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高傒墓游记原创美文:淄河西岸的那座白兔丘

凤婷分享

  编者按:高傒墓在距离齐国故都二十多里路的淄河西岸,老百姓都叫它白兔丘,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游览了高傒墓之后所写的《淄河西岸的那座白兔丘》吧。

  距离齐国故都二十多里路的淄河西岸,有一座稍微椭圆形的高大墓冢,老百姓都叫它白兔丘。

  麦梢泛黄时节,我在文友包蓓的陪同下,一路打听着,由临淄寻来。一踏上叫作高傒路的村道,身子顿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似敬畏,像崇拜,或者说什么都不是,有点儿诚惶诚恐,凡正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是我所拜谒过几十座齐国帝王陵冢之中,除了姜太公衣冠冢,是现在最豪华、最气派的一座陵冢。不仅仅遍植松柏,还用汉白玉垒起了高台,围砌了浮雕栏杆,最叫我有些讶然的是,厚重高大的石碑,一幢连着一幢,有些人名我熟知,像高占祥、宣兆琦等人,都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者、专家。足足可以看出,人们对这座历经两千五百多年风雨古墓的关注与厚爱。

  墓主人是谁呢?当然无须费口舌去问,箴默不语的大理石碑碣用另一种形式告诉了我:“高傒,谥敬仲,号白兔,春秋齐国上卿。”高傒是周师齐祖姜太公后裔,第十一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他被封为高邑(今山东禹城),公子高的孙子就是高傒,后来高傒用其祖父名字或封地作为“高”之姓氏,成为了后世高氏的始祖。

  说起高傒的功绩,应该说当首推立姜小白为君。

  据有关史料显示,高傒与襄公的弟弟小白交好,襄公无道,言行无常,所以管仲侍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纠赴鲁,而鲍叔牙则侍公子小白去了莒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游姑棼,遂行猎沛丘,让野猪咬伤了脚,被公孙无知杀害,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雍林人偷袭杀了无知,众臣商议拥君之事,高傒力排众异暗中将小白召回。鲁国闻齐无君,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抢位,并命管仲带领军队劫阻莒国通往临淄的路上。管仲暗射小白一箭,恰射中衣带钩,小白假装死去,以迷惑鲁军。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派人飞报鲁国,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听说小白已死,前进的脚步就放慢了,拖拖拉拉地六天后方才到达。而此时的姜小白早已先入齐都,在高子、国子的拥戴下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假若说不是周天子册命上卿的高子、国子鼎力拥护,不作内应同意小白为君,齐桓公是难以继位的。因为齐襄诸儿是长子,公子纠是次子,小白是三子,按长幼排,理应是二哥继位,而轮不到小白头上的。当然,不以长幼为准而以能力大小而论,才轮着他老三了,小白占有优势,之所以他能够取得君位,这里边高傒起了重大作用,可谓功不可没。也可以说,没有高傒与国子的联手救齐,便没有齐桓公以后的称霸春秋,一匡天下那就更是八字没一撇。因此,正如史学家评论的那样:“德莫厚焉,功莫大焉。”

  坐在墓旁粗大的柿子树下和白兔丘南村的古稀老人崔芳彬交谈着。他虽然思维有点儿混乱,我还是从支言片语中梳理了一些有关高傒的事迹。

  胸怀大志的齐桓公要实现富民强国,称霸诸侯的宏图大业,虽说任用了管仲为相是关键,此外还任用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高傒就是其中之一。《史记、太公世家》载:“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国政,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可以看得出高傒不仅仅是扶立齐桓公的关键人物,还是辅佐他和管仲进行改革治齐的重要人物之一。

  纵观齐国历史,管子治理国家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三其国,五其鄙”,即三分国都,五分鄙野。治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齐桓公帅五乡,国子帅五乡,高子帅五乡。由此可窥测出高傒的位高权重。在此基础上,作内政而寄军令,组建三军。齐桓公率中军,高子、国子各率左右军,齐国赖此三军,南征北战,尊王攘夷。高傒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不会忘记,齐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鲁国发生争君位的内战。庄公庶兄庆父杀鲁君公子般,立公子启为君,是为鲁闵公。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6年),庆父立自己为君,派大夫杀闵公,鲁国大乱。齐国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慰问,齐使报告齐桓公,“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不久鲁国要诛杀庆父,庆父逃往莒。庆父诛杀二位国君,罪恶昭彰,鲁国要求将其引渡回国,迫使他畏罪自杀,参与叛逆弑君的哀姜逃到邾国,齐国派人取而杀之。齐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派上卿高子与鲁国订盟,高子率南阳兵甲,帮助确立鲁僖公的君位,修复了都城从鹿门到争门的城防。高傒率军安鲁定盟,在历史上成为美谈。鲁人“犹望高子”的典故即出于此,表示出了鲁国人民对高傒安鲁的衷心感谢。

  我和包蓓一边围绕着高大的冢丘,凭吊着这位先贤,任由思绪穿过时空隧道,去追寻天子命官白兔丘先生的高风亮节。

  齐桓公执政时期,内政改革之后,人才的发现,推荐、选拔、任用成为国家一个重要问题。五大夫每年正月向齐桓公报告属内治绩,负责举荐贤能。官吏均采取选举制度,推荐贤能人才由乡长向上进贤,长官进行考评,桓公亲自策问,成为“三选”制度。地方官吏如果埋没压制人才,就会被治以“蔽贤”、“蔽明”罪,对人才的考察、管理都有明确分工,标准清楚。《管子·大匡》中讲:“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母、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次之;得下者,为下。”相国管仲告诉高傒说:“工贾、商人、出入不顺于父兄,接受任务不严肃对待,而违背老人,行事诡诈,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凡是对父兄无错,州里称赞的,官吏应该推荐,国君即行任用。做的好也无赏,有过也无罪,但官吏应若不荐,则废除其职务。对父母虽然无过,但州里无人称赞的,官吏举荐,国君也可任用,好的给上赏,不好则官吏受罚。”《国语·齐语》载:“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里,里退而修武,武退而修家。”这样一来,由高子、国子总管齐国荐才事宜,其采取了加强治理,层层负责,哪怕一位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可以得到表扬,做了坏事,也要受到处分,所以人们都努力为善,士人不敢图一时方便,都有一个长远打算。在桓公称霸期间,高傒是掌管军政大权的上卿,是上层决策人物,无庸置疑,高傒这个受天子之命的监国上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鲍叔牙曾经对齐桓公说过:“君将治齐,即高傒与鲍叔牙足矣。”鲍叔牙贤而有德,公推的谦谦君子,语尤若此,可见高傒的确有治国理政之大才。高傒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已经被写进了历史,成为定论。

  在移植的柿子树下,高傒墓管理员崔芳彬先生一边“吱溜”着老白干,一边向我们讲述着有关白兔丘的人和事。

  “俺们村原来在高傒墓的北边,因高傒号白兔,故而他的墓也叫白兔丘,我们的村名就是这样来的。我小时候,白兔丘顶上有庙,供奉着关帝爷等神仙,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庙住进了一支杂牌军,他们把神像都掀进了淄河,并围绕着白兔丘挖上了濠沟,修上了吊桥。这股子走了,又来了汉奸队,来来回回好几帮。大约在1947年左右,庙里住进的队伍起了内斗,一个副官趁着中秋节之际,把那些有成见的兵灌醉,锁上门,倒进两桶洋油,一把火烧了个净光,那些人被烧得缩小了不少,大庙也全毁了。后来,善男信女们又在高傒墓的西边盖上了一座小土帝庙,家里有生病长灾的,就烧香许愿。再后来,庄里人所称呼的南头庙也被破坏了,人们就对着白兔丘上贡烧纸,乞求白兔仙消病除灾,可别说,还真管用,起码有百分之七十的灵验吧。”

  老人夹了一口炖豆角填进嘴里,比划着继续对我说:“村里的人都称白兔仙叫白葛先生,究竟是咋个事,咱也不明白。不过,我还在这周围碰上过两回真白兔,一回在大约七、八年前,一回在三、四年前,那白兔既不像家兔,也不似野兔,样子挺可爱的,走起路来不紧不慢,你却怎么也撵不上,待快追上时,她就蓦的一下不见了,村上的别人也遇上过,人们都说那就是白兔仙。

  老人讲完了有关白兔丘的见闻,又和我聊起了家常,聊着聊着,又扯到了村里的事,他说:我们白兔丘村原来在高傒墓北,地势较高,周围有大沟环绕,淄河发大水时,四面是一片汪洋,而我们村子却安然无恙。过去,我们村是齐都临淄的重镇,是护卫齐都的北大门,齐燕大道就贯穿我村的南北,村内有一条大街,风吹不起尘土,叫青龙街。南北都有门楼子,南边的叫南阁子,北面的叫北阁子,北阁子上还建有真武庙。盛夏之时,门洞里特别凉快,村民和行人常在里边歇脚。这些古建筑,包括村里的文昌阁,药王庙等许多庙宇,都在““””时被当作四旧全毁掉了。老人讲到此处,不由地长长叹了一口气,从他紧锁的眉宇间可以看见,他对过去的景物是很有怀旧感的。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对我讲,过去每到淄河发大水时,大水从高傒墓南的猪草沟绕了个大圈又流入淄河,每到这时,好多人都跑到河边争相观看,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们村在1985年,整体搬迁于新规划的墓西新村,他说着,往西边指了指整齐有序的一排砖瓦房。脸上流露出些许自豪感,据一旁的他老伴介绍,新村的规划就是老头子当干部时找省里的有关部门规划的。

  老人健谈,不知不觉间两个多小时一滑而过。想想我们还有近百里路的行程,不得不与这位极其热情的老人恋恋不舍的分手。老人见我行动不便,执意用三轮车把我们送到二里路远的公交停车处。村碑就矗立在路旁,它又一次告诉了我:白兔丘,周代立村,因高傒号白兔,高子是天子的命卿,在桓公时期,其权位仅次于国氏,丧葬隆重,驻有大批卫士护墓。这些卫士带家属在墓北定居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白兔丘……

  回眸,斜阳中被人奉为神明的高傒墓,显得更加高大巍峨,气势雄伟。显现出现一种与众不同的盘旋大气。过去的历史且不去追寻它的风光,解放后1958年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敬仲人民公社”,后来又改为敬仲镇,由此可见,当地人们对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先贤,是如何的崇敬和仰慕。

  (高傒墓: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

  作者:憨仲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9988