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600字精彩评论

家锐2分享

  《送我上青云》是由姚晨,袁弘等明胁同出演的剧情电影,有的认为它是一部文艺片,有的认为是黑色幽默篇,故事主要讲述了生活自立进取的现代女性盛男,渴望真爱却总是孑然一身。希望以下影评对您有所帮助!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600字精彩评论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一

  上映第一天,2.3%的排片,7.2%的上座率,200多万票房,收局大概千万上下。

  主演姚晨,为了她投资的第一部戏,5天内携导演分别上了11场文化对谈,嘉宾从许知远到李银河,从深邃直男到精英女性,试图辐射整个两性文化圈……

  然而,来电影院的普通观众,依然会把片名错看成“送我上青天”。

  《送我上青云》,它现在变成了,只能小地方、小角落、小声说的电影。

  但相反。

  和导演滕丛丛这100分钟的聊天,忍痛压缩到7800字自述体文字,是在放浪形骸的大笑声中形成的。

  10天前的下午,就在朝阳东风艺术区内的工作室里,我们俩扯东扯西,就好像在反复试炼电影里那句“哈哈哈”梗。

  这些“余音缭绕”,我也尽量在文中有所保留。

  《送我上青云》导演滕丛丛

  从小时候为了高考学画画,到北电上学不开窍,再到毕业混剧组混男人堆……

  聊到中途,滕丛丛突然笑着和我讲了一个,没有跟那么多人说过,至少是和媒体从未谈及的秘密。

  这个秘密,对于她的前半生来说,是一场被迫的隆重的总结,它关乎生死,准确说,它只关乎死,真实的死亡。

  同时,她也把这个秘密改写进《送我上青云》里,植入到姚晨扮演的女记者盛男的身体里。

  盛男带着疲惫的身体,遇到形形色色的男人,每个人,都悄然无声地对她的欲望进行挑衅。

  “你这事,大姚知道吗?”

  “知道,应该知道吧?哈哈哈,你写出来就都知道了。”

  一点都不好笑。

  这位从中国应试教育第一重镇山东出来的女导演,30多年来一直都在性别压抑中存留,生长环境、工作环境、整个世界对她的看法,都在挤压她作为女人的“女性”。

  但她不怨妇,反而还很乐天,为了对得起“处女作即遗作”的无奈,她把原本像《弗兰西丝·哈》那样轻巧的小格局小文艺,改成了现在《送我上青云》这样可以触达社会各个层面的交叉口。

  两个剧本的唯一相同之处,可能就是那个——

  “哈”。

  看完这篇采访,再二刷《送我上青云》,你会觉得它不那么苛刻了。

  当然,第一次导戏,经验不足,固执不听劝,和大姚吵架,又只能服输。

  但滕丛丛都无所谓,她现在相信自己会有第二部电影。

  彻底告别文艺,她想拥抱这个世界,想多上几趟青云。

  01、北电学子:导演是啥?上大三才开窍,终于看完一部侯孝贤

  我2005年考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老师是谢飞,专业是剪辑方向。这是导演系第一次设立剪辑的本科,周新霞老师带的,算实验班,但特别成功!

  大多数导演系毕业的,前几年没啥工作,会饿死,哈哈哈。而我们就有“剪辑”这一技之长,有些同学都是很厉害的剪辑师了。

  李点石是《七月与安生》《妖猫传》的剪辑指导,朱利赟是《一出好戏》《绣春刀1、2》的剪辑指导。

  自从实验成功,导演系就开始每三年排一轮,剪辑方向、故事片方向、纪录片方向。最近好像还有点变,招两个班,一个故事片班,一个剪辑班。

  我自己呢,是1985年的,山东人,高考竞争非常激烈。

  我从小学画画,高考的时候,突然间,五音不全的、体育不好的、学习差不多的,都去学美术了。感觉自己的热爱受到了“挫折”,哈哈哈,那为什么我要跟你们一样?

  我当时的分数在一本和二本之间,家里说还是加上美术特长吧,起码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央”这俩字听起来比较厉害。我想好吧,去学校画画了。因为你让我往前冲,我也学不过我的同学,他们太厉害。

  艺考时,老师发给我北京电影学院的简章,想让我看美术系,我就看到第一还是第二个就是导演系,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我得看看。

  当时对导演系没概念,也没上过培训班,就看了下考的东西,觉得我都能做到啊。因为我作文挺好的,高中大家闲着没事儿,也都会连载小说嘛,哈哈哈。

  我就思考了一下人生。

  做画家不是我所梦想的,只是说之前的人生就局限在一个小县城里,将来想做什么,是父母灌输的,来北京学画画后,你发现还有更多选择。

  那时候我觉得可以考导演系,还特地去电影学院看了看,很失望的,学校怎么长这样!跟中央美院比差远了!哈哈哈。

  跟别人说,带我转转吧。别人就会说,不用,所见即全部,就这么大。那时候塑胶操场还没建起来呢。

  我就买了几本参考书,回来突击,大概想了想导演是怎么回事儿。《文艺常识小百科》还背了有一阵子,哈哈哈,感谢应试教育,临阵磨的能力特别强,这对于山东孩子来说非常小菜。

  我还记得那年有个很变态的题目,问,北京电影学院位于哪一站公交站?蓟门桥东,蓟门桥西,蓟门桥北,蓟门桥南……

  也会考时下的电影知识,唉,我当时很差劲。有一道题,说下面哪个导演是讲相声的,我根本不知道北野武是谁。

  面试的老师问,最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和片子,我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很真诚的说了一下。旁边有个人大讲塔可夫斯基……后来我就被录取了,那人没被录取,哈哈。

  觉得好在自己没有受过这些“污染”,哈哈哈。老师也不是傻瓜,你是不是吹牛,看得出来。

  当时很多同学玩DV,也有家里人是这个行业的,他们进过剧组,知道怎么拍。我不知道,就不断追赶。你们聊的是什么,我得赶紧去看一下。

  包括上课,周新霞老师讲剪辑方法,大家来举例,李点石同学讲《时时刻刻》前面的蒙太奇,把三个女人剪在一起。我当时真的没看出什么毛来,到了大三才觉得,哇!这片真好!

  《时时刻刻》

  我大一大二全都在看什么《加勒比海盗》,比较被世俗吸引。这些东西一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的人比较提前,我比较晚。

  那时候老师分析《悲情城市》,我也能睡过去。真的太慢了,看不懂。

  大三突然有一天,就开窍了。宿舍有电视,中央六在放《童年往事》,我回头看了两眼,就被吸引了,从头到尾看完,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童年往事》

  然后就想,天呐!这么慢的片子我都能看进去了,这么好看。

  那时候的感情是你可以关联和共鸣的,然后觉得要看一下《悲情城市》,其实还是没看明白,因为你的人生阅历就在那儿。

  但就感觉自己不太一样了,我也是一个看完《童年往事》的人了,不一般了!跟去年那个看《加勒比海盗》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了,哈哈哈哈。

  然后就意识到电影技法上的东西,之前永远被剧情吸引着走。像《时时刻刻》,才开始看剪辑多么厉害,包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三个女人生活的片段,冥冥之中守联的。

  这种意识流的表达实在太厉害了!共情也很重要。

  像冈萨雷斯的片子,你知道它好、反映社会,讲人无法沟通的世界观、人生观,但心里头爱的依然是可以跟你共情的片子。

  现在让我回想《巴别塔》的镜头,想不起来了,但我还能想起《时时刻刻》的剪辑,动作和动作的衔接,铃声跟铃声的衔接。

  02、跟组生活:场记干不动干剪辑,感谢苏照彬的“大废话”引导我

  2009年毕业,那时候人人都想马上做导演,但没几个人能实现。

  市场没那么好,大家都信赖香港导演,要么是第五代。我当时其实也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样的。

  就及时去跟剧组了,没见过,得去看看。一开始跟的是吴宇森,他监制的《剑雨》,吴宇森就来了几次吧,导演是苏照彬。

  之前我做过一到两次场记,都是胶片电影,特别麻烦,要尖圈,记镜头数。到了跟《剑雨》,就觉得场记太累、压力大,不干。他们说这部做现场剪辑,我就干了。

  那时候现场剪辑在中国不很流行,主要这片有武打戏,很多大演员,有时今天来拍这个场景,下一次可能要三五天、十几天之后再拍,他们想现场看看上次怎么着了。

  我们那时候分的AB组,苏照彬我跟了一阵子,主要就去跟董玮,为动作戏那边服务。

  感谢苏照彬导演,我跟他没有相处太长时间,没有分AB组之前,我还在他旁边的小桌剪了几天。

  苏照彬

  有一天他跟我说,丛丛,你是导演系的,将来想当导演吗?我说想。

  他说,告诉你一个秘诀,想当导演,首先得自己去写剧本!

  我心里默默想,MD这什么秘诀啊?

  他接着说,你看我就是因为自己写的剧本,所以可以码到这么大的盘子,这么多大演员都听我的,如果剧本不是我写的,随时可以被开掉。

  虽然所有人都这么说,但他告诉我的时候,内心确实觉得太对了!这么大一个盘子里,导演是最不有名的那个,但大家都愿意帮你,投资又那么多。

  你亲眼见到这个道理本身,就会印象很深刻。

  然后我觉得《剑雨》挺好看的,是被低估了。当时拿到剧本就觉得挺好。后来超期了小一个月,但我们很开心,照样拿钱,无所谓,哈哈哈。

  2010年从《剑雨》组里回来,到2012年,这中间不愿意去跟组了,太消耗人。

  尤其拍武打戏,半夜12点你在十二月的横店,快冻死了,笔记本电脑冻死机好几次,也不能回宾馆,你回去人家就觉得你不太行,你还要在那儿表示我敬业。

  特别感激当时的摄影指导黄永恒给我们电烤扇,帮我把机器烤开,重新工作,哈哈哈哈哈哈哈。

  跟组就没有空闲,一睁眼就属于剧组,没法写剧本。我也能开始接一些独立剪辑师的工作了,因为积累了一些资历。

  那时候什么片子都剪,有时候会更喜欢剪烂片,因为要求不多,很快就完工,哈哈哈哈。

  要求多的片子,动辄几年全进去,还要花很多脑细胞帮他解决问题,钱也不见得更多,因为我剪辑主要是为了赚生活费。

  写剧本,先写了一个爱情喜剧,就是因为苏照彬导演的几句话。

  写完给谢飞老师一看,他说学校准备做一个研究生的计划,你考上之后参加,青影厂和研究生部大概会给你一百万的启动资金。我就说,好。

  对我自己来讲,学历根本没有用,但为了钱,还是去考了,考上了。每年交两万五的学费,投了计划,拿到启动资金的资格。

  研究生我上了五年,因为一直没有拍出毕业作品,毕业延期了。特别担心,问老师说需要多交一年学费吗?老师说不用,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我是去年才毕业的。

  但那个时候我又成熟了,觉得一百万拍这个爱情喜剧,做梦!想太多!

  2013年底,就跟谢老师说钱我先不要了,我想写个文艺片,两三百万可以驾驭的。

  这个文艺片就是《送我上青云》。

  03、世外险恶:以前稚嫩,自从和社会记者打交道,世界才完整

  我30岁的时候有很多的困惑,怎么什么妖魔鬼怪都能当导演,我却没当上?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总是徒劳,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东西,到社会上都不被认可?

  尤其在剧组里,很多人会说,你不抽烟不喝酒,连K都不唱,你这样的女的当不了导演,你得把自己变成男人才能当。

  谁想跟你称兄道弟啊,我是要这样才能成为导演吗?

  有很多人会给你的意见,五花八门,其实他也没做过导演。总之你会开始进入一种迷惑,那时候身体也出了问题,生了一场病。就觉得,我要停下来好好想想。

  其实从小到大从来都没人能帮我,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了。

  我很小就出来上寄宿学校,大学更是一个人在外。你在北京打拼,爸妈也帮不了什么。

  很搞笑的,我考上电影学院,老家的人就问,你爸妈花了多少钱把你塞进去的?但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这个钱挣回来,因为是我自己考进去的。

  《送我上青云》剧本一开始格局小,像小品文。《弗兰西丝·哈》那种,幽默、高级,好像没很多钱就能拍出来,我就想写这样的东西,那是最初的出发点。

  《弗兰西丝·哈》

  但我给主角选了一个职业——记者。

  2014年、2015年我去做了一些记者的调查,然后世界就被打开了。我去接触了欧阳洪亮,他介绍一些报社的资深员工给我,跟了他们两三周。

  我还认识一个记者,蒙古人,和他吃了顿饭。他问我剧本写什么的,说等我采风回来可以好好聊聊。我当时特别高兴,还互换了微信。等我采风回来,没多久,他就因为抑郁症从楼上跳下去了,就在他女朋友出去买酱油的时候。

  我没有察觉他有任何不对。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记者身上有一种很悲壮的美感,记者都有文人情结,内心清高。他的抑郁症就是因为理想受挫,被现实打击,自尊受到伤害。

  我为什么说自己成熟了?以前学电影的世界是挺小的,成长环境也挺单纯的。但后来个人体验慢慢扩散出来,就不再是个人体验了。

  我认为每个人都事独的,孤独是无法解决的。

  哪怕有很多钱,很多朋友,很幸福的家庭,但你人生中总是有一大半的时间事独的。就只能自己跟自己相处,去面对它,确实比较悲凉。

  这些都是我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意识到的,为什么写了那么长时间,确实你的思想在不停地改变。

  我们是在计划生育下长大的,从小被赋予很多使命,比如取名叫盛男,还有很多同学叫亚男,父母的寓意很简单,计划生育说生男生女都一样,那女儿就要像男孩一样,甚至要比男孩更强。

  我爸爸做生意,我妈是家庭主妇,童年很多时候,我的第二性征是被抹掉的,就是你要像男孩一样,考好的大学。穿得稍微漂亮一点,父母会说你不务正业。

  这时候内心是纠结的,我们其实还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只是成长的过程中没人教育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女孩,如何柔软,如何和男性相处。

  但是这些东西在你大学毕业突然就扑面而来了,你怎么还不谈恋爱?为什么还不结婚?

  “剩女”这个词就是妇联自己下的定义,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称为“剩女”,但没有“剩男”这个词。我觉得“00后”可以逃离这个魔爪了。

  好吧,下面我爆个料。

  这个事儿,我第一次跟人说。

  我没有跟其他电影记者说过。

  04、人生大坎:得癌了,治吧,从性别压抑里总结我自己

  2013年考电影学院研究生,体检,校医她用手摸,让我咽口唾液,说你甲状腺里有个结节。

  我当时没往心里去,结节嘛,谁乳腺没个增生啊,哈哈。

  十一就回家了,满心考虑爱情喜剧是不是要换。结果跟爸妈闲聊的时候说起来,不放心,去看看呗。

  市医院就说是癌变,我跟我妈说,放屁,不可能。但心里就打鼓,想是不是真的?

  我爸说别听青岛的,咱们去北京三甲医院。我自己就回京了,协和、北医大附中,每个大医院都去看了。最后确诊,确实癌变了,左边的甲状腺。

  赶紧去看很多书,看这个病多严重。哈哈,还行,是癌症里面特别“幸福”的一种,不需要化疗。有点像其它器官的良性肿瘤,切掉就好。

  这个结节在我身上不知道多少年了,扩散很慢,但确实出现了,那就尽快(做手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发散出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电影里有“生死”。

  当时已经定了写一个像《弗兰西丝·哈》的剧本,然后我就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得这个病?我做了什么?我又没有遗传病,也没有在核放射源污染的地方生活过,那原因是什么?

  我就开始看书。有一本很厉害的普利策文学的获奖作品叫《众病之王》,专门研究癌症。

  到底病因是什么,就是你内心跟肉体的无法调和,就会生病。起码,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因为我是在第二性征被不停地压制的过程中长大的。

  你知道吗,这个病只在女性当中发,90%还是多少,反正非常高。

  然后就住院做手术,我把一切安排好之后,才打电话给爸妈。哈哈哈哈,因为第二天做手术需要陪床,实在搞不定了,我爸妈那时候才过来。

  我那时候坐在肿瘤医院12楼的落地玻璃窗那儿,外面全是雾霾,就在想,真不能让那部爱情喜剧作为我的遗作,哈哈哈,遗作应该稍微深刻一点。

  姚晨知道这事,应该知道吧?哈哈哈哈,你写出来就都知道了。

  我从来没跟人讲过这个事情,但我也觉得不怕说,没必要去掩饰。

  05、瑕瑜互抵:和大姚闹矛盾,我先道歉!片子有问题,下次提升

  我2014年去的创投,那会儿剧本大概二稿的样子,自己也不觉得好,一直写到2017年3月份定了稿。

  有个朋友叫文文(文宇翔),之前一直在聊,后来也是我们片子的联合制片人,她是我们制片人顿河(阎云飞)的电影公司的制片人。

  那时候她有个别的项目,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导。我说不行,有个剧本差不多可以开机了。文文就说好,等你开机。

  结果到7月,我还没开机。她说你在搞什么,把剧本拿过来看看。她看完说我们老板顿河跟姚晨关系挺好的,可以帮忙递。

  后来我才知道是顿河挺喜欢剧本,觉得姚晨适合,托文文问我。

  我当时觉得,天呐,有这么一个大牌演员愿意来,我有什么好拒绝的?新导演内心一定是先雀跃一下,哈哈哈哈。

  他们问我觉得姚晨行不行?我说选择权在我吗?是我要考虑她行不行吗?我说挺合适的。然后大姚没多久也给回复了,很喜欢。

  第一次聊就在她们坏兔子公司,公司的策划也在,顿河也在。有一些她的朋友给剧本提了点意见,大概那么一页纸,我也就看了,没改,哈哈哈哈。

  李九霄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做金融的,也是成功论者。长得比较帅,身边女人特别多,但他不真心用感情。

  每天跟你聊成功,不觉得羞耻,我们当然也不觉得,肆无忌惮的谈野心,很可爱。

  姚晨与李九霄

  我也喜欢袁弘的角色,真的会为这样的角色心动。有好几个女性朋友也很爱刘光明,哪怕他最后反转了,有不好的一面,也依然爱。

  我觉得有很多看上去坚强能干的女孩,内心很希望有一片白月光,袁弘就是这片月光。我们希望从烦恼中抽离出来,有一个人可以跟你聊聊人生,聊聊哲学,你也不觉得他在装X。

  袁弘

  这个人物是我从阿乙的小说中提取出来的,我买了人物的使用权。但他在书里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最后人生一落千丈。

  我先说这戏的缺陷吧,梁冠华那个角色没能捡回来。

  梁冠华

  比如说,最开始疯子出来是先遇到梁老师和四毛,这是记者跟我讲的真事。

  他和一个宣传部长,大胖子,每天聊吃喝拉撒的事儿,一起开车去村里,突然有个老疯子蹦出来,这个领导突然就非常利落地、很漂亮地,下车甩门,然后敬礼。

  老疯子说首长好,宣传部长说同志好。老疯子说,报告部长,我们现在安全工作已经完毕,没有任何的问题。部长说,同志你辛苦了,去休息吧。老疯子就去休息了。

  那个记者就怎么了这是?部长就说,这是我们村一个老疯子,90年代练气功脑子傻了,精神病院一直来抓他,他自残,我就养着他吧,每天过来跟他演两分钟的戏,他特别开心。部长说,这个疯子不疯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开心。

  记者就觉得部长很有人格魅力。这些戏都拍了,后来因为片长就剪掉了。

  现在我也看到片子当中有一些问题,真的源于我自己不够有经验。

  袁弘妻子那个女演员也是没怎么演过戏,让她演到很好,其实需要你自己有更多技巧。这方面自己有点缺失,有很多这样的问题,都是。

  我回来反省了好久,关于这片的视听呈现,尤其自己看完,再回去看看那些你不断拉片的经典,你才明白,你不知道自己上手的时候有多惨烈。

  再说不符合男性价值观的事情,顿河拿到剧本就跟我说过,很有可能这个片子出来口碑两极化,一部分女性很喜欢,同样会有一部分男性很讨厌。

  我说无所谓。好多人会觉得怎么这里男的没一个好东西,但我内心也很想反一句,这里面的人没有一个完人,盛男和她母亲也不完美。

  只是说因为我现在走了女性视角,从盛男的角度来展示,好像我在帮她说话,没有帮那些男的说话。

  我们来看《港囧》,如果换一个视角,不从徐峥的视角讲,从赵薇的视角讲,你是不是也觉得片子里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这是视角的不同产生的视觉误导,就好像我们突然通过录音机听到自己说话,觉得这不是我。你可以不习惯,但你不能说这不是我。

  我没有故意去丑化男性,同时我也没有美化盛男和她母亲,只是剧作上还没有那么老练。

  如果我现在再去拍,会不一样,但那时候我想不到更好的处理方法。现在每看一遍心里就嘀咕,但老懊恼也不是个事儿,只能说下一部去改进吧,哈哈哈。

  其实大姚跟我想的也不太一样,但是她有她自己的体系,因为她是个太老练的演员了,她有太多自己的人生经历,确实也比我大几岁。

  大姚也会批评我的,我们也会有一些闹得不愉快的时候,但都是为了角色而争执。我俩不会完全闹掰,我应该会先道歉的,哈哈哈哈哈。

  你刚才说我梗都太梗了,哈哈哈,当年看《加勒比海盗》那些恶习还在,热衷取悦观众。我是这样的人,哪怕我后来说不能拍一个商业喜剧作为我的遗作,但我还守心观众的。

  我总和你说遗作,其实开玩笑的,我这癌的治愈率很高,五年之内的存活率95%。

  每五年要做复查,呀,已经五年了,我要去复查一下了。

  所以我接下来不再想拍文艺片了,我没法做那种清高的人,就是我拍我的,你喜欢就喜欢,不喜欢拉倒。

  我还是想拍爱情喜剧吧,女性观众太需要了,每年有那么一部两部就很不错了。但我之前那个爱情喜剧都是2012年的了,好多梗都过时了,无所谓,那都是练手了。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二

  主题与其说是现代女性的困境,不如说是身处这个社会层面中的人的困境,可笑,无奈,荒诞又有些辛酸。

  四处刚、只穿对勾鞋的女记者,其实也渴望爱情和性爱,却被卵巢癌判了死刑;满身粉红泡泡,天真甚至有些愚蠢的中年妇女背后有一个出轨十年的丈夫和一个罹患卵巢癌的女儿;同样作为记者,却爱钱、想成功的搭档丢掉了自己的奖杯;那个只拍云,“灵魂”、“时间”随口就来的倒插门女婿其实拉了警报也会立马逃跑,最想要拥有的是尊重而不是永远表演背圆周率;遁入空门的老人,七十岁时突然来了欲望,认为爱欲就是生死之门。

  天黑了,关了灯,大家都一个样,挣扎在虚无飘渺的迷雾中喘不过气,走不出来。哪有那么多人能在浓烟中看到彩虹,哪有那么多跟现实和解的故事,现实也并不准备接受你单方面的和解,看你不爽的时候才不会手下留情,该劈头盖脸砍下的斧头一定会准时落下,那时的你,只不过是改变心境,跟自己和解罢了。真正走出来或许也就是一句诗的功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身陷囹圄之时,不如抛下沉重的包袱,梦境中的你,是在高处,听到“我爱你”之后,以轻盈的姿态,大喊出一句“哈 哈 哈!”,那时的你的眼前,一定不是雾蒙蒙的一片。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三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一位与世界斗争的记者,总觉得他和她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站在画面里有一种莫名的和谐。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李老。大概是从他给李平起名字开始吧:“如果有一天,他犯了罪,警察或许会抓走另外一个李平。”然后狡黠一笑,非常可爱。还对盛男说,因为你不是美女,所以没有早看到你,也有种莫名的萌点。

  除了可爱之外,李老还真实又直接。你本以为他是个仙风道骨的书法家,躲在山上辟谷,却没想到他起心动念后,毫不犹豫地下山吃肉喝酒约会。你本以为他勤勤恳恳抚养儿子长大吧,却没想到李平居然是他的一个失误,还毫不避讳地说“众所周知我儿子就是一个傻缺”。你本以为他看书写字品茶,文雅一流,却没想到他给盛男写扇面,气呼呼地说“老子能写字就不错了”。这种真实和直接,小小地冲击着你,让人会心地发笑。

  而最后,不是死亡带走了他,是他选择了死亡。打开漂流而至的棺椁,缓缓躺进去。纵使人生所剩无几,也要自己做选择,和梁美枝共度的几天是这样,死亡也是这样。他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人。

  盛男(姚晨)和李老在一起的场景不算最多,但打坐、题字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的气场莫名相合,都是对世界真实而且有韧性的人。最后三声“哈”,更让他俩的师徒感变得明显许多。

  看到许多电影中出现癌症这一环节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些抗拒。我深知人生之苦,命运无常,癌症对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所以不想再看电影中反复渲染他们有多苦难凄惨。而这部电影没有,很感谢。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四

  二刷《送我上青云》,台词自然平实,我更加认真仔细地关注台词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关于婚姻家庭,关于生死爱欲,关于理想尊严,尤其是女主角那一句“我想跟你做爱”,既大胆又特别,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使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敬意! 影片通过女性视角去讲述故事,审视社会。姚晨饰演的女主角“盛男”是一名30岁左右的记者,是家庭的独生女,而且是拥有博士生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世人眼中,她应该是所谓的“独立女性”、“社会精英”。可是,她的人生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如意顺遂,在她工作的城市中,她没有存款,也没有爱情,还被诊断出了卵巢癌,一场病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病变的社会价值观。 在盛男的眼中,男人们都显得俗不可耐。盛父是陶瓷厂的老板,十年前出轨盛男的同学,企业经营不善,行将破产。企业家李平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住豪宅,置产业,还要为父立传,使之永垂不朽,大腹便便其实内里毫无才华,也不懂得如何尊重人。李父是“修行之人”,见了盛母便起心动念,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盛男对他的理论不屑一顾。李婿刘光明看起来文质彬彬,实则斯文扫地,他喜欢用两个相机拍天上的云,一副文艺青年的做派。他本该追求理想,自由不羁,却委身世俗,做了李家的“乘龙快婿”,但他并未得到李家人的尊重,甚至受尽羞辱,宅子中有个专门的地方供他当众表演“才艺”——背圆周率,那个位置可以让他的声音在整个宅子里回响,他在鞋柜上贴了一张自己的照片,让家人在换鞋的时候向他鞠躬,是他在这个家里唯一受到尊重的时刻。同事四毛是个得过奖的记者,但他并没有职业理想,他一心只想积累人脉,追求成功,渴望成为一个像李总那样的有钱人,盛男与他合作只是觉得他更善于与傻缺打交道而已。 盛母说,盛男从小就一直穿有“对勾”的耐克鞋,这意味着盛男从小就被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跟别人打架,父母并不关心她的伤情,反而问她有没有打赢;十岁那年,盛男第一次坐飞机晕机吐了一地,父母同样没有关心她的身体,反而跟旁边的人一起嫌弃她;当得知自己身患卵巢癌时,她惊诧地脱口而出:“我没有乱搞男女关系。”她一直被“对勾”背后的社会价值观绑架着成长,然后她换了一双“牛掰”鞋(新百伦)。 盛母常年囿于家庭,整日精心打扮,追求年轻漂亮,盛男认为,父亲当初之所以看上她娶了她,完全是因为她年轻漂亮又愚蠢。五十过后,突然停经,气愤于出轨十年的丈夫,盛母说她要开始寻找“自我”。与此同时,盛男也开始直面“生死爱欲”的人生课题。 传统观念认为,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要服从集体,随大流总是最安全最保险的那一条路,个人意识的觉醒则意味着危险与叛逆。《送我上青云》正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盛男的遭遇,反映当下吾国吾民的人性,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一点点打破固有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我们“改变”的契机,这正是这部电影的可敬可叹可爱之处。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直面生死”是我们一直以来都缺失的一课。更何况,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直视自己的性欲望,需要莫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向死而生”的决绝。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总是习惯性地通过征服女性来满足或发泄自己内心的欲望,这实则是一种缺陷。《送我上青云》里患有色盲的四毛,在与盛男的一场性爱之后,快然自得,仿佛置身于梦境看见了彩虹,而真正让盛男满足的是她背对着四毛的自慰,那种快感完完全全来自于她自己。当得意的四毛看见身旁正在自慰的盛男,这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快乐从自由而来,自由从反抗而来,反抗需要勇气,而这勇气又是何等的悲壮! 刘光明在被盛男强吻后开始自觉,对他而言,从楼上一跃而下是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在李老的葬礼上接受众人的鞠躬是一种重生。正如姜文所说过的那样,所有的男性,若不经过女性的锤炼,是无法认清自己的。如果没有凤仪和巧红,李天然就不会成为一名英雄(“李天然”、“凤仪”、“巧红”均为电影《邪不压正》中的人物)。我喜欢《送我上青云》里的姚晨,就像我喜欢《邪不压正》里的周韵和许晴。(声明:我并非因为镜头展现了许晴的臀部而喜欢她,尽管那看上去很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生修短无常,苦海无边,或许很多人就像盛男一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我们不要忘了做一个自由、勇敢且善良的人。对这个世界爱与不爱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切莫跟自己过不去,遇到烦恼不要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要学会自我安慰,吃顿好的就没事了,就像盛母对盛男说:“睡一觉就好了”,或者像盛男那样,仰天大笑三声:“哈!哈!哈!”这三声“哈!哈!哈!”,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我看来,那“好风”所指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盛男虽然患了癌症命不久矣,但也是凭借这次大病,放下自己过往的一切,活出最后的精彩?

  一开始的盛男,是一个鄙夷土大款的青年女记者,她喜欢的男生是袁弘扮演的角色那样的人——是金钱如草芥,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这样的理想也被打破了,他不过是一个看过很多书的草包,背圆周率成了唯一的傍身技能——靠着老婆小时候的崇拜——成了个花瓶牛郎。他绝望,但他挣脱不出去,手里的哈苏,县城的图书馆,空洞的精神世界,在鞋柜前贴一张照片继而精神上战胜自己对土大款岳父,自杀也成了一场闹剧,被人像看猴一样观察,最后他像孔乙己一样站在了鞠躬的人群面前,再一次精神上鄙夷了这群没有文化的“土财主”。

  李平这群土财主也挺有意思,就像他父亲说的,李平就是太蠢了,又实现了一定的成功,没能平凡地消失在世界里。他和盛男在浴场的争辩,我潜意识里站在离李平这边,“衣食父母”究竟是个什么意思,郭德纲把观众称之为“衣食父母”,那我们该不该把劳务关系的甲方也称作“衣食父母”呢。我觉得这个情况下就是的,盛男只是随随便便被李平选中的一个自传作者,她的手术费就攥在李平手里,李平在此时确实就是她赖以生存的人。盛男骨子里的高傲在这个温水池边彻底沸腾。

  熄灭也来得飞快,最后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向这个讨厌的人道歉。话说李平居然也接受了道歉,这也让我觉得他的可爱,一个有文化的人嘲讽自己,他可能经历过很多很多吧。他却也不在意,看得出他骨子里确实是轻视文化,对于文化人的嘲讽毫不在意。

  看看整部电影的三个文化人都做了什么:李平父亲,直到李平十岁才出现,李平的没文化,百分之九十都要归咎于这位父亲。但李平长大后也算是不坏,对父亲也很尊重,虽然内心里还是觉得父亲是可笑的(作为和朋友聊天的笑料),但在父亲面前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孝子了,我敢说如果他要求李平拿出30万给盛男看病,他也会二话不说照做。李平女婿,要不怎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刘光明,一个所谓的文化人,不过就是李平为了讨好女儿的玩偶,自己也并不争气,没有说做点什么,就安安静静地在家中做一个花瓶,吃着岳父用着岳父但鄙视岳父,这样的人李平看不起,大部分观众看不起。还有就是盛男了,一上来就给李平当头一棒,让他下不来台,但最后呢,还不舒规矩矩去道歉去工作。李平又为什么要高看这些文化人呢,不过都是钱来钱往就能摆平的。

  梁美枝和李平父亲的感情是很多时候都没有电影展示的,这个19岁就失去自我的女人遇上了一个愿意去倾听自己欣赏自己的人,当然会投入感情。现在李平父亲去世,女儿又癌症缠身,她未来几十年就真的只能熬过去了。又有谁能依靠谁能倾诉呢。

    10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