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优秀作文>

大国工匠李仁清和李峰人物事迹介绍

智鹏分享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已经开播了,小编看完深受感动,下面小编就来分享李仁清和李峰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李仁清 在二维平面重现三维艺术,“错一片而动全身”。

  李仁清的拓印手艺是在二维平面上重现三维艺术,无论是照相技术,还是3D扫描技术,都无法像拓印一样与文物零距离的接触。拓印能够将碑文石刻上的线刻、纹理、风化程度对等呈现在拓片上,许多已经消失或被毁坏的文物正是通过拓片得以复原与传承。刚入拓印行的李仁清以为,无论是平面碑碣,还是立体雕像,都可以拓印。但老拓工教导他,中国自古传习下来的只有平面拓印法,立体的东西会顶破拓印纸张,完全不可行。祖宗之法是有大道理的。但是这位刚刚入行的新人竟然被自己不着调的想法迷住了,他在精心学习,平面拓印技术的同时,仔细地琢磨拓印非平面的东西,背着师傅,他开始拓印浮雕。

  经过二十多年摸索,当年那个曾被认为怪异的想法变成了成熟的操作技艺。当这门传承中的创造性技艺渐被认可之后,李仁清也开始拓遍大江南北,对高浮雕和圆雕造像文物进行抢救性拓印,留下宝贵的档案,而且成为中国申遗的重要依据。

  这次,李仁清要挑战的是北魏时期雕塑的立姿释迦牟尼像,它坐落在河南省巩义市的一个石窟里,佛像高近6米,当时的能工巧匠倚崖就势,精心雕刻,尽管经历了1500年风剥雨蚀,依然法相丰腴。实属中古时代的雕塑艺术经典。如果能够使用高浮雕拓印术予以表现的话,会造就经典性的立体拓印艺术杰作。经过了精确的测量之后,拓印正式开始。湿度合适的宣纸一一铺到大佛的脸上和身上,对凸起部位的拓纸,李仁清都需要确认合适的位置,用剪刀仔细地剪开,用打刷把宣纸与佛体完全贴敷在一起。

  夏季的高温会使得宣纸中的水分蒸发很快。李仁清他们一刻都不能停息,必须在水分完全蒸发之前刷上墨汁。上墨需要重复十多回,在上墨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细小纹路,这是古人在雕刻佛像的时候留下的印记,拓印技术会把它们纤毫毕现地展露。这也是拓印技术的魅力。到了夜晚,拓印释迦牟尼大佛的工作还在继续。李仁清不停地为宣纸补充水分,以此保持拓纸与佛像的完全贴合,以保证拓印效果。

  与平面拓印不同,由于立体拓印需要随着拓体凹凸而把纸面剪开,这使得拓印后的宣纸是碎片状的。李仁清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要把上千张的碎片状拓纸拼接在一起,才能形成一整幅拓片。拼接碎片需要结合考古测绘、绘画、雕刻等多方面知识。即便有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每一次拼接依然是对李仁清巨大的挑战。上千碎片、繁多的操作步骤,不能出现一个差错,否则就会一错而引发百错,这里真叫做“错一片而动全身”。拼接完成之后的工作是修整,修整大佛的面部是最难的工作,其中耳朵又是难中之难,它实属再创造的大学问。经过3天的接片拼纸,拓片上的大佛像不仅毕肖原雕,而且浓淡相间的拓印墨色似乎光影浮动,让大佛产生了衣袂飘然之感,历史经典变得灵动可亲。这种感觉是现代科技复制术中找不到的。

  纸张摩拓,丝绸织造,陶瓷烧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们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中国元素。这些贡献的主要技术基础是工匠劳动。从上古直到当今,中国工匠们以自己的扎实创造赋予民族文明以实体形态,他们的劳动经典源源不断充实着民族文明宝库,证实着中华民族在精神原创内涵和物质生产领域的浩然活力。

  李峰 心细如发,以柔克刚,他在高倍显微镜下“磨刀”。

  2016年6月25日20点,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升空。长征七号火箭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一飞冲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史的多项第一。2016年5月,在长征七号火箭的总装车间里,数以万计的火箭零部件来自全国各地,它们在这里集结。经过严格的组合测试,然后被运送到海南文昌发射场组装。但有一个部件被特别处理,这就是长征七号火箭的惯性导航组合。

  在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的车间里,铣工李峰正在工作,尽管此刻属于加班加点赶工,但他的每一个动作依然是从容不迫的。李峰加工的部件是火箭“惯组”中的加速度计。如果说“惯组”是长征七号的重中之重。那么,加速度计就是“惯组”的重中之重。在他的工作模式里,速度不来自表面的急促紧迫,而源于每一个工作行为的准确有效。在他心里,精益求精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惯导”器件中每减少1微米的变形,就能缩小火箭在太空中几公里的轨道误差。1微米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那是目前人类机械加工技术都难以靠近的精度。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是李峰的绝活。李峰磨制刀具时心细如发,探手轻柔,这时他所有的功力都汇聚在手上。看李峰借助200倍的放大镜手工磨刀才会让人明白,为什么在中文里工匠的技能被称为“手艺”。磨刀具的李峰,就用他那一双看似慢条斯理却又精巧灵动的手,一面拨轮,一面按刀,以无穷的耐心磨下去。与金刚石同等硬度的刀具逐渐呈现出李峰所需要的锐度和角度,这是真正的以柔克刚。

  李峰20岁时一进厂就被分配为铣工,26年里只干过这一个工种,显然,铣工将是他坚守一辈子的行当了。李峰的父亲李发祥也在这个厂里干了一辈子,30多年的磨工让他成为厂里成品率最高返工率最少的冠军。儿子后来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那个无形的“冠军”奖杯。如今年逾八旬的老父亲腰腿都不那么劲道了。李峰在家里会时常给老父亲做做按摩,那双手此刻会变得轻重有节,张弛有律。

  工匠们的手上积淀着他们的技艺磨砺,心智淬炼和人生阅历。如同参天大树的年轮记载着大树所承接的日月风霜。


大国工匠相关文章:

1.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2.大国工匠事迹材料:学学哪些工匠精神

3.《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演讲稿

4.大国工匠精神的演讲稿

5.2019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以及学习心得

    41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