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尽孝的美文欣赏:老妈出访
学习啦: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娓娓道来,子孝母慈,让人感动,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老妈出访》。
2018年春节的结束,是以我儿子启程返校那天为标志的。这一点,是我母亲亲口宣布的:今天,春节过完了。说完,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我知道,预谋已久的出访即将成行。
这一天,成为她阔别36年足不出户,而毅然决定应居住在周口的老姐妹之邀来一趟对她来说似乎是千辛万苦、舟马劳顿的长途旅行的“苦难日”。
其实,我的母亲曾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走过南但没闯过北的军官太太。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就以一个农村大妞嫁给解放军军官做家属的身份从云南省昆明市坐飞机到贵州省贵阳市,再坐火车辗转数千公里回到中原河南老家探亲,挑起了全村男女老少的一次“羡慕嫉妒恨”,一些老人甚至这样教条自家闺女:“看看人家刘妞,坐上飞机了,好好学学,将来也找个军官,坐飞机洋气洋气。”
唯一的一次坐飞机探亲,也成了母亲至今仍念念不忘的骄傲。
当然,在母亲做随军家属的二十年之间,也有数次往返云南与河南的经历,只是后来有了孩子为伴,经济的困顿让她再也没有做过飞机。期间,她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其他家属安居于部队营地,最多就是外出十几里购个生活必需品,很少出过远门。1982年农历正月十五,父亲转业,全家老少一起回到了祖籍地河南省社旗县,她仍然过着足不出户“相夫教子”做家庭主妇的生活,这一做,就是漫长的三十六年,更为令人感慨的是,她竟然始终无怨无悔,至今当作一件幸福事来对待。
三十六年,母亲真正是“含辛茹苦”,操劳一生,伺养两代人。一日三餐,虽不是腥荤相伴,但绝对是变着样的“鼓捣”,而这两代人也个个给面子,身强体壮,学业有成。尤其是对隔代人的教育,母亲格外用心。
姥姥亲外孙,不如抱草墩。
但母亲把外孙亲的如同内孙,内外无别。大外孙女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孝敬给了姥姥,喜得姥姥合不拢嘴,也将老俗语彻底颠覆。当然姥姥也没有照单全收,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次养育“回扣”。
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我的儿子也顺利踏上了大学的旅程。
这次出访,母亲目的有二:一是出访孙子所在的大学,主要考察一下学校的伙食,有没有亏待了她的“心肝的心肝”;二是2018年春节前,从部队转业一别三十六年的老姐妹终于联系上了,数番相邀,甚至以身体不适“要挟”母亲北上相见,只是母亲身体惧冷,冬季不能外出,一直电话诉说思念之情,相约春暖花开之时,一定北上。
世间万事何时足,东风一吹春满园。
也是合着天时地利人和,正好妹夫在我儿子返校之时要上周口市参加一桩喜事,于是乎……一切顺理成章。
春寒料峭。一路走来,素色主导着一切,也许是还不到蓄势待发的阶段,偶有几丛抗寒的绿树也只是尽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义务。
车到郑州,妹夫没急着把我儿子往学校送,而是拉着大家来到了水世界威尼斯休闲中心,他请客,让大家在此尽情享受一下“豪华”版的娱乐。
办完手续,交代完注意事项,姐姐陪着老母亲往女宾部去,我们三人则来到了男宾部。因为业务的需要,妹夫来过几次,所以熟知规矩。久居小县城的母亲真的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不仅仅是设施的豪华,而是服务的周到,洗吃住玩一条龙,且基本费用一天一人仅百元即可,彰显了大都市的“尊贵大气”和“阳春白雪”,不像小县城,处处要钱如索命,收入不高消费高。
早晚餐免费、大厅休息免费、洗浴免费、水果免费,这一切让我们这些“下里巴人”大开了眼界,同时也看到了收费项目的昂贵,更看到了一些“贵宾们”疯狂的“烧钱”式享受。母亲更是笑声中不停地叹息:这个世道变了,人们真知道享受!
第二天,吃完午餐,我们来到了儿子的学校。
在小家伙的引导下,母亲先后“视察”了住、吃、学、玩、行等设施,重点看了三个大餐厅和一个“意大利”风格的西式外餐厅,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式餐饮,母亲一直叨唠着妹夫,午餐应该来这吃,现在可好,想品品味,吃不下了。哈哈哈!
学校的出访之旅,母亲非常满意。对于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下一代的关心,更多的体现在吃住行上,她是不知道大学分级的标准和所谓专业优劣的区分的。
一番免不了的叮嘱后,看着孙子乖巧的应答,母亲高兴的泪水盈满眼眶,一句“走了”,我们踏上了去往周口的旅程。
不到两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经历了阳光、乌云、大风、瓢泼大雨等等多彩天象,也为母亲这次周口之行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见到王姨和她的闺女、我的发小“小眼睛”,已是黄昏。天空中还飘着细细的雨丝,乌云将周口的夜幕早早地拉上,但母亲还是一眼就认出了站在小区门口的王姨。
两个老姐妹三十六年后的再一次“手拉手”,让我猛然记起了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千声万声呼唤你……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那份亲劲,让人嫉妒。
面对此景,我们几位晚辈也被感动的无言对答,只能饱含热泪,招呼着两位年逾八旬的老姐妹相拥上楼。
不可而知,若干年后,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会在我们之间发生呢?
王姨原本有两个闺女一个儿子,三个孩子各自成为一家人,大女儿居住在郑州,儿子一家与她一起生活,现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磊哥和嫂子春节前去广州伺候小孙子,只剩下王姨一人在家看门,好在王姨身体尚可,平时由小女儿(就是我的发小“小眼睛”,哈哈)经常过来关心照顾。
王姨热情,我们也不见外,吃住在她家,妹夫又驱车赶往他的目的地。
两天多的时光,从早到晚,在家闲聊,在外转悠,两位老人N遍地回味着在部队做家属的辛酸苦辣,到底是比王姨小两岁,母亲的记忆超清晰。而我除了外出就餐,则负责家里的三餐,姐姐负责陪伴左右,“小眼睛”忙中偷闲,采购物品。
王姨是文化人,中专毕业,而当时随军家属百分之九十都是“根红苗壮”的贫下中农大妞,品味自然有差距,因此,王姨成了土鸡群里的凤凰,自负和孤傲让她不久就成了“孤家寡人”,民兵搞训练没她,家属为部队洗衣洗被没她,家属集中外出没她,总之,集中活动与她无关。而我母亲尽管大字不识一个,但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所以人脉杠杠的,到处都能听到她的笑声。由于是河南老乡,父亲也经常告诫母亲,要善待王姨,容忍她的刻薄语言及不合群的行为,所以,两家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这一点,在杨伯不幸因病去世后,父亲为了照顾她们孤儿寡母,主动将我们家搬到他家,成为邻居,就是最好的佐证。
杨伯解放前曾是国民党军校的高材生,后起义投靠了解放军,军事才能相当高,而我父亲是解放军里的“拼命三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斗英雄,二人惺惺相惜,彼此佩服,相互尊重。杨家是典型的文化家庭,三个孩子大部分时间就是学习,出来玩耍也只是到我家,这也是“小眼睛”大脑储存库里为啥遗失许多发小的原因之一。相比他家,我家就属于以“武”传家,我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和小伙伴们的打打斗斗中度过。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与杨家为邻后,有感于杨家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优异的成绩,父母亲加大了对我们学习的投入和管理,一说就和杨家比,时间一长,耳朵生茧,内心生怨,言行生刺,姊妹几个都不想和他们玩。但也就是从那时起,父母坚定了以“书”传家的信念,直到今天还在延续。
两位老太太说过去、说今天、说未来,谈苦恼,谈保健,谈儿女,话不投机时,少说两句,没有了年轻时的争吵,没有了年轻时的火药味,但比幸福、比儿孙孝顺、比孩子出息、比生活环境等等处处都是“暗流涌动”,互不相让。
老变小,老变小,此话当真不假。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茅草窝,这是时常挂在母亲嘴边上的话。
两天后,母亲想回家的表情让我扑捉到了,并及时通知了妹夫,他当天下午就驱车回来。母亲笑了,王姨恼了,“说好多住几天,不着急走,咋就要走呢,是不是慢待了?”“慢待啥,‘妈糊’(周口早点名吃)也吃了,广场公园去了,也和你拍了两天了。老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海洋还急着去西藏上班,回去准备准备就走,咱还有见面的机会,等洛阳牡丹花开了,一起去看看那几个老疙棒子。”母亲诚恳地说道。
王姨还是恋恋不舍,拽着不让走,情深之致。看着两位老人包含的泪花,我们赶紧相劝,最终,王姨与母亲相约,“牡丹节”一起上洛阳!
车上高速,家居漯河市的高宏恩大哥要来了电话,问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在周口?原来,他看到了我发在微信群里两老人在周口公园的合影照,知道我们返回方城县必走漯河市,急忙打来电话。在得知我们已上高速后,盛情相邀,到家一聚。
也是三十六年的阔别,也是一样的云南岁月,并且母亲在那替高哥母亲承担了“婆子伺候儿媳”的义务,嫂子“坐月子”是母亲帮着照顾母子,后来直到我们一家离开部队,高哥闺女的生活都一直有母亲的功劳。也正是有着一段感情的倾注,母亲同意做短暂停留,相见一叙。
虽然在漯河只停留了一晚上,但母亲的幸福感一直在延续。看着高哥头发虽已经花白,但精神很好,知道闺女读了研究生,已在市委工作,一家人生活的平平安安,母亲的笑意一直挂在脸上。
尽管回来已是几个月了,种种原因两位老人的洛阳之行也未成行,但两人电话不断,互致问候,笑声不断,心情格外愉快。
每每说起这次出访,母亲总是告诉我,想不到,快八十岁了,还能亲自看到老姐妹们,拍拍话。现在的日子多美,出行方便,有吃有住,有时间咱再往远处跑跑。
闻此,我心惭愧,是啊,是应该陪着母亲出去走动走动了,趁着她还能走的动。
尽孝须尽早,更须行动。
公众号:红罗山书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