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语文教学随笔:老师是“活”的,课程就是“活”的!

家志分享

  学习啦:语文教师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一个活的语文教师,就是一门活的语文课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老师是“活”的,课程就是“活”的!》。

  读完2016年第6期《跟着名家学语文》这篇文章后,掩卷深思,心里欣喜之余久久不能平静,被文中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一个活的语文教师,就是一门活的课程。

  苦于没有一整套阅读策略,正在探索阅读之路的我,这篇文章无疑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在阅读教学的方法上无疑给我指点了迷津,而且本文所介绍的方法,适合于一线教师,可操作性很强,只要用心,阅读教学之路会大开光明。这就是近年来安吉路实验学校摸索出的一条新路子,即名家经典阅读周微课程。所谓“名家经典阅读周”就是一周七天时间(包括课内课外)全部用来集中学习某一位名家的经典作品。如读《小学生鲁迅读本》一周时间,就叫做“鲁迅阅读周”;读《城南旧事》一周时间就叫做“林海音阅读周”。要点就是:一周七天,浸泡在同一位名家的经典文字里。看到这里时,我不由得想起初中的孩子不也可以如此吗?一周阅读一名家,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就可以找到作者的其他作品,用一周的时间研究史铁生的思想,探究作者语言背后的内容,逐步体会史铁生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等。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就可找到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或者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用一周的时间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探究作者文章背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及深刻的灵魂!

  那么“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操作要领是什么呢?

  第一,从流程上看:第一步,先学习一篇课内经典文章;第二步,拿出名家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第三步,由原文进入名家的经典著作,读整本书。第二,从阅读策略上看:一周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完一本名家经典,需要具体的策略,精心设计“导学单”。一个“导学单”有选择题(一般10道左右),判断题(一般5题左右),思考题(一般2道题左右)。“导学单”的练习题,设计简单有趣,关注文本的细节。同时要求学生从一个单元6-7篇文章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写好推介理由,第二天在班级分享交流。读到这些内容时,心里的激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是一个多详细多好实现的方法啊!导学单的设计简单,又指明了设计的内容。联想到近年来自己在阅读上的尝试,真是觉得差的很远,今年我只是让学生读诵一些国学经典,却没有详细指导学生对整本书的总结。比如,只是让他们读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只是让他们背诵文学经典《繁星春水》,只是让他们讲解文学名著,如讲《童年》《昆虫记》等,在阅读方面的探索只是处在尝试方面,也只是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已,具体的措施还只是出于混沌的状态,“导学单”的引领能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心中的欣喜与激动自是不可言说。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原来阅读也是有具体方法可循的,还得有具体的计划与策略,“导学单”的使用给我指明了一种方向,犹如黑暗中的明灯,让我看到了无限光明。

  名家经典阅读周,也可以操作成“经典阅读月”。结合不同内容,可以做出灵活的安排。特别指出的是,开始的几个“名家阅读周”的“导学单”,由老师设计,慢慢地,就可以放手让孩子来设计“导学单”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由前面的“被动阅读”进入了“主动阅读”正所谓逐步放手,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翘起整个阅读!这样有扶到放,由先前的引领过渡到自觉,由原来的被动到主动,兴趣引发出来了,方法学会了,阅读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阅读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自然就会加深。

  “名家经典阅读周”有哪些特点呢?

  它打破了教材“主题式”群文阅读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让学生长时间持续同一位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新形式。这种形式让学生对一位作家进行全面的解读,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度的理解,不再像先前那样,仅仅了解些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了,因此对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内在的思想,准确把握作者作品的内涵就有了保证。

  作家的文字可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深刻影响。因为一周都在读名家经典,所以作家的语言风格就能体会得到,它打破了先前零碎的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浅显影响,而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家整体的语言特点,从而产生长期的深远的影响。

  它形成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局面。以前的阅读仅仅阅读一篇课文,拓展的内容很少,更不要说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整体阅读了,只是就文而文,所以在阅读中难免有理解狭窄之处,在阅读中也可能产生片面性。而“名家阅读经典周”这一方法,就解决了课内外不衔接的局面,促使课内外高度紧密结合,从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走向课内,学生的理解也会逐步深入,从而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它倡导先读后写,读写一体,打破了传统的“读写结合”的碎片、机械模式。它不强调精读精写。先读后写,在读中感悟体会,在读中分析思考,在读中品味发现。这样之后再写,这就有了基础,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阅读品味得到了提升。这样的阅读,不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是在阅读中提升自己品味欣赏的能力,孩子们的阅读会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名家经典阅读周”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有的老师会问:“开展阅读周,语文教材是否能完成呢?”解决办法是少讲多读。事实是,老师越讲得多,学生学得越少;学生阅读的越多,学的东西就越多。重点课文精讲,一般的非经典文章坚持一课一文,一课一得。联想一篇文章讲好几个课时,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一节课收效甚微。让学生读进去,讲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也正契合了现在的“学讲”计划啊!现在的“学讲计划”的理念,恰恰是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学生真正学进去,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有自己的发现,从而才会有深刻的领悟。学生再讲出来,就会把自己的理解梳理得更清楚,又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提高能力的过程。所以,语文教材精讲课文讲必要的,略读课文放给学生阅读,让他们自我发现。学会长课文短教,一本书教薄。就是精讲课文,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样教材的完成就会迎刃而解了。

  有的人会问:“经典的读本在哪里”?解决办法是开发校本课程。根据教材拓展开发相关名家的作品,编写教材。初中教材有很多名家,比如史铁生,沈从文,鲁迅,都德,林海音等,就可以去寻找这些作家的作品,按照一定的体例,去编写校本课程,并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去进行经典阅读。

  有人问:“开设这门课程,语文教师要学什么”?

  是的,教师是资源,但需要不断地学习,除了阅读文学书籍外,还要多涉猎其他书籍,读万卷书,才能构建很深的文学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涌进活水,才能在阅读上,教法上推陈出新,活用教材,活用方法。另外,还要阅读教学专著,掌握一定的技能,吸取一定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一名灵活的教师,才能形成灵活的教法,才能教出灵活的学生!真的是活的老师,活的课程,活的学生!

  读完本文,心里豁然开朗。跟着名家学语文,确实学到了方法,也确实找到了信心,也找到了方向。这对于正在探索阅读教学的我,犹如拨开云雾见到了明媚的阳光,顿觉一片光明。我觉得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迷茫,不会再迟疑,一定会插上飞翔的翅膀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一定会和学生们一起在阅读中放飞灵动的思想!一定会在阅读的教学之路上刻下深深地足迹!

  老师是“活”的,课程就是“活”的,我坚信!

  公众号:咱们的语文课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6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