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阅读推荐>

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

家志分享

  学习啦:礼义廉耻仁智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需要更好的传承和开拓,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理想之光》。

  翻开论语,窥见其中个中道理和圣人之语,你会发现朴素平淡的语言背后隐藏着理想之光和圣人光辉。

  理想之光所体现之一在于其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孔子认为学习要抱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要努力的学习,默默的记下学到的知识,努力参悟,并且对学习永不厌倦,勤奋努力;要有“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后,不断温习,并且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得到新的感悟;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学与思相结合,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思考,否则就是白费工夫,但如果只思考而不去继续学习,同样是白费。学与思不能偏废。同时学习的内容也要广泛,孔子提出要把“文、行、忠信”作为学习纲领,还提出了君子六艺,这都有助于培养自身优秀的品质。同时也要学会多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是孔子所提倡的,这不仅是孔文子可以谓之文也的原因,也是孔子对学生们的教诲。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这其中不乏文人雅士,他们在各自的时间熠熠发光。更有一些伟人“十有五而至于学”企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儒学关于学习这方面的理论影响了无数人,也不怪历代帝王中不乏有人把儒学作为科考内容以选拔人才。这种理想之光,足以闪耀数千年。

  理想之光所体现之二在于其中关于仁的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又如其中“人而不仁,如礼乎,人而不仁,如乐乎。”礼是外在形式,仁才是其中感情,外在形式是以内在感情为基础的,只有怀着仁德之心的的礼,才符合天理,才是真正的仁德。孔子对于仁的理念深入人心,便是弟子也小有成就,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许多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到位,认为才华才是衡量人是否仁德的标准,有人会说只有如孔子那般才华横溢,所通甚多之人才会有仁德之心,但是才华并不见得就是衡量一个人仁德的标准。事实上,仁德是儒家所崇高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全德,并不见得仅仅囊括才华,孔子曾经夸赞一人学习三年不去做官是好的,这便是对以才华衡量仁德的明显反驳,孔子认为做官的标准衡量是品行仁德。你可能又要说,那如何才能做到仁德?如果才算是仁德?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心怀仁爱之心,博施济众,才会离仁的境界迈进,如论语中所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但我们大多都是平凡人,达到那样的境界着实不易,那么我们便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坚持,即使达不到如此高的境界,也会小有所成。

  理想之光所体现之三在于其中关于大义的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对于义最好的提下你,君子在乎的是大义,而小人所在乎的是自己的私欲和利益。大义就是不含任何功利性,是仁心之决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所想的是德行,小人所想的是有利可图,君子所想的是刑法,小人所想的是遇事心存侥幸。如果说上一句是对大义从仁德这个角度出发的深层次的概括,那么这一句就是对大义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当中反应出来的浅显的表达。君子正是因为心怀大义,所以才会注重德行,注重家国刑法,与之对应的小人也正是因为心中不存大义,才会贪图利益,才会在遇事时抱有侥幸之心,做出罔顾刑法礼仪道德之事。我想孔子的一句话从大义上对于君子和小人这两类人做出了评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中有心怀仁德之人,而小人中是没有的。有人说这未免太过绝对,可孔子出身乱世,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那么他和他的学生有些符合大义的行为甚至可能为他们招来无妄之灾甚至杀身之祸。但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却不在意。只要他们所做之事是大义所在,他们就要坚持到底。于是孔子说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义是他们这些人心之所向,他们如此知识求心安,不计较利害得失与否。这中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兴旺这中华,照耀着中华大地。你可还会说这句话过于绝对?

  有人说灵魂和肉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我们为何不选择让灵魂在路上,用心去学习论语,让灵魂浸润在论语所带来的理想之光中,去思考论语带来的理想之光的丰富和浩大。

  公众号:星星艺校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