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桃花源的美文欣赏:再现桃花源
学习啦:田园印象,千年后的桃花源,值得你一探芳踪。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再现桃花源》。
田园诗歌先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最初折服了我。再读他的田园诗文,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炙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城市生活久了,每天步履匆匆,忙于应对人情世故,心灵疲惫。重读《桃花源记》,心中更是向往自由,随性,洒脱的生活。细思量,太遥远,心有不甘,又念念不忘。至到巢湖陶渊明后裔的出现,让我眼眸一亮,一切都变得触手可及。怀着久别重逢的心情,走进桃花源。
阳光奔放,空气明朗,黛青色的贺兰山脚下,郁郁葱葱中间,一座农家小院掩映其中,安静,祥和,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一份自然和谐。这就是陶渊明的后裔,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者,陶瑞珍女士的葫芦雕刻工作室。
初踏入这座农家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葫芦架,沿着长长的屋檐形成了一道凉棚。不同的是,这座凉棚充满生机活力。葫芦的丝蔓紧紧地抓住搭好的竹架,葫芦的秧蔓挺着翠绿的鲜嫩,悄无声息中占领着每一处,扩张着自己的领地。竹架下面,一颗颗大小不等的葫芦悬挂其间,个个鲜脆欲滴。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明翠,宛如调皮的孩子,向人们挤眉弄眼,惹起人们无限的爱怜。微风抚过,葫芦们又轻歌曼舞起来,一群快活,可爱的精灵。此时最渴望做的事是:一桌一椅,一壶香茗,听一曲高山流水,在光影斑驳交错中,尽享那一刻的恰到好处的时光。品一口香茗,时光在悠闲恬静中从舌尖静静地溜走。
走进陶瑞珍的葫芦雕刻工作室,我的眉眼立刻飞转起来,还是目不暇接啊!房间里到处是葫芦,又不是单纯的葫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边一条鱼要游过来了;脚下一条蛇蜿蜒匍匐着向我爬过来了;耳畔一只调皮的猴子似乎要揪我的耳朵了;冷不及防,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拿着大仙桃慈眉善目地看着我,仿佛要给我送颗仙桃,让我赏心悦目。目光及处,又看到了乌龟的家族正在召开家庭会议,长幼有序地排成几排。其中两只小乌龟正伸长脖子,交头接耳,长辈的呵斥声也制止不了顽皮的本性。乌龟们个个神态逼真,憨态可掬,令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移步转身,我又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沿着墙壁挂了一排葫芦,每一个葫芦上都雕刻着一张京剧脸谱,惟妙惟肖,刻功深厚,工笔规整,连一丝胡须都雕刻得精致无比,可谓是鬼斧神工。
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两颗大葫芦。一颗大葫芦上端雕刻了陶渊明的画像,下端雕刻着整篇《桃花源记》。另一颗大葫芦整个身躯都雕刻了《桃花源记》,唯独不同的是上下的景致不同。看着景致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飞鸟相与还”和“带月荷锄归”。一种恬静悠然跃上心头,在葫芦的世界里有山有水,还有百子图,构成了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世界,这是一个有声有色的葫芦世界。陶瑞珍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塑造了葫芦的灵魂。
在工作室里还有剪纸作品。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寥寥数剪,就变成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顽皮可爱的小动物,情深义重的祝福语,还有清风俊骨的竹子。书画作品,以瘦竹居多。画得神形兼备,有气有节,正是他们的先祖以及后裔传承的那种宁折不弯,傲然挺立的风骨的写照。
看到桌子上摆放的檀香阵阵,古色古香的根雕作品时,我惊叹不已。根雕是自然美和艺术创造美的结合,材料的来源又是那么的随意,在村庄的沟边,渠畔随处可见,可是却不是我们随便能捕捉到的,那要借助艺术家的慧眼。而后,我们才能灵光乍现地惊叹一声:天呢!我怎么没发现呢。
在参观的过程中,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人陶瑞珍始终相伴左右。身为民间艺术家的她,仿佛来自桃花源中,面目祥和,话语轻柔,性格爽朗,一身素衣,一髻发束,宛如田间的白荷,清雅亮丽,话语间掩饰不住对艺术的挚爱。提起每一件艺术品,她都能清晰地说出它们的创作细节,看着自己的作品时无法掩饰眼眸中深沉的爱。仿佛都是她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在谈到艺术创作的时候,她一直对我重复着一句话:随其性,尽其意,遵从本心。是啊,随着葫芦的心性,量才使用,自然成型,物尽其才。在陶瑞珍老师的眼里,每个葫芦都是有灵魂的。尊重每一个生命,她是它们灵魂的知音,在她凝视琢磨如何展现葫芦的魅力的时候,她应该和葫芦有过一场心灵的对话。看着陶瑞珍的艺术品,再聆听她来自心底的话语,我深切感受到了潮湖陶氏文化底蕴的深厚,陶瑞珍老师清雅高尚的艺术信仰,只有这样高尚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更高雅的艺术作品。
好作品源于好材料,提到好作品,又不得不说一说陶瑞珍的葫芦园,葫芦园背靠巍巍青山,蜗居在青山脚下,这一湾僻静优雅之所是葫芦的好乐园。郁郁葱葱,青青翠翠一片。鲜翠的秧蔓爬满架子,下面垂挂着一颗颗调皮可爱的小葫芦。吸收了天地的灵气,熠熠生辉,在这里满眼是充满生机的绿,感觉到的是生命的活力蓬勃奋发。
高和雅才能并驾齐驱,在葫芦园里,还有灵芝棚。这儿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培育出菌种,再选择优良的菌种进行分离和培养,再进行瓶栽。小心翼翼,精心呵护之后,等到收获第一颗灵芝时,那份喜悦的心情无法言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长得越大的灵芝营养价值越高,今天养灵芝的老师傅真正给我上了一课。灵芝长得越大越像甘蔗一样内心空虚,越没有营养价值。我不禁想到了人,越是自高自大的人,内心越空虚,世间万物都是触类相通的。
在这里,少了繁华,多了宁静,少了虚浮,多了踏实。亲自动一动手,用心地体味一个生命的孕育成长过程。其间呢,期待渴望不安惊喜,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伴随着生命的诞生,心灵也经受过一场洗礼。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接着一个的等待,或许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葫芦园的边角上,有两层小楼。这里是葫芦的烘干基地,烘干过程是纯天然的自然烘干,绿色环保零污染。这里无论货架上,还是天花板上,挨挨挤挤地挂满葫芦,散发着一股原始的霉味。好的作品一定要经过雕琢,如同优秀的人必要经过千锤百炼。在楼梯的拐角上,堆着许多的小葫芦,看似被遗忘,可爱却依然外露。问及为何堆放于此,陶瑞珍老师答到,艺术是苛刻的,也是严谨的,这些有瑕疵的葫芦被淘汰掉了。听到陶老师的话,我不禁再一次肃然起敬,小小的葫芦,陶老师却拿出匠人的精神来雕琢它。小葫芦,大境界,难怪陶老师的作品称得上绝妙无双。她的精神源于先祖陶渊明的传承,源于这片土地的给养,源与自己对艺术的至臻至美的追求,更源于拓展先族文化的决心。
即将离去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仿佛看见陶渊明大师扛着一把锄头,拿着几朵菊花,一路向我走来。恍惚中,一声喇叭声惊醒了我,我看见陶瑞珍老师正向我挥手道别。绝妙的世外桃源,葫芦的艺术天地呀,我自语着,拖着留恋的脚步,踏入了车门。身体是离开了 ,灵魂还徜徉在这片艺术的乐园里。
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坐落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潮湖村东部一座古代夯筑高台上。文昌阁位于归德沟和大风沟的垂直平分线上,是陶氏祖先用脚步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它坐东面西,依水对山,占尽天时地利。
文昌阁的诞生,是陶氏子孙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对先祖敬仰的产物,它又寄托了人们的信念。人们坚守一种信仰,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又造福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如今只有一块土筑的夯台,散落着残存的青砖,破碎的小筒瓦片。长方体的石条,六角形的地基,镶嵌在厚实的土层中。这一切向我们讲述着,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给文昌阁留下了毁灭性的伤痛。在陶氏后代娓娓道来的讲述中。目光穿过百年的尘世,我看到了曾经的辉煌,一座六角形的小楼拔地而起,雕梁画栋。为了修得有特色,更为了引导陶氏子孙读书考取功名,成为有用人才,福祉一方百姓。陶公从甘肃陕西请了四十多个匠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钱财,修建了文昌阁。
文昌阁高高耸立着,与周围的土坯房相比,鹤立鸡群,独树一帜。穿越时空,我看见一双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爱恋。扎着小辫子的小脑袋,晃来晃去地背着《三字经》《千家文》,还忙里偷闲,互相挤眉弄眼一下。我也看见了,手拿一把戒尺,来回踱着方步的先生,一袭长衫,一副近视眼镜,如猫般地看着孩童们。想着就觉着好可爱温馨的画面,在这里留下了一代代人求知的足迹。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穿越时空,飘荡在历史的天空之中,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目光披上想象的翅膀, 我看见楼上挂着一张画像,不言而喻,这是陶氏的先祖陶源明的画像。他的躯体早已化土成灰,飘荡在千年的尘世里,但他的精神感染了一代代人,他的气节让多少人敬仰。随着信息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更多国家的人们都知道,了解了陶渊明,佩服他的精神气节。没有永恒的物质,只有永恒的精神。正如陶瑞珍女士所说,陶渊明不仅是陶家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如此别具一格的建筑物, 必然构成了这个小天地的中心,成为村民各项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商讨农事,褒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一年一度的放羊耕地比赛,都在这里举行。读书人考上了秀才,也在这里嘉奖。文昌阁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曾经优秀的人们。
陶渊明离我们已经远去了,置身于土台,我感受到他的灵魂依然飘荡在上空。他的气魄,让我惊觉。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人,躬耕于南山下,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与飞鸟作伴,以菊花为友。柳树更是他那不折不扣的情怀,飘扬,随性。又写出了一首首清新恬静的诗,开创了田园诗风。那令无数人无限向往的《桃花源记》里的生活,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原始纯朴,善良本性。桃花源成为无数人追求向望的乐园。
零碎的砖块,横斜的石条,门前的石基,无一不彰显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它高耸在这里,以陶渊明的精神气节滋养着潮湖陶氏后人,并惠及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静心谛听,陶渊明的诗音,随清风白云一起飘荡游走在这片乐土之上。一盘石磨,静静地卧在石阶脚下,历经了百年的风吹雨打,明净亮丽,在对人们讲述着陶氏先祖的生活,这里曾经的欢声和笑语,人们的努力和挣扎,还有曾经的沧桑和荣辱。
站在门台,向西眺望,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向前延伸,几座破败的牌坊,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卓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从东到西道路的两侧,栽种着柳树,清风拂来,柳条飘逸飞扬,氤氲成一团团的烟雾。如今驻足观望,屏住呼吸,翕动鼻翼,还依稀感觉到五柳先生的魂魄在涌动,激励了一代代人的灵魂,在淡然恬静中不断修身养性。
一座土筑夯台,见证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个家族曾经的辉煌。饮水思源,认祖归宗,树立一道精神的风帆,指引后人到达心灵的桃花源。
在绿树掩映之下,一块黑底黄字的木牌,横悬在两棵大树之间。门楼的两端,悬挂着两颗灯笼,映成了万绿丛中两点红,格外耀眼醒目。在它的左面有一块黑色的牌匾,写着一行字:潮湖沟陶渊明后裔文化展示馆。在它的右侧同样有一块黑色的匾,写着:文艺创作基地。
走进正门,数步远,又有一道门隐在大树之间。门头上黄色和红色的字体很是招眼,赫然写着“田园印象”四个字。沿着凉棚徐徐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重张扬厚重的绿。不经意地俯视脚下,黄色的葫芦花兀自开放着。阳光热烈明朗,一朵白色的葫芦花薄如蝉翼,在静谧中开放,如同穿着纱裙的古典美人。
沿着蜿蜒曲折的木条小路向前走,想到了曲径通幽,甚至还有柳暗花明。前行,时不时的,有绿色枝叶横呈在你的面前,还挂着几颗青翠可爱的桃子,宛如翠玉,鲜翠欲滴,惹人无限爱怜。走到树林深处,一排土坯房跃然眼帘,恍惚间,置身桃花源。极目四望,一片安详,宁静。一只公鸡和几只母鸡进入眼帘,公鸡摆出将军的架势,逡巡着四周。母鸡们不时地伸长脖子,啄食着虫子。在树林深处,蝉鸣蛙叫,自然和谐。树上的杏子熟透了,自个掉下来了。远处两位美女在弯腰捡拾,一袭粉红色的长裙,一顶宽沿凉帽,妖娆多姿,风情万种,给这世外桃源增添了时尚的韵味。
园中树木繁多,因陶氏先祖从五柳巷迁移至此,陶氏家族一直保留着在庭前院后栽种柳树的习俗。遗憾的是,天牛不解陶氏情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天牛横行时毁了潮湖陶氏大院的百年柳树。如今在陶氏家族的院子里,依然有两颗大柳树,枝繁叶茂,荫泽四方,是人们纳凉娱乐的好去处,柳丝袅呢多姿,随风舞动,带来习习凉风。
在院中摘杏子,揪桑葚。毛茸茸青涩的杏子,诱惑着你,摘一枚放入嘴里,酸得会让你咂舌斜眼,嘘呖声不断。还要不停地用手扇着嘴,企图把酸味扇跑,可又舍不得吐出来,癫狂一次,来一次别有滋味的体验。走累了,坐在树下的木椅上尽享眼前的绿色视觉盛宴,让你感到生命涌动的活力,七月的热烈,阳光的浓烈,身处其中,你感到生命的活力勃发激情,触摸生命的美好。
一股清香在林间弥漫着,嗅觉不可救药地被勾引了,被诱惑的还有没有骨气的肠胃,一并投降了。这里有自然生长的野菜:沙葱,苦苦菜,你可以体味到野菜的原始清香。散养的土鸡,每天大量的运动,肉质已经变得富有弹性,再经过旺盛的柴火,铁锅的炖煮,肉质鲜嫩美味,有嚼劲。还有更多的绿色健康的食物,吃完以后让你通体舒畅,神清气爽,口齿留香。恍惚间,回到了童年,又体味到母亲的味道。
在这里,你有幸欣赏到久负盛名的一棵树,一棵树是一棵百年大果树。历经百年岁月沧桑,已然道骨仙风,枝繁叶茂,绵延伸展,守护着子孙后代。树上挂满了青脆的果子,隐藏于绿叶之中,暖风拂过,树叶慵懒地摆动身姿,果子却借着太阳的光,把自己装扮起来,流泄出一道道明亮,装点了满树的星光。最为可贵的是,老树的脚下有一眼山泉,尝一口,甘甜清冽,凉爽可口,难怪老树结出的果子,香甜脆爽,是因为有山泉水的滋养。
园中果蔬随处可见,顶着黄花,长着一身毛茸茸小刺的嫩黄瓜,垂挂着,煞是可爱。翠玉般的玉米杆孕育着玉米棒子,正在悄无声息地吐穗拔节,给秋天准备丰盛的礼物。一颗颗绿玛瑙似的枣子,挨挨挤挤躲在绿叶下面,叽叽喳喳地列举着麻雀的罪状。
漫步院中,一片绿色的海洋,在风的引领下,四处流淌。一种安静,祥和,悠闲跃然心头。
公众号:六盘山诗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