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滚铁环的随笔:滚铁环
学习啦:滚铁环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的儿童游戏,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滚铁环》。
滚铁环在全国各地均十分盛行。孩子们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
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记得我们上学时,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铁环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山坡、钻树林。那时候的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啷哗啷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速度快慢适中,太慢会倒下去,像骑车一样。快到什么速度,你能跑多快都行。滚铁环的技术一学就会,又熟能生巧。
铁环作为一种玩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铁皮构成的圆圈,一是推动铁环前进的长柄。铁环的制作很简单,只要用胶钳将铁皮或铜线弯曲成圈即可,大小仿如桶口。出于控制的必要,圆圈不可太大或太小,但尽可能做得圆一些,这样才有利于滚动。一次,我还惊喜地发现,木桶的底部那个约一厘米宽的铁圈,将其拆下来便是十分理想的铁环。于是背着家人硬是把一只好好木桶的下箍用锤子砸了下来,被父亲发现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滚铁环讲究技巧。如果是滚铁环的高手,即使是崎岖的山路或凹凸不平的村巷,亦行走自如。由手持着长柄,将其搭上铁环,手上的力量通过长柄的钩子传递到铁环上,促使铁环快速地滚动。人跟在铁环后头快速奔跑起来,只有这样,他才能跟上铁环。滚动时要适时加大手上的力量,让钩子起到了轴承般的作用,从而推动着铁环。由于铁环的惯性,手上的长柄也随着铁环的滚动而做着圆周运动。
滚铁环的关键之处还在于掌握好平衡,否则铁环就会“哐啷”一声,跌倒在地。手上的长柄就像方向盘一样控制着铁环的方向。他还可以通过手上力量,控制铁环的速度。总之,铁环在手,如臂使指,行动自如。有的小伙伴不仅能使铁环高速滚动,宛若飞翔,还能倒退着滚动,而毫无阻滞。驾驭着铁环,其乐趣可跟成人驾车飞驰相比。单独滚铁环的乐趣犹如独自开车,一群人来比赛滚铁环,则好比赛车,更加火爆。场地上,尘土四起,铁环在快速滚动,孩子们大呼小叫,奔走如飞,场面煞是热闹。小伙伴们手上的铁环还要互相碰撞,若谁的铁环跌倒在地,或停滞不前,则马上被淘汰出局。有时为了省力,我会用一根一米长的小棍子或竹鞭充当长柄,顶端嵌着一个U形的铁钩子,或干脆用一条尖端拗弯成钩子的铁丝做柄,这样既省力又省事。滚铁环的关键是手中的铁钩要抵在铁环下方三分之一的位置,推铁环的力量要朝向倾斜的一方,还必须达到一定的速度,这样铁环才不会倒地。有时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更酷。
对于滚铁环,老师和学校还是支持的。记得一次课外活动,老师还专门组织一场滚铁环比赛。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先到达终点为赢,铁环倒地为输。比赛分单人组和多人组:
单人组比赛:手持铁钩,推动铁环在地面上滚动,人跟着滚动的铁环跑,努力保持铁环不倒。跑完一段距离并记下所用的时间,滚得越快越好。
多人组比赛:集体竞赛时,老师先设定一个目的地,比如:50米或100米竞速、100米障碍(如绕树丛、过水坑)、4×100米接力赛等。然后一齐出发,看谁能最快到达终点。
现在仍有不少中小学把滚铁环作为校本体育课教材,除了教会儿童滚铁环的技能技巧,还定期举办滚铁环竞赛。比赛器材一般都自己动手制作的铁环。
随着少年儿童现代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尤其是机动车日益增多,使滚铁环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曾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滚铁环活动,日渐冷落下来。在各种电子游戏泛滥、一味追求开发儿童智力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体格上的户外训练。相比之下,廉价而又方便实用的铁环,不限场地,随处可玩,运动量大而又灵活多变,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运动,在运动中成长,给他强健的体魄、灵巧的身躯、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精力。有条件的学校应从拓宽体育课程教材外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荐具有地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锻炼学生体质的目标出发,鼓励儿童参加校园内的滚铁环活动,或在加强安全教育前提下,倡导农村、山区儿童在田间小路上滚铁环,保留这一传统体育项目。
滚铁环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平衡性、肢体的协调性以及视觉的灵活性,可以提高四肢活动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让孩子们享受运动的乐趣,有一个无忧的童年。
童年,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童年,是我生命中逝去的遥远而又亲切的岁月!它始终闪烁着奇异诱人的光彩。暮年回首,独自踯躅在田野或是街边月光下,我会情不自禁地打开那扇心灵之窗,重新看看那些过往的梦幻岁月。那充满生命活力的打弹珠、拍纸牌、滚铁圈、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抓石子、打陀螺、踢毽子和斗鸡这些曾经的经典游戏,在向我闪烁,使我仿佛又回到那物质虽然匮乏、却挡不住我们童真童趣欢乐的孩提时代。
公众号:天府散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