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篇

福萍分享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怎么写?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一

今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教学活动方面,《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这短短的一段话,说起来容易,但对老师来说真的存在一些巨大挑战,万世开头难,一个好的引入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积极思考,因此,对于我们数学教师而言,需要创设符合学生现实的情境,提出符合现实情境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接下来,我就以“字母表示数”为例,谈谈我个人的情景引入提问的想法。

屏幕上给出课题名称《字母表示数》,问问同学:“你在平时生活中、游戏中听说过或见过用字母表示过什么吗?”(例如扑克牌表示13,图形题目中出现字母…),那对于今天的话题“字母表示数”你有什么问题?一个字母是不是只能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能不能表示多个数?用哪些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带着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新的理念总是需要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确了教学方向,也激励着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和成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二

8月18日,我们在十二中的五层会议室参加了矿区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们结合实际工作,对今后如何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推动教学变革,提升育人质量有了新的感悟。

在培训会上,我们聆听了__十五中特级教师胡月英老师的培训内容。胡老师非常全面地从各个维度和层面解读了新课标,让我们明白了2011版与2022版化学课程标准在学科定位、学科特征、学科价值这三大方面的不同,也因此更加认识到新课标更能体现国家的育人标准,更具有时代特征。胡老师用多个生动的案例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名副其实的重要性。基于以上学习,老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作为新课改时代的一名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利用好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分分秒秒,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如何建立创新模式,我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借此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以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

创新之一:改变单个知识点教学为项目式教学

这次培训中专家不断提出“大概念”指引下的项目式教学,也就是要进行主题教学。通过学习与聆听几个教学案例,真正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个高效,既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还能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创新之二:学习方式多样性

执行和开展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多种学习方式的引用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果。胡老师展示了她工作室老师的特优作业设计案例,展示的案例让我们大开眼界,给__地铁设计三折册的宣传画,通过老师的设计和评价。学生逐层深入进行作业的完成,多角度的进行训练。

创新之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真正做到“解放自己,让学生动起来”这一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永远要作为我们始终贯穿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与新课程标准相吻合的教学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多情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乐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如此更好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创新之四:进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新课标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应该反思,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我们是否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一次课后作业的好坏或者一次单元测验的优良是否能评价一个学生的素养发展程度?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一个暂时不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生可能比其他同学具备更强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和更好的小组合作能力,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活动表现评价,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作出诊断和评价,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都能被肯定。

一天的培训远远不够,我们在新课标的学习和执行上依然任重而道远,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好素养导向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该永远在求学的路上,为呈现更好的课堂,实现更好的教育,付出不懈的努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三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认真学习过后,我获益匪浅。下面,我以七下课文《伟大的悲剧》为例从课堂设计的角度,谈谈我的新认知。

1、要有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

“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探险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这是单元提示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可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一孩子来说,这个目标是极易流于形式的——他们极为有限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很难理解“探险”一词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意义。传统教法由标题中的“悲剧”和“伟大”切入,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印证性语句的做法,尽管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有所了解,却无法帮助他们感同身受。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识到可以用真实的学习情境去激活学生。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在静穆的教室里,我用非常低沉的声音给同学们讲了关于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故事:“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走近的是一群来自上个世纪初的英国探险家。他们分别是……1910年6月1日,他们热情高涨地离开英国前往南极。道阻且长,他们历尽了千难万险。可就在他们即将到达南极点的时候,他们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可是,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却跪下来悼念这群失败者。(停顿良久)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伟大的悲剧》。”

让学生通过老师抑扬顿挫的深情讲述沉入文本,让他们带着巨大的疑问亲近文本,这比直接从“悲剧”和“伟大”切入更能拉进他们和文字的距离,也更能激活他们的探究兴趣。

2、要以统整的学习任务凝聚课堂。

作为经典,本文可教的东西很多。可新课标告诉我们,学习任务也是需要统整的。因为,零敲碎打的课堂培养不出学生系统的语文思维习惯。

鉴于本文在人文方面的重要价值,我把本课的学习任务统整在话题“说说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字”之下。我试图让学生知道:“伟大”与否,需要他们自己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感受和领悟。

实践证明:经过统整后的学习任务完全能实现教师导而弗牵的教学初心。

3、要在典型的实践活动中学用语文。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新课标》从本质上还保留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具体要求、策略及方法。

备课时,我关注到:文中的英雄形象可能不太符合一些学生的固有认知。如文章对埃文斯从疯到死这一痛苦过程的叙述性描写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不解甚至不安。正如一位同学在初读批注中这样写到:当不了第一就疯了,这不是胆小鬼才有的表现吗?

我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鼓励他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疑惑。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终于,有学生在文中有了发现——这个人由于……或……。至于到底是什么,其实已经用不着老师来解释了。因为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已然明白: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群真实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英雄,而不是神仙。

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必然还包括“梳理与探究”。整堂课在“说说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字”这一任务的引领之下,学生从站在岸上观望到下至深水区探索再到学有所获,这个过程中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不断梳理已解决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时给学生布置些需要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此,当学生上岸时,怎会带不走属于他们自己的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于2022年4月21日颁布,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通过学我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标”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故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现在回想起来,是呀,许多的故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产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教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地养的。

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案现实世界,会用数字的思组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百言表达现实世界。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刻意透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道动。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实线,自主探索,台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应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接给学生自主以点发、动力、灵感、方间,学生教师讲接以及馆,分享、调控、反悉,对学生创所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到下同的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理念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去审视,需要有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明确了今后的教学方网,也激励着我与时俱进,不断去学习,研究、成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五

暑假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认真研读《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结合专家的解读,让我从中受益匪浅,收获颇多。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明确了英语教学的新目标,为我今后的教学树立新理念、指明方向,以下是我学习英语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三年级的老师,我对这句话有更加真切的体会。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开始系统性地学习英语,英语学科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保持高度的热情。但过一段时间,学生学习的任务难度加大了,比如说开始要背单词和要记住语法点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都减少了。从三年级上学期到三年级下学期,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学习任务难度加大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对后续中高年级的英语学习都是不利的,这样会令学生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所以,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我必须要努力保持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有充足的动力,学生才能不断前进。多方式进行教与学。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可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在课堂小结或回顾所学知识时,可以创编歌曲和chant,让学生轻松掌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教具;结伴扮演、创编对话;课后制作单元mindmap,用多种充满趣味性的活动教和学。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对必不可少。在三年级这一阶段,是英语的书写习惯,上课习惯,课后读书背书的习惯重要养成阶段。在学写字母的时候把好书写这一关,到后面写单词,写句子,写文章也不用操心;在上课时把好认真听讲,开口读书和回答问题这一关,课堂效率就得以保证;把好课后自觉复习这一关学生的基础部分会学得更加扎实。建立良好的习惯才能适应新课标词汇量加大和难度加大的要求。课前预习、上课、课后作业和复习都要在三年级这一阶段给三年级的学生明确的要求。

三、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今后,英语学科的考查方向将更加多元化,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翻阅高年级英语资料和与任教高年级的同事交流时,我充分体会到通识知识的重要性和跨文化积累的必要性。过去在材料中快速找到答案已经不一定是万能方法。新课标倾向于学生通过不断积累,有理解有思考才能得到高分。这一点要求如果体现在三年级的学生身上,我认为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度,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学习和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我的教学,我要走的路还有很多。以新课标为指导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六

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信息科技课程第一次作为国家课程,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当时所以课程标准一经发布,远到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的信息技术大咖和教师,近到自己学校和身边相关课题组的同行们都纷纷在加入了讨论的队伍,欣喜之余也提出了很多困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许觉得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听听也就过去了。近期自己在重读《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一书时,越来越觉得学科融合的紧密程度越来越强,突然有了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一些想法,总觉得这一次变革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应该有些重要的启发。

于是,自己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资源,从网上找到“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的录播内容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文字解读进行了观看和阅读。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受益良多。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粗略想法:

一、更新自己跨学科教学的新理念。课程名称的改变,从地方课程“信息技术”改为国家课程“信息科技”体现了课程独到的育人价值,从重视“知识导向”向重视“素质导向”的转变;课程地位的改变,应该是各学科教学的重大变化,孕育了跨学科教学融合概念。“SARS疫情”成为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催化剂,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到现在新冠病毒疫情,我们会发现信息科技的数字化,在本次疫情中“场所码”、“行程码”、“线上教学”、“线上办公”等,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也让中国的抗疫表现备受世界瞩目。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关键在于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5G”“6G”技术其基础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是基础的入门学科。对信息科技而言,它就是一个平台,融合到其他那就会是培养具有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的人。正如熊樟教授所说,不要站在树根前看一棵树,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到整片森林,看到森林外的蓝天。

二、丰富自己跨学科知识储备的新认识。新课标提出“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各位专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去知识中心化”,不是交给学生知识,不是教学生怎么操作,而是教思维,培养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可能无法成为信息科技领域的专家,但要不断更新自己,了解“过程与控制”、”身边的算法“,“数据与编码””互联网与物联网”等这些知识的脉络,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教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尝试并思考成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坚定跨学科综合实践探索的信心和决心。信息科技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还抱着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感受自然乏味无趣。身为一名跨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决定了我的认识也许不如信息科技教师那样更能接受这些新鲜事物,处处还有学校应试评价的束缚,通过大胆地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创设真实情境、项目化教学、实验教学、跨学科融合,这些都给我们设计不同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例如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寻找素材和灵感,设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等工具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习评价中等,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教学实践中,科学与技术并行,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社会责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坚定信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七

2022年8月26日我校参加了“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会。前半场由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专家以“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为主题,给我们详细解读了义务教育新课程;后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材研究基地研究院石芳教授从国内外的现实背景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标准的变革,以及变革后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下午场由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史宁中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我校对于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

第一,宏观了解了新时代的育人蓝图,课程总纲。崔允漷所长从“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与实践的课程--体验的课程”入手,得出课程应该是以育人为结果。我们明白了课程应该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着手,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制定具体要求。

第二,课程建设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到课堂,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改变不科学的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疾,为国家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明确了课程标准修订的必要性。课程标准的修订时遵循时代的潮流,它是教育进步“共同愿景”的产物。今天中国教育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对世界百年之大变局,我们只有培养比我们更加优秀的新一代,才能让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创新型民族而复兴。

第四,理解了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眼里只有知识、考试,而是心中有国家的发展、青少年的使命与担当。

第五,领悟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学的基本思想包含抽象、推理、模型。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本人参与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它比抽象、推理、模型更上位。

第六,加深了数学课程性质的认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八

2022年4月24日,借助网络平台,聆听了解月光教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通过专家的解读,对信息科技课程的概况、变化、核心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概括

首先,解教授对于信息科技课程作了总的概括,信息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数字素养是未来公民必备修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全新定位了课程性质,从“信息技术”调整为“信息科技”,将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更清晰地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意义”。解教授也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国家安全观,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了解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概括,才能为接下来的课程调整打好基础。

二、变化

接着,解教授讲了本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与之前的不同,一是课程属性的更改: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都具有显著的变化;二是课程总目标定位从信息素养变为数字素养;三是“跨学科主题”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信息科技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四是更加强调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和原创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忽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最初方向——原创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使课堂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百花齐放”成为可能。

三、核心

然后,解教授给我们讲解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要体现的课程理念,包括五部分:一是反应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价值);二是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结构);三是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内容);四是倡导真实性学习(实施);五是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评价)。从价值、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五部分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信息科技教学时需要引入在线教学平台,采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或作品,并开展学生自主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四、需要关注的地方

最后还拓展了解了一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人,不仅需要教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创新力、学习力、迁移力以及其它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

解教授阐明此次课标修正的目的是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让课标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作为信息科技教学的船长,在课标作为风向标的指引下,定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九

通过最近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学习,我越来越觉得,道德是衡量行为准则的标准,而法治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道德与法治之间相互关联,可以说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法律也不是一开始就全部知晓的,需要师长的告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文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孩童时代是思想最单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影响的时候。就好像一张白纸,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们需要在道法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为师者,首先应当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在点滴小事当中为学生做好榜样。既要言教,更应身教。

所以,教师应当将道德与法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进行更高层次的升华。也就是所说的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小活动加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是将一个个知识点发给学生后死记硬背,更不是一张答卷进行选择、填空、判断题的检测。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对于道法的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应当只是记忆,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首先要将课堂生动化,有趣的事情才会更加吸弓|学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夸赞表扬的心理,进行课堂学习过后的小活动,加强学生学习过后对知识的强化。此外道德与法治不同于文化课程,比如遵守交通法规,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线,单纯的记忆没有多少价值,真正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之后关注学习的效益,以及学生的收获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规的文化课程教育方式,注重创新,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导者。做一名有长远目光,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的内心,用法呵护儿童的成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十

近日聆听胡卫平教授的新课标解读讲座,也参加了人教社的教研培训,自己对新课标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新课标中,明亮核心素养、调整课程结构、精简课程内容、突出育人导向、增加学业指标、强化实施指导。其中提到的核心素养更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态度责任和探究实践。这些都共同体现了育人价值。

在《新课标》中,科学思维能力是首次提出的,胡教授讲到: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包括:观察、测量、实验、估算、推断,而科学是一个知识系统,这些都可以构成我们的科学观念。

在新旧课标的课程目标上就有这样的区分。《旧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后又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首先界定了本次课标修订新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指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也重点提出了,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对于跨学科,会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教师的创新,能更好的的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

    164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