上向往的生活,“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乡村振兴正进行,磨炼战斗之心。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余静多年来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雨雪纷飞的严寒,作为金寨县大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始终不忘初心,扎根大湾,凭借“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决心,带领村民发展产业。2018年,大湾村脱贫出列;2020年全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大湾村已建成4000多亩茶园、32家农家乐,开发出一系列“扶贫+旅游”产业,各项社会事业正快速前进。“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广大青年党员要夯实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发扬“三牛”的精神,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从扶贫先锋的身上汲取“肥力”,灌溉在乡村振兴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中“乘风破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华美乐章!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三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只是见证者、参与者,要在乡村振兴路上当先锋,做亲历者、实践者。

敢于担当,脚踏实地,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贫困是“顽疾”,不可只“治标”不“治本”。贫困地区虽然已“摘帽”,但仍存在致富能力不强、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青年干部要下苦功夫、学真本领,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主动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要加强对脱贫户的引导,在摆脱贫困的基础上,提升其生活质量,还要密切关注处在贫困线边缘的非贫人口,实行动态检测,防止返贫复贫。要真正发挥年轻人的干劲、拼劲、闯劲,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优势,真正学以致用,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在基层的沃土锤炼敢于担当、脚踏实地的品质,为广阔基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甘于吃苦,不懈奋斗,奋力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国家从宏观层面擘画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而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强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乡村振兴道路也不是一马平川。青年干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勇于挑起大梁,甘于在基层的沃土扎根奉献,当好群众的引路人、贴心人,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才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接力跑,是万里长征路的关键阶段,是加速阶段、冲刺阶段、决胜阶段,打牢乡村振兴基础,决定了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不仅能跑得快,更能跑得稳。

勇于突破,开拓创新,不断拓宽乡村振兴思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步。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需要突破、需要创新,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青年人的特质就应该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不应、也不能只有一条道路,我们要抓住新时代的机遇,勇于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依靠创新的力量,树立发展新思维,助推经济新产业,挖掘文化新精华,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担负起应该担起的责任和义务,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四

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专门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观摩了一场思政课现场教学。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思政课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创新、改变,一些学校的思政课还成了喜闻乐见的网红课。立足当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还要持续在开展好思政教育上与时俱进、多下功夫,让思政课成为“香饽饽”,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以学生为中心,变“师本位”为“学本位”。讲好思政课,对思政课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何把理论干货讲深讲透讲活,讲清说透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获得?这些都考验着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水平、视野格局、人格情怀等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要做“有温度的摆渡人”,首先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探索创新、在提升素养上笃行不怠,将哲思、意蕴、理趣充分融入课堂实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利用分组研讨、知识竞赛、案例教学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把有意义的思政课上得更有意思,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角”。

以效果为导向,变“满堂灌”为“满堂彩”。“大思政课”当是内涵丰富的、形式活泼的、极富生命力的。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教育理念,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只会让思政教育变得干巴枯燥,就算勉强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难以保障。因此,面对以“00后”为主的青年学生群体,必须要坚持以效果为导向,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注重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把“思政课堂”延伸到新时代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各条战线,搬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业园区、革命纪念馆,以鲜活的实践作为教学素材,在“体验式”“沉浸式”的实景教学中,让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充分感受到思政的无穷魅力和现实意义。

以共建为目标,变“独角戏”为“齐发力”。“大思政课”的“大”,不仅在于物理空间上的大、教学内容上的多,更在于强调社会各方参与力量之多、辐射范围之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还需要变高效与教师“唱独角”的基础上,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共建协同,建立完善高校与地方党委、行业党组织之间的协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共育、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格局,把思政课办成社会各方参与的“社会大课”。要在发挥思政课教师“扛大头”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邀请专家院士、劳动模范、青年榜样、抗疫先进者等,走进青年学子视野、走入思政教学课堂,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新时代的创新理论和伟大实践。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提到,青年习近平在延川农村插队时,过了“五关”的历练,“语言关”就是其中之一。不会讲方言,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疏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也是许多选调生上岗前最担心的事。不过,自2021年8月份上岗以来,最新一批的选调生也已在基层工作了将近一年,相信大家的语言库里,都已有了不少“土言土语”“土腔土调”,当初对“语言关”的忐忑和忧虑,也早已变成畅通无阻的沟通。然而随着基层工作的横向延伸纵深推进,我发现要真正跨过“语言关”,远远不是学会方言那么简单。

作为基层“小白”和乡村“新鲜人物”,选调生是语言学习者,更应是语言传播者。听懂方言、学讲方言是选调生顺利推进工作的基础,而不是目的。作为基层干部,选调生是政策解读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化身各类专业名词“翻译器”。“监测户、结对帮扶对象、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如何把这些词语说清楚讲明白,把老百姓从“小学生”变成“政策通”,让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同样考验着选调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农村的新生代力量,选调生还需传播青年声音,带去创新语素,激发乡村语言活力。语言交流承载的不只是信息互通的功用,更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碰撞,选调生应多讲乡村调研、讲发展规划、讲政策帮扶、讲资源盘活,要让乡亲们从这些新鲜的语言中,找到乡村发展不一样的灵感,看到乡村振兴不一样的未来。

身着“高学历人才”和“地方父母官”标签,选调生不仅要把话说得好听,更要说得暖心。三句一引典,五句一押韵,这种穿靴戴帽的书生气话语,乍一听高深莫测,仔细琢磨却空洞无物。群众的鲜活思想和生动语言是座富矿,工作中的切身所见和所思所悟更是最有血有肉的素材。选调生说话、写文章,应多多汲取群众语言“营养素”,用好身边事例,讲好基层故事,活泼有趣的同时贴近百姓生活,做到言之有物,站得住根基。应认识到“政策要求”“上级指示”的官方腔调看似无可辩驳,实则软弱无力,说不到群众的心坎里去。只有放下“知识分子”包袱,抹开“政府官员”面子,以真心换真心,本着为民办实事的态度,站在基层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说出来的话才能暖心窝子,管用有效。

怀揣“八斗之才”和“大赢四方”之势,选调生更需用实际行动成为“最佳辩手”。施展才华展现自我,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是基层青年干部的共同追求。努力上进的积极性和突出的自我表达欲望,很容易让选调生迷失自我,误以为能说会道,谈笑风生间便足以指点江山。选调生并非天然的领导者,必须先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业务员”,做行胜于言的实干家。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选调生要从基层基础业务入手,做好每份台账,写好每份材料,在信访一线、抗疫一线、乡村振兴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行动才是最响亮的语言,让群众看到选调生的付出与拼搏、实干态度与工作实绩,才能无言胜有言,赢得民心,打好群众基础。

相较于学好方言,选调生在基层讲什么、怎么讲,是基于自身价值体现、释放青年能量、增强群众认同、以实践振兴乡村更严格的语言选择。要真正过好基层语言关,选调生必须先把好乡村特色的“脉”,摸准老百姓的问题“症结”和基层治理的病痛源头,并开好用心用情用力为民的“方”,对症下药,讲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话,才能如鱼得水,与群众打成一片。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习心得体会六

2021年12月,我有幸成为了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踏水镇发展村党总支副书记,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短短几个月,初来的新鲜感、陌生感逐渐褪去,渐渐地熟悉这里的乡土、乡音,我在这里经历着、感悟着、成长着。

坚定了“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信念。

起初有些抱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鸡鸣狗吠不绝难以入睡,猫狗鸭鹅袭击心生惧怕。碰巧看到《梁家河》,书中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用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的经历,告诉我们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力,激励着我们青年干部在基层这片沃土上要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对比当时的艰苦环境,我开始反思、认识到驻村不能抱着“镀金”心态,不仅要“驻身”更要“驻心”,更不能忘记来时许下的诺言——用青春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练就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本领。

刚到村里的时候,由于对村里的情况不熟悉、基层经验不足,我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村委会的工作。为了尽快熟悉环境,变被动为主动,我主动请缨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在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记得第一次遇到村民纠纷时我措手不及,面对马大娘与子女因赡养问题闹得面红耳赤,村书记向我传授经验,她告诉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统筹兼顾,一板一眼要不得,妥善解决村民纠纷的关键是要分配好各方利益。在之后的纠纷中,村书记鼓励我发表看法,给我机会协调,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我深深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确实不易,却处处皆学问,要干好基层工作,就要敢于“迈开腿”“张开嘴”。

收获了“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感动。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我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抓好惠民政策落实,加班加点审核特困户、低保户资料,让符合条件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国家的利好政策。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挨家挨户推广“蓉城反诈卫士”小程序,让老百姓远离电信诈骗侵扰。巩固安全健康的人居环境,深入参与疫情防控、连夜排查燃气安全、周末无休地开展森林防火巡查,使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老乡的一句“你们辛苦了哦”“到我们屋里来吃饭嘛”,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我们的工作对他们是有帮助的,虽然工作辛苦但我却很开心,我想这大概就是“痛并快乐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我将继续扎根基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练就真本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好自己的基层“成长记”。

基层情况。

    137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