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5篇_精彩评论600字
《攀登者》这部电影改编了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第二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测量其准确高度的故事。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一
今年国庆档院线的“三巨头”(《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上映之前,相对最被看好的一部片子是《攀登者》:主题应景又突出,吴京等主要演员有足够号召力等因素,都让观众对其倍加期待。
然而9月28日看完该片的点映后,我可以肯定,《攀登者》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无法获得人们预期的成绩了……
之前许多人的担忧又一次应验了——编导李仁港果然没太大进步,虽然这次有优质的题材加成,还有监制徐克帮忙把关,但最后的成片效果还是不对味儿。
对登山来说,把该带的装备带上、把没必要的负重去掉很关键;而《攀登者》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加的“重量”没加够,不该加的东西又多了。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先说优点再谈缺憾吧。
“为什么要登珠峰?”这个问题放在影片内外、放在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1960年和1975年的中国登山队队员来说,这更像一个“九天揽月”的使命和梦想。
关于这部分历史,有心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了解……如今物质和精神相对更富足的现代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追求,但在那个比之世界落后的年代,三年灾害、十年浩劫,“信仰”是众多国人别无选择的最后倔强。
说上面这些话,是想表明《攀登者》的题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可塑性,它允许影片敞开了进行“主旋律”输出,即便有些喊口号和煽情也都能接受——仅从这点出发,影片完成了最起码的任务,任何针对主题本身的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
与此同时,《攀登者》的实景拍摄、高原风景、专业覆盖、动作设计也都算是加分项,值得赞许。
影片的重头戏,无疑是中国登山队前后两次登珠峰的经历,一头一尾的简略和详尽各有侧重。
方五洲回忆1960年的那次登顶负责“起”,遭遇雪崩、舍摄像机救曲松林、老队长交棒、凌晨三人首次登顶珠峰,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扎实,并且把电影的多个戏眼都埋了进去。
相比之下,1975年的二次登顶含量更多更全,尽管紧凑性明显流失,但是充足的空间展现了更多克服艰险、精彩万分的瞬间,例如首回尝试冲顶前,登山队扎营时遭遇大风的一场戏。
登山队员们预警不足,帐篷、物品、人先后被刮走,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众人充分利用了手头边的自救手段,绳索、冰镐、梯子、抓钩、岩石等,最后在方五洲的力挽狂澜下大家终于得以幸免于难。
虽然按照某些“客观”的登山纪实来说,《攀登者》中的部分场景并不符合现实,可考虑到这是改编历史的商业片而非纪录片,适当的“魔改”无可厚非,只要场面好看就成。
此外,部分演员的表现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其中尤以方五洲和曲松林的联动为佳,这也是《攀登者》最主要的线索之一。
作为首次登顶的同伴,两个人本该是亲密无间的挚友,但由于方五洲在救曲松林时丢了摄像机,导致登顶没能留下影像资料、国内外出现了质疑之声,本该实打实的战绩蒙上了阴暗,曲松林心中的“恩”更多变成了“恨”,久久不能化解,直到李国梁为了摄像机牺牲后他才冰释前嫌。
两位主演中(或者说在所有演员中),张译表现是最好的,除开他自身的历史沉淀外(君不见“团长”中瘸腿小太爷何等风骚),曲松林的角色深度和层次感本来也最容易出彩,不甘、执拗、激进、悔恨、后怕,张译都呈现出来了;吴京的文戏我总觉得偏弱些,好在影片尽量用更多沉闷、憋屈的戏份让他演绎,而这种感觉,正是和多数时候方五洲的处境相符。
接下去该说说问题了。最明显的,要数节奏感失调、文武戏分配不合理,很多本该能出的效果没出来。
《攀登者》作为一部展现国人“精气神”的主旋律电影,展现主人公们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品格属分内之事,最简单见效的方式就是加入更多登山相关的细节,可惜1975年的三次攀登每次都有些蜻蜓点水的味道,总觉得是“想拍特写但没用力”。
后半段的分配和节奏很古怪,好几次我明明都感动了,但下一刻的表现立刻又把这种情绪给塞了回去 ……
好吧,动作戏少、文戏多也行,要表达影片的主旨精神本来就不止一种方法——可加戏也该加到点子上啊,方五洲和曲松林的恩怨纠葛明明最有看点,演员也有能力诠释更多,可到后面却渐渐浮于表面,玩起了惜字如金,倒是方五洲和徐缨的爱情戏占据了C位。
当然,我对爱情戏的编排没什么意见,事实上“家国大义下的儿女情长”一直很有看头;我对章子怡或吴京更没什么意见,两人都是好演员,仅从徐缨与方五洲个人角度出发,他们的表现也没啥问题。
问题是这两个人不来电啊……之前两人的戏路几乎没什么重叠的地方,所以看他们演这种对手戏就容易出戏,可以说是影片的先天不足了,章子怡和吴京都很努力,最终也只能说不功不过。
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戏虽说效果不够理想,但好歹铺垫够、戏份足,看上去至少不会太尬,而李国梁和黑牡丹的感情戏就真的是一场“灾难”了……
坦白说,井柏然和曲尼次仁在影片里炒CP,要比前面两位容易些,演员更年轻,长得也好看……无奈他们的表现太公式化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你要说那个年代的人谈恋爱太含蓄吧,可他们连面上的交流也无神僵硬……直到李国梁牺牲,这对苦命鸳鸯都没太能引起观众的触动。
不走心,或许就是导演李仁港最大的问题,他总想把影片该表达的东西都释放出来,最后却总落个泛泛而谈——先前多部影片的履历,让许多人担心他会不会是《攀登者》最弱的一环,现在看来,他还是没逃脱自己的“魔咒”。
而且,影片在整体设计上存在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是要扣分的缺陷:无论基本立意还是实际表现,《攀登者》都着重在“传承”上发力了,曲松林、方五洲、杰布这些初代登山队员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帮助李国梁、杨光等新一代队员再创辉煌,可最终给人的印象却是“新队员的牺牲换来了初代的再次光荣”。
一部电影能着重塑造的人物本就不多,照理来说二代队员里能重点培养两三个角色已经算不错了,结果李国梁坠崖牺牲,杨光伤残下线(杨光的人设也不利落,老胡救不了),其他新队员又缺乏着墨,于是就有了“再次登顶的风头都被方五洲抢去了”的既视感——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在《攀登者》这样一部看重传承延续精神的电影中,如此设计十分别扭且失当,这可不是成龙饰演的老年杨光圆梦登顶就能补救回来的。
《攀登者》今年开机并完工上映,制作周期本就不长,而且据说徐克等人后期还补了不少剪辑做完善……从影片中多次出现音画台词不同步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不低,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赶着国庆节献礼上映,再多给主创多一些时间,该片的品质还能给更好些。
现在说这些都晚了。《攀登者》对有兴趣的观众来说仍然值得一看,可注定成不了新一代的爆款。
最后,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能淡忘影片中的某些遗憾,而是记住创造历史的中国登山队,记住闻名于世的“中国梯”,记住壮美辽阔的青藏高原……“山就在那里。”这是一句伟大的台词。
《攀登者》观后感二
首先定个基调,按照影片自身逻辑来进行分析,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
然后开始系列哔哔,恩,这是一个由鸟开始,由鸟结束的电影,恩,虽然我最后居然忘了那是个什么鸟儿,恩,为什么忘了呢,因为严格来说,从杂乱的无线电通信开始的电影,因为没有专业特工的耳朵,我只听到了一段突发事件,并不知道最终是什么结果。
虽然我没记得那是只什么鸟,但我还是记得最开始这段是托物言志,把影片的核心思想通过鸟表达了出来,就是无论生死,挑战珠峰。
鸟儿被暴风吹落不知生死之后,画面切入了第一个冲突画面,也就是学生问我们到底为什么登山,个人猜测可能这里就是只想着吃饭这段论述应该存在的地方,可是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问题和质疑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出现,说不会想,想都不能想,想都不敢想,虽然今天看起来过分,那个时代恐怕不会,在那个时代质疑集体荣誉和集体荣誉感…
当然,导演自己也说了,他给电影定的主线不是集体荣誉而是证明自己,那么后面出现的质疑,鄙视,攻击,男主的自我放弃,女主的绝望,也就一气呵成,当然,影片在这里,藉由男主的思考进入了第一次登山的回忆。
对于第一次登顶,我跟目前主流的观影意见是一致的,就是,这是一段比较还原的剧情,包括人梯和光脚爬上第二台阶,当然,没有半身像,但是,这里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观点,那就是刻意找两块化石,为了谈恋爱,因为化石当然是作为登顶证据拿下去的,通过地理学鉴定,确实理论上可以证明这是珠穆朗玛峰上的化石,但是珠穆朗玛峰顶,不成立,不过,有价值。
没有半身像这个问题,展开来说有点复杂,对我来说,不搞个人崇拜,但是,大丈夫当如是,没什么问题,而且,这确实是敬畏历史必须的细节,虽然,香港导演不想拍这个,我表示理解。
接着就是登顶成功之后,学习西方的浪漫准备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情势急转直下,英雄变成了被质疑甚至被唾弃的对象,女主要出国留学,但其实这个时间设定有些模糊,因为60年其实中苏关系已经很紧张了,66年开始我们已经几乎不像苏联派遣留学人员了,而且,以65年为分界点,苏联是否会做留学遣返,这都是国家机密档案馆才能拿到确切实际数据的东西,所以,这个从60年之后的某个模糊时段延续到73年的留学,让我直觉性的觉得不够自然,当然,这不是需要重点考据的东西。
重点是,经过锅炉房里没有结果的,放在十年之前不太可能出现,十年之中男主可以代课不太可能出现的男女冲突戏之后,男主进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直到,再次需要登顶,男主的那段被高亮的吃面戏。
接下来是戏剧性的一个小时,国家要求的报道时间,和女主的归来时间,一个小时,男主的抉择形成了绝对的感情裂纹,当然,我也不知道,吴京可以去报道,但是女主为什么不能理解,男主又为什么不留下一些解释,当然,这依然是香港导演可以自圆其说的爱情逻辑,虽然,他可能对1978年的爱情和196x年的爱情的区别有一些误解,相遇拍的不够完美,但足够贴近现实,攀登者并没有做到。
登山队再次形成体系,吴京和张译的对手戏应该是整部作品里拍摄的非常优秀的部分,同样优秀的部分就是胡歌和那个车祸时一直照顾他的兄弟的慢镜头,不仅仅是通过微小的细节可以让人物的形象立体化,更因为,这段戏做到了,拍出那个时代的人物应有的风貌。
至于高亮的,是否能够三分钟完成所有项目,曲松林对摄影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用读秒员的错惩罚登山队员是否违和,我觉得大概率是细枝末节。
登山的过程拍摄,其实相对于很多人质疑的没有白气,我觉得,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且,井柏然登第二台阶的时候其实是有白气的,虽然接着就十分突然的领了便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真的不太自然的井柏然和黑牡丹掉裂缝,女主违背组织命令,吴京扛冰山,杨光因为发现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女医生瑟瑟发抖毅然决然剪了自己的睡袋给赵医生最后截肢这种并不符合历史的设定等等一系列的洗礼之后,这个被氧气瓶砸的为了摄影机要自我牺牲的剧情其实也就相对可以接受了,为什么呢,因为和男主形成尖锐冲突的曲松林必须一错到底,然后痛哭忏悔…恩,总之是这一堆眼花缭乱的让你甚至来不及细想深层逻辑的操作之后,我们迎来了最后一波操作。
是的,在一个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归国科学家对抗中央气象台也就是集体主义的故事,爱情产生的奇妙力量让女主创造奇迹完成男主的梦想这种童话般的设定,没准,真的能让智慧飞扬起来,让科学流行起来?导演设定的爱情圆满了,但是,这样的事,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度,可能发生么?
在轰轰烈烈导演认为感人至深的感情戏结束之后,男主顺利的登上了珠峰,有人说,感情戏真的不多,但如果,是没了爱就不可能登顶呢?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恩,成功登顶之后,鸟儿成功飞过了珠穆朗玛峰,而我,在影片最初三十分钟甚至产生的可能网络上确实有些过分的幻觉,也随之,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攀登者》观后感三
先谈一下缺点吧,故事剧情硬伤太多,第一段60年登顶的时候很燃,也就只有那一段燃了,因为后面的登顶实在是太儿戏了,第一次的失败,胡歌下去了,这都还是发生在故事的合理中,可以接受,第二次的失败导致了后面主线的完全崩塌,首先,影片一开始就立了吴京的超强人设,哪怕是那样的人设,攀登过程中也会受伤而下去,可是这样的受伤为的就是让井柏然当上队长,但是并没有给井柏然立人设呀,井柏然的人设是什么?就是记者,就是交代了有过攀登经验,然后就堂而皇之的让他当队长,就是为了铺悲壮嘛,一开始不停在铺摄像机的重要性,后面为了摄像机而死之后就没有交代了,而第三段就彻底的崩塌了,出现冰窟窿时我大吴京说跳就跳,过去之后还屁事没有,继续登顶,现场观众都握草不断,还有一个山上营造出来的最大风雪时也没有表现,而是来了一段山上山下连环煽情,我看着都过,不是不允许你国庆档主旋律,但是你这主旋律不起效果我也是很无奈
再说说优点吧,这部电影也只是剧情上的硬伤了,其他方面也能够看得过去,吴京也没有一直装逼,倒是收敛了很多,时代背景没有很明显的表现,但也能看出主角受挫的时候正是时期,本来想多看看这方面的历史背景但是没交代,登山过程还可以,危机来临的节奏也把握的很好,确实是作为国庆档值得进影院看的电影,推荐IMAX
《攀登者》观后感四
额,今天先看了看《攀登者》,本以为有惊喜结果…… 这是啥????很奇怪的配音,口型也对不上,不理解的配乐,啊?但演员演技真的不错啊特别是章子怡,国际章果然不一样吴京那就不用说了,稳但中间那么多感情戏是咋回事???吴京和章子怡还可以井柏然的那是个啥?还有,电影细节不到位啊很不到位有谁会一个人在登山的时候抛弃队友去另一头“接电话”?还是在珠穆朗玛峰???在珠穆朗玛峰上,那么大的风,说话完全可以听见???井柏然掉下悬崖时那个石头咋不见了???这些都是后期惹的祸啊,但也有好的地方啊充分弘扬了中国国家登山队,也着重刻画了第二阶梯的那个梯子,以及作为特别出演的成龙符合央视在《开学第一课》上说的那些并且演员真的是可以啊,个个演技爆棚啊群演除外整场电影至少看见三个群演让我出戏导演还是太年轻了啊,这让我很期待演员又好,导演又好的《我和我的祖国》啊还有,,,没有3D是一个遗憾啊,还有……可能是国家规定,还是影院忘了我看《攀登者》快结束时,影院没有开灯!!!
《攀登者》观后感五
画面:虽然是一部2D电影,但是风雪交加,山顶大雾笼罩,风云变化莫测,山顶雪崩压下来,飞沙走石,云梯装备乱飞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让整部电影氛围紧张,高潮迭起,默默在影院捏了好几把冷汗,这部分给满分。
情节立意:故事的冲突设计得特别好,"人重要还是摄影机(国家的荣耀)重要?"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不是曲松林的执念?这个执念下,他的指挥是否是理智的科学的?让一个不懂登山的人来当登珠峰总指挥是不是影射了当下一些社会现象?一次次的牺牲与失败换来的国旗飘扬到底值不值得?这也是给观影人员结束后的反思。
故事走向:故事不仅放了攀登纪实,也加入了一新(队长)一老(队长)的两段感情线。这不仅增加了情节的丰满程度,增加了可看性,不至于两小时全攀登太过紧张和无趣。第二,感情线也暗通了两件事。新队长(井柏然)的感情线我把它定义为成长与蜕变,老队长(吴京)的感情线我把他理解为永远不要忘记背后支持的力量。都让人物很丰满,让故事更完整,让情节走向更理所应当。
演绎完成度:有点出乎意料,里面的黑牡丹的表演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戏份不多但是几段都比较出彩。虔诚的去拜佛,其实就是希望李国梁能够平安归来。得知大家平安时又是一拜,和前面的信仰连接上了。到后来的崩溃,登顶时说的话,拆信颤抖的手,表情细节都有把握到,而且没有演得用力过度,真的好。(个人觉得章子怡有几段词说的断断续续,虽然也符合当时场景,但我觉得有点像演员诞生里的表演,有点舞台剧风,放在大荧幕上很多表情都被特写放大了,就感觉有点过了)
彩蛋:虽然知道彩蛋是因纪实而来的,但是看到换了演员,然后登了珠穆朗玛峰,没有太大的感觉。而且杨光本身的信仰和其他人就不同,未免有些小爱了。胡歌开头看着李国梁和黑牡丹一见钟情那段,存在的意义也不大,倒是让我想起李逍遥当年的样子了。当然,后面胡歌演绎的都挺令人动容的,还是很给电影加分的。只是又是"毁
总体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充满温情,信仰和感情从冲突到融合,从执念起到心魔灭,是我今年以来甚至近几年来看过最棒的纪录片,心真的会随着情节走向而跌宕起伏,强推给大家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