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阅读推荐>

有关清明节的散文随笔:又到一年清明

莉莎分享

  学习啦:清明节是我们怀念先人,寄托情感的节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又到一年清明》这篇文章吧!

  又到一年清明,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先人。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需要追忆的人越来越多:从小时候,懵懵懂懂中,只需要到苏州去扫爷爷的墓;到现在,爷爷、奶奶双双躺在地下,外公也过世了,我爸爸还要到锦溪去扫他的外公、外婆的墓,他的小舅母的墓;结婚以来,我先生的小姨、舅舅、大姨、大姑妈也相继离世了,再加上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浩浩荡荡的先人的队伍呵!老一辈人一个个如瓜熟蒂落般凋零在岁月的缝隙中,虽万般伤感,却也无奈。

  我家的整个扫墓过程从清明前一周,到清明后一周,间杂错开,陆续不断。

  这些先人,有的是和我有血缘亲情的,我们在一起生活,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丝万缕,别看我当时只是个孩子,可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在敏感的孩子的心头,印下了一个家族不同人不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还有些先人,我从未见过,只停留在长辈的讲述中。当然,长辈的讲述也都是删繁就简,有所选择的。故事中的祖先大部分都勤劳朴实,在艰苦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尽量把日子过好,尽人子、人女、人父、人母的绵薄力量,虽普通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后代:光明磊落、正直勇敢、克己忍让、勤劳节俭,在祖先千丝万缕的故事中,有相互帮衬、有扶持救济、也有感恩戴德、尊重念怀……我认为,这就是清明节的意义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感恩祖先,并且把先人好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仪式传承下来。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随着年岁渐长,我也开始考虑生死、考虑人生价值、考虑以何种方式告慰先人。

  祖母在时,我知道她的愿望是子女平安、和睦,如果孩子们能掌握更多本领,做大点事业,更有出息当然更好。

  有时候,老人听到外面世界的新鲜事,也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常常遭到子女的嘲讽。其实,现在想来,完全可以好声好气地说。这个风流激荡的时代,确实有很多可能,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五年前,我上《少年王冕》公开课,反复揣摩教材,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动容。说是王冕十七八岁,经济独立了以后,“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真正的孝顺,不一定是豪车豪宅、华服美食,有时候相互理解、和颜悦色说话、端一碗煮得烂烂的家常小菜、生病时悉心搀扶长辈医院就医、春天的时候陪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也就可以了。用心岂在奢华!

  做长辈的要能理解,这就是孝顺、是情感,切莫攀比:做子女的大部分是普通人,来于普通,归于普通,并没有能力做多大“光宗耀祖”的事。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参与祖国的建设,教导好子女,尽好自己的责任,对国家、对单位、对家庭有担当、有贡献,平常做的点点滴滴就是告慰祖先。先人在心头,时时感怀,适当传承,先人当欣慰,又何须大张旗鼓搞纪念活动?更何况,今年清明风大,我们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要考虑消防的压力,多为公共安全分担、多为他人的平安考虑:鲜花一束、清酒一杯、水果若干,心存感恩,即可。

  以为祖先能收到金山、银山、豪宅、手机的孝心真该移风易俗了!

  我有一次在《新民晚报》的公众号上,看到老一辈越剧艺术家范瑞娟离世,

  生前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她走的时候像一片落叶归根,更像梁山伯化蝶西飞。只有一群粉丝守候在华东医院门口送她上路。如此情谊,让人感佩!

  仙魂一缕离尘去,当带笑颜无悔恩。

  大师平静而淡然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和她热爱的舞台,这是她选择的人生舞台上最好的谢幕方式。人固有一死,像落叶一样离去,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一天。但是,能不能做到落叶般宁静和优雅,又是另一回事;若是,还能做到如王阳明所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憾!”,觉悟又该更高——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一生都不虚度,每天都朝着心中的理想努力,进一步,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精进自己的技艺,真到了生命终止的一天,可以无悔带笑,坦诚无憾。

  做晚辈的,也要多换位思考,和颜悦色劝勉,多把新时代的新思想与老人沟通,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平时。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该怎么祭奠先人,其实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让我们还是不要打扰他们,心中默默惦念、感恩,就好了。

作者:潘慧莹

  公众号:玉峰文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